布努瑶族的起源、迁徒和形成
2019-03-25 来源:蒙志祥、蒙桂周 点击:4510次
布努瑶族的起源、迁徒和形成
蒙志祥、蒙桂周
布努瑶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九个县市,是一个古老、受压迫最深、而又最具反抗精神的伟大民族,它勤劳勇敢,富于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但对布努瑶史的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部较完整的布努瑶史问世,这不能不算是我们布努瑶后代的责任。基于以上强烈的民族感情,本文对布努瑶族的起源和它迁徒桂西地区,特别是到大化、都安两县居住,繁衍生息年代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史书记载的来源和迁徒
布努瑶族源于中国古代的“蛮人”。据何光岳著《南蛮源流史》198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指出:“蛮人”是中国古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部落群体,后来被羌戎、东夷等联盟集团击败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中下游,还远迁至珠江流域和印度支那半岛,因此被称为“南蛮”。公元前705年中原诸民族自称为“华”为“夏”,这是汉民族的前称,到了汉朝“华夏”民族才开始为“汉人”、“汉族”的。其他少数民族则被称为“蛮夷”、“戎夷”,简称为“蛮狄”。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戎夷”和“蛮夷”实际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以后才把这些称呼分配到四个不同的方向,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布努瑶是原“南蛮”的一部份。
布努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早期居住在古越南的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地区的大化、都安、宜州、巴马、东兰,古时属于百越之地。秦代以前,自今之浙江向西南经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滇东至交趾(今越的北部、中部)都称为南地。《通典》书中说:自交趾至会稽(今浙江会稽山)七、八千里,百越杂居,“百越”乃是“南蛮”之别称,是少数民族的总称,即今称为瑶、壮、苗等的少数民族。
古史称之“会稽山”是春秋时期古越国的国都,今浙江省绍兴市地以南的会稽山。秦统一中国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稽山都是钱塘江一带以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自治区瑶学学会会长、民族研究学家黄钰同志选编的《评皇卷片叶集编》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7篇“过山瑶”和(祖图记)中,都说到瑶族的祖先居住在会稽山等地。
大化、都安县春秋时期属越地。因此,说布努瑶源于越南国的“南蛮”是有历史依据的。据《后汉书南蛮传》和《山海经、海内北经》都记载说当年的瑶族分布地域已广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地域。《魏书蛮传》也记载说:“瑶族其来自久”生息于江、闽之间,繁衍布于的记述。
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布努瑶族开始被称“莫瑶”,《梁书张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改为“突服”,唐代诗人杜甫游湘江时,定一首《岁晏行》的律诗:岁云暮矣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苦冻,莫瑶射雁鸣桑弓。
此诗写于唐太宗三年(公元768年)诗的注解说:因“莫”的祖先对国家有功而“历政不服役”故称“莫瑶”。清代顾炎武在《无下郡国利病书》中第104页提到“莫瑶”者,自刮南五溪而来,居岭海间,号曰山民,随谷各群居,矿山为业,有采捕而赋役,自以生理,不属管亦不属于峒首,故名“莫瑶”也。
