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桄榔树
2015-05-22 来源:县政协办 作者:沈向农 点击:1502次
家乡的桄榔树
沈向农
家乡桂中偏西北大化东北部福禄山,是云贵高原南麓都阳山脉的遗脉。这里没有凌霜傲雪的松柏、婀娜多姿的垂柳。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丘岭绵亘,温湿适中,光照充足,是桄榔树的故乡。
桄榔树,木名姑榔木,又称棕木、或“面木”、“铁木”等。桄榔树拔地而起,有节似大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其木似槟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讹也。“面”,言其粉也,“铁”,言其坚也;晋.郭义恭《广志》云:其木肌坚,斫入数寸,得粉赤黄色,可食……。福禄山中的桄榔树,一般都长高五、六丈,树干粗壮匀称,最大者直径有七、八寸。外皮有毛如棕榈,不分枝娅,树顶向上第次生叶数十,叶子裂开呈羽状,破似棕叶。夏风徐来,花序盛绽,雌雄同株;秋风萧瑟,则果实累累。它给人质朴无华的感觉,它既没有大榕树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木棉树的英雄神采。然而,它却有大榕树的坚韧不拔,有木棉树的顽强刚毅。尽管狂风可把很多树木连根拔起,它却顶天立地;尽管干旱可使不少果树花涸叶落,它依然苍翠葱笼。它不嫌山瘦地薄,石山坡、溪水边、地坎上、庭院旁,都是它生长的土壤;它不畏严寒盛暑,承受日晒雨淋的淬砺,一节节地蓬勃向上。
我曾游走祖国大江南北,放眼神州秀丽山川,饱览华夏万千风物。我“拜谒”过西北大漠戈壁上的胡杨,知道它耐旱耐涝,生命力强。只要还活着,它就竭尽全力地活,哪怕有一丝生长的机会,都会从根部萌生幼苗。“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我震撼于胡杨对生命的执着、震撼于胡杨那种用坚韧和顽强使沙漠戈壁生机无限;震撼于胡杨用寂寞和孤独,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震撼于胡杨用那坚韧的意志,表达着永不言弃的决心。我也“晋见”过北方不平凡的白杨树,它高大挺直,生命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是西部的汉子,耿直憨厚,不择土壤,不择气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领风骚。我也“领略”岭南被叫做英雄树、攀枝花的木棉树。它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先长花芽再长叶芽,盛开时冬天落尽的叶片几乎全未长出,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极有气势,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我的家乡没有名贵的胡杨、白杨。朴实无华的桄榔树,她和雍容华贵的大榕树、高大魁梧的木棉树一起,守候家乡一方净土,点缀山村如画。她是福禄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对她情有独钟。我们赞美桄榔树,不仅是它给壮村瑶寨增添旖旎的风光,而且她全身都是宝,有朴实无华、挺直无邪、宁折不弯的品性,更具有一种无私献身的精神。
桄榔树生长于石缝瘦土中,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它无比坚硬的树杆。劈开锯作屋檐条(瓦格子),不浸水也能寿命百年。山民们架木造屋,房顶盖瓦用的方条格子,它是最理想的材料;加工制作成扁担,用一辈子也不需换第二根;用靠根部的树杆皮制作拐杖,质如牛角,抛光如墨玉,坚硬耐用,美观华贵;制作木钉,用于床架、桌椅、木犁、木车,堪比钢钉。用树杆最大一节,镂空内心,制作风箱,工艺简约,不腐不蠹。用桄榔树杆作水槽,长年不朽,堪比塑管,胜过钢槽。用桄榔外皮树毛,柔韧不腐,可加工成牛绳、缆绳,经久耐用;从前无雨衣,父老乡亲用桄榔树毛编织斗笠、蓑衣,上山下地背着摭风挡雨,经济实用。桄榔树羽状的叶子,比芭蕉树叶还要大,且质地坚硬,耐腐烂不变形,山中瑶胞筑房,用它代瓦盖顶、挂到迎风墙面,摭风挡雨……
