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儿童梦”莫待“六一”圆

2015-05-26    来源:县政协办 作者:沈向农    点击:6425次

“儿童梦”莫待“六一”圆

 沈向农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儿童”两字陡然成为眼下最热的关键词。父母们关照小孩的爱心加陪浓厚,发誓(‘六一’节)“再穷不能穷孩子”,费尽心机照顾孩子,好吃好穿好玩的全让小祖宗作主;社会关爱儿童的仁心非比寻常,发誓(‘六一’节)“再苦不能苦孩子”,政府部门和工青妇联合,查网吧、查书包、查玩具、查奶粉……维权路上忙得不亦乐乎、满头大汗;各路媒体关注儿童的热心陡然升温,曝光侵犯儿童权益案例,大喊圆“儿童梦”就是圆“民族梦”,圆“民族梦”就是圆“中国梦”!整日连篇累牍,一路狂欢……这看似热闹又热心,却有“节会依赖”、“临渴掘井”或“阵雨赶羊”之嫌。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圆“儿童梦”,莫需待到“六一”节!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亿万个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梦想的力量与源泉。少年儿童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他们。关爱他们,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关注我们的希望。儿童时代是人生的起点,只有儿童拥有幸福美好的今天,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才会光辉灿烂,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指日可待。
        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回首过去,我们致力于圆“儿童梦”,让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如春天里娇艳的花蕾,浸润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雨露,在快乐中茁壮成长――为少年儿童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有力的保障,是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从体制机制到组织机构,从国家规划到法律法规,少年儿童工作实现了全面提升、保障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密集出台:从家庭寄养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到幼儿教育改革,从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的安全管理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这些举措,圆了少年儿童的“法制保障梦”,为少年儿童提供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一代又一代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六十多年来,从卫生防疫到营养健康,从强体健魄到精神培育,我国儿童工作实现了多层次提升,儿童卫生工作获得新的保障,儿童文艺事业应时代变化,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为孩子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平台和精神食粮。它们圆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梦”;关爱少年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是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把最深沉的爱送给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一直是党和政府重视的内容。六十多年来,从流浪乞讨儿童到艾滋病遗孤,从留守儿童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们一直得到了最多的关爱,他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六十多年来,从救助、保护和教育流浪乞讨儿童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到关怀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从“春蕾计划”的实施到“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的举办,我国救助弱势儿童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它们圆了少年儿童的“家庭温暖梦”。六十多年来的举措,强有力地保障了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着永不枯竭的人才资源,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放眼未来,伟大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必将通过当代少年儿童的奋斗得以实现。但,这一未来的祖国栋梁,眼下还是娇嫩的“花朵”,需要用全部的心血呵护保驾、遮风挡雨,让其一路健康、快乐成长。然而,现如今,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如同生态环境一样,无法让人乐观:路边弃婴时有发生、拐卖儿童屡打不绝;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民工子女学堂难寻;无良网吧诱童入内,家庭暴力儿童惨死;谬误连篇盗版字典发给学生,挖苦侮辱体罚学童身心致残;流浪儿童冻死垃圾箱内,有毒奶粉幼婴致死致残;堂堂校长携带幼女酒店开房,非法酒店胁迫幼女接嫖客……这些摧残“祖国花朵”让人发指的丑恶现象,不是“六一”节轰轰烈烈开展一次宣传维权、教育警示就能消除的。但现如今我们国人就是“节会情浓”,和不到“3.15”假冒伪劣产品就是视而不见一样,不到“三.八”、“六.一”节,过问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少之又少……
        关爱儿童,呵护“祖国的花朵”,需要制度化、常态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儿童节”。要圆“儿童梦”,莫要待“六一”。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