桂西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镇西乡、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三只羊乡,历代皇朝都在这些布努瑶族地区征役、纳税。因此,我们都安、大化、巴马、东兰、宜州的布努瑶族,是他称为“莫瑶”的一部份。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籍、民族研究学家蒙朝吉同志在《广西民族之声》杂志1998年第五期著文说:“七百弄自称为‘布努’或‘东努’的瑶族,源于秦汉时代的‘五溪蛮’或‘五陵蛮’,分布在今源南省的洞庭源一带”。由于历史原因,他们辗转千里,来到黔南的都匀府一带,后来南迁秆到桂西北山区。据弄京村(七百弄乡)瑶族的第五世祖蓝德莫、罗德元、韦朵香、蒙选众、蒙朵外、潘得锋等几位堂兄弟称:因被土司驱赶,才从都匀府一带往南迁徒,到了蒙家的第八世祖,才从东兰县腊样(今在大化县板升乡三洞林地)搬迁到今弄京村的弄莫,距今已有24代人了。据考古东兰州的腊样布努瑶族是从古宜州地的下坳迁过弄丙坳到古东兰州的今板升乡的。迁徒始祖蒙德旺(也叫蒙德坚)先到弄纪村的弄雄和弄刀后,其子孙又迁徒东兰州的板坡一带又被驱赶到腊样,再从腊样的地迁到今的七百弄乡繁衍生息。据今东兰县志记载:东兰县的布努瑶族在11世纪由大化县七百弄乡迁入。据此证实布努瑶族迁徒大化、都安、巴马、东兰、宜州等地居住的已有800至1000年的历史了。依据是:
据《庆远府志》、《宜山县志》和《宜州文史94.1.18总9期》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五脏图——区希范五脏图)的记载说:区希范原为北宋时进士、试礼部。因对北宋五朝不满,被宜州知州冯伸开除。他即于宋仁宗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与古宜州的白崖山瑶族首领蒙赶策划建立“大唐国”,反抗北宋五朝,经设坛祭天,瑶族一致拥立蒙赶为“大唐皇帝”。拥立区希范的权父区正辞为奉天开基建国桂王、区希范为神武定国令会,桂州牧、区丕绩为宰相,蒙怀等为将军。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13日)举兵反宋,攻破环州(今环江县)在环州设置武成军。继而破镇宁州、带寨、普义察等地。后北宋朝廷派转运史国宜州知州冯伸,向大唐国皇帝蒙赶诱降,蒙赶皇帝中计上当。在宴会上,官军用麻醉药放进酒中,将蒙帝将帅全部捉拿。于宋仁宗庆历子年(公元1045年)正月初七解至宜州城。在同月29日在宜州城下(今宜州市文化宫及防疫站一带地)杀害,把59个将帅剖腹,挖出脏腑绘成图,刻上石碑,运去桂林存放。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五脏图”——区希范五腑图(宜州文史据《宋史、蛮夷传》)。
这件事不但说明宋王朝镇压布努瑶族的残忍,而且记录了布努瑶族蒙姓居住夏天宜州市并起义反朝廷的最早时间是宋仁宗景佑5年(公元1038年)至今已有962年的历史了。
二、南宋朝廷广西路副总管兼宜州知州沙世坚在宜州城南郊五里山龙陷岩左侧的双门洞崖上所刻的《沙世坚碑记》记载了有关布努瑶族蒙姓和蓝姓、袁姓瑶族,领导布努瑶人民反抗南宋朝廷起义的情况如下:
1、宋孝宗淳熙10年(公元1183年)安化州瑶族首领蒙光转率众攻破宜州的思立寨(宜州地)、马安寨(今河池市境)驻宜州宋将官田绍明带兵前往镇压,田绍明战死,镇压失败。据《宋史·蛮传》记载:此战役战没四将。
2、宋光宗绍熙2年(1191年)毛南族莫文察围攻普义寨,瑶族首领蒙令堂攻打镇守寨(今环江县地),沙世坚出兵平息。7月安化州瑶族首领蒙光转、蒙光大举族出城,不再作乱,接受沙世坚安抚。
3、宋光宋绍熙3年(公元1192年)思恩、河池两界瑶族首领蒙峒率众劫官夺取税印,训兵“ 捕”攻破21峒,平息思恩、河池两地瑶民的反抗。
4、宋宁宗庆元4年(公元1198年)宜州北部瑶族首领袁康、兰追等“劫河池、宜州两界居民”,沙世坚兵分五路围攻,袁康纳降、袁康等十四峒首领宰羊负酒,罗拜台下,刻铁泣血,呼天为誓,原求忠孝,此后,沙世坚命砍山,打开通往瑶族山区的道路。
据宋史的这些记载:布努瑶族居住桂西的古宜州,东兰州地的历史,应是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了。
三、布努瑶族蓝、韦两姓族谱所记录的起源和迁徒。