桄榔树雌雄同株。长到孕育花期时,夏日来临,她便毫不犹豫,毅然裂腹吐蕊,花序节节盛绽,一连两三年,年出两三簇花串,一簇数百串,一串数百朵小花,状如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头上密密扎扎的长细辫条,夏风徐来,花色淡黄的花串,犹如长柳临风,悠然摆拂,婀娜多姿,清香沁人。秋冬时节,成熟的果实由青变黄变红,如一串串玛瑙珍珠,引来山中群兽,酸甜辛辣的果子,成了果子狸、野狸猫、小松鼠、长尾貂……的盛宴,为山中精灵奉献丰足的越冬食粮。
桄榔树的花果枝条,脱果后如一条条长鞭,洁白如初,柔韧有加,是山民们编箩织筐结篮子的上等好材料。世世代代以来,福禄山中的壮民瑶胞,将桄榔树花果干枝条砍来,晒干,编织箩篮等各种各样各色的家居用具,美观、耐用。如今,福禄山中这一传统的编织项目,得到更深入地挖掘,并发扬光大。村民们与山外的竹藤编织品公司签约,联手开发。家家户户采集桄榔树花果干枝条,男女长幼人人编织藤篮出售,出口海外,为国家争外汇,为家里增收入,使传统的项目绽放新花,为父老乡亲造福。
更为人们难以忘怀的是,桄榔树还有一段“舍身取义” 、“普救众生”的凄美传奇――当年,全国“水田亩产13万斤”的卫星放上天后不久,共和国开始步入“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缺、蔬菜紧缺,发生全国性的灾荒,我的家乡也不是世外桃源,父老乡亲和山外众生一样,饥饿步步威胁!家家揭不开锅了,这时,高高的桄榔树,舒展宽大的叶子,亲呢地向人们召唤。原来,桄榔树尚未开花结果前的壮年期,生命旺盛,皮薄心粗,养分充足。这时期从树心可以提炼出桄榔粉。这粉呈虾肉色,细滑柔绵,用冷水漂滤,去渣取淀粉。舀上半匙羹,用沸腾的糖水一冲,就变戏法似的膨胀起来,形成透明的糊状食品,吃起来既细嫩又清香;如取桄榔粉,适度渗水,和成面坨状,粘盐蒸成糢、包成粽子,虽酸咸苦辛、粗糙乏味,但可以充饥、果腹解饿。那一年,人们走投无路了,便想到了桄榔树!乡亲们不约而同、争先恐后上山入岭,隐痛将青壮年期的桄榔树砍倒、开膛破肚取心。几百人上山下地来,宛如天兵天将从天降。刹时,山上山下人影幢幢,一丛丛托着明净蓝天的桄榔树,迎着山风呼啸倒下。饿不择食的人们,用斧头削去树皮,取其髓心,切片、舂碎、浸水,用布袋装好吊起,挤出淀粉,沉淀去水,制成食品充饥,避开天灾人祸,逃过荒年生死界。桄榔树给人类奉献绿色的生命,而它却彻底地粉身碎骨,为天灾人祸埋单,拯救了家乡的芸芸众生……
我贮立于家乡的桄榔树前,吟唱家乡的《桄榔谣》:“桄榔树最直,生来无横枝;全身都是宝,宁折不弯曲。”思绪悠悠,感慨万千……
桄榔树不仅全身都是宝,而且挺直无邪,宁折不曲,更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她的品质,堪与白杨、胡杨树媲美,甚或更略胜一筹。面对桄榔树,我倏然想起父老乡亲津津乐道的一个家乡小人物――贞宽叔。他仁厚老实,诚信耿直,认准死理,宁折不弯,对人宽容,对已严格,人称“直棍汉”。当年,他望着“林副主席”像自言自语:“林彪真是不知足!你天天有面条加鸡蛋吃了,还要反党干什么?”;他与本屯人聊天说:“毛主席不是神仙,不可能万寿无疆。”因与聊天的人“政见”不合,便与人扭打成团,死不认输;当年分地到户,他待别人要完既近又好的地块后,他才最后点要那些边角瘦地耕种,人家讥笑他太直,他说,人人都去争好地,谁来要差的地块?只要肯下力气,瘦地也变肥。他到人家那里去买猪仔,都是先让人挑选好的,他买那些剩下的。他将一窝猪仔运到圩镇猪仔行去卖,他不遗余力地向买者介绍:“这头最挑食”、“那头爱啃盆沿”、“这头咬伴最凶”、“那头跳栏最厉害”……把自己一窝猪仔说得一无是处,直逗买者掩嘴直偷笑,趁机纷纷压价。有好心人将他拉到一边嗔责:“你真直到家了,你这样做买卖,能挣到钱吗?”。他嘿嘿傻笑说:“我是说实话。我总不能为了多几块钱而颠倒黑白说瞎话坑害父老乡亲吧?”说完转身,回到猪仔摊前,依旧介绍他猪仔的缺点……谁说当今“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我的家乡父老,比桄榔树还直,和桄榔树一样可爱……
我赞美家乡的桄榔树,更赞美朴实无华的家乡人……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