居住都安、大化两县的布努瑶族的蓝姓和韦姓,都有自己的族谱,家谱传记,记录他们的祖先发详地,被压迫、驱赶迁徒的历史资料。据兰姓布努瑶族族谱记载:他们是因战乱才从福建省上抗县兰家村,迁徒广西的桂林郡的八寨古逢峒,后被宋五朝的驱赶,又从古逢峒(今忻城县古逢乡)迁徒到宜州地的禄着峒(今都安县的百旺乡),后分支迁徒都安、大化两县各地。此虽无知他迁徒的年代。但明史,他们迁徒到古逢峒的兰姓布努瑶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领导了八寨瑶民起义。族谱又说他们从福建迁来的始祖兰大建在广西繁衍的后代,曾被宋王朝征役参加征剿农智高的农民起义。据考证,农智高北宋傥犹州人民,父亲农全福原是傥犹州的首领(州治今扶绥县地)北宋的1039年3月,交趾五李德政起兵侵犯傥犹州,农全福领兵抵抗时被交趾王李德政俘获,解往交趾京城杀害,其儿子农智高即于1043年收集父亲余部从香火峒回到傥犹州,把州改为“大历国”起兵反抗交趾王,在抵抗交趾入侵时,他曾多次要求北宋朝廷支援,但当时的北宋五朝忙于对付方的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无力南顾,对交趾王的进攻步步退让,农智高即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52年)被迫起义反宋。后被宋五朝将领狄青所败。只好逃往云南的大理国。
今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布努瑶族兰公栋和韦卜康参加追捕农智高到云南的大理国时被宋王朝授给韦卜康“骑尉”官衔。韦卜康子孙把它刻在木板上《骑尉第》挂在门口,保存至今。
壮族农民领袖农智高于宋仁宗景佑6年(公元1039年)起兵反宋,到现在已有971年的历史了。此事证实广西于北宋时景佑5年和6年先后在古宜州地由布努瑶为首的建交“大唐国”和由壮族农智高为首领有布努瑶参与建立的“大历国”到现在已有971年的历史了。
韦姓布努瑶谱记载:韦姓的来源本有两支,夏时建有韦国(故址今河南省滑县南)是夏时的大诸候国,成汤灭夏时韦国也被灭掉,国中公族子孙以国为姓,就是韦姓的第一支。
另一支为汉朝初有将韩信,在楚汉相争中,韩信立下不可估量的大功。后刘邦说他要谋权夺位,是肖何定计杀了韩信,原来是肖何把韩信推荐于刘邦的,故有“成也肖何”、“败也肖何”的说法。韩信被杀后,肖何深感对不起韩信,当时所有姓韩的都被处斩,肖何就悄悄地留下他一个儿子,派心腹送到南方的海南岛隐居起来,使其继承韩信的宗祖。为了怕人知道,就去掉韩姓的一半成韦字,以此为韦姓。发展为另一支韦氏。故有“祖籍山东韩相等,落业广西韦无公”的说法。说在秦朝时的公元前196年从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白米街,糯米行迁镇到广西东兰州,后迁徒大化、都安等地。
韦姓被害,迁至东兰州后,与原居土著壮人同居的,以效壮所为,故日壮,有的因逃避官府的压迫剥削流入瑶族,久则化为瑶人。这是韦姓有壮、瑶之分的原因。此说明韦姓布努瑶从山东迁往桂西已有2004年的历史了。
四、《评皇卷牒》记载的布努瑶族源。
《评皇卷牒》是历代王明颁发给瑶族的钦旨文书,今所收集到的都是盘瑶和其他支系所收荣,但它对研究布努瑶的族源仍有参考所值。县内兰姓布努瑶的族谱说,他们原本姓李,迁徒广西后改姓兰。据宜州市石别乡瑶族赵明广献出的《评皇卷牒》和《盘古圣皇榜文卷牒》,《盘古卷牒》是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8月15日朝皇帝颂发的。牒中说,开天盘古出世,住在东京道,东岳昆仑,天里宫中金石现,盘古与盘婆二人结配成婚,得三男三女,李大护出世大西京道。(祖图记)中说,李大护与公主成亲。20年生三男一女,带见帝,赐名姓盘、兰、雷、钟。男女自相嫁娶,永代无异。广东省朝安县凤南区、山梨村雷汉镇收容的《宜图记》也有同样记载。又据广东省丰收县谭山地区,兰瑞堂献出《盘护王开山公据图》称隋代皇帝于大隋5年(公元585年)5月15日颂发给会稽山七贤洞,抚瑶卷牒说:他大护得宫女为妻,共生三男一女,于大齐王无12月11日圣旨赐姓如下:
第一男姓盘名自能,封武骑候。
第二男姓兰名光辉,封护国候。
第三男姓雷名巨裕,封立国候。
一女婿姓钟,官封三品。
这就是布努瑶兰姓在《评皇卷牒》中记载,说明布努瑶族信奉的“盘古开天地”,与盘瑶的同一姓,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李姓瑶家迁徒桂西穴变同蒙、韦、罗等布努瑶同化,成为今天的布努瑶。《评皇卷牒》的这一记载,证实瑶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盘古开天地而来的,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