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情思
2015-06-16 来源:县政协办 作者:沈向农 点击:953次
虎门情思
——写在“6.26”国际禁毒日
□沈向农/文.图
随考察团车队进入东莞虎门的时候,正是烟雨迷朦的三月。在跨海飞架的高高虎门大桥上,透过车窗鸟瞰,眼前雾海茫茫,什么也看不真切。这烟、这雾,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时冒出的雾气,还是鸦片战争中1841年2月虎门海战腾起的烟云?人在桥上发历史的幽思,心随海风飘进“海战博物馆”,飞上虎门炮台、威远炮台......
【一】 走进虎门“海战博物馆”
江泽民同志亲笔提写馆名的虎门“海战博物馆”就在眼前。啊,与其说它是博物馆,倒不如说它是一本打开着的厚重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书。
踏进馆前这宽阔的宣誓广场,我便有如与160余年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碰面的感觉。因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林大人当年率众引海水销毁鸦片的销烟池。海风隐隐,椰叶低吟,仿佛在向我们述说当年林公禁烟的悲壮——
……鸦片走私为害严重,清朝有见识的大臣,主张重办贩卖、吸食鸦片的人,以抵制鸦片的输入。其中,最坚决的是林则徐。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他命令外商必须交出鸦片,并写一保证书。由于中国军民的共同斗争,义律被迫答应呈缴鸦片,英美等国商人陆续交出鸦片共约110多万公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前后用了20多天,引来海水,当众销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公,你说到也做到了,你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要不是清政府的无能与妥协,要不是道光帝对你撤职查办,眼前的博物馆,也许是另一个模样!唉,历史啊,历史!……
离开广场,走过小桥,便走进海战博物馆,不,是走进了血雨腥风又英勇惨烈的历史……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幅偌大的《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半景画。它在陈述着那场惨烈的海战。这是一个英勇而大快人心的激战场面:1841年5月30日清晨,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数千群众包围了被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兵出击。抗英群众且战且退,将侵略军诱到牛栏冈。看!一声锣鼓响,杀声四起,埋伏在山冈周围的七八千群众冲出来,把英军团团围困。他们手执长矛、大刀、锄头、铁锹,奋勇杀敌。这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英军火药淋湿,枪炮失灵,抗英群众越战越勇。穿着长筒皮靴的英军,在泥泞的田野里跌跌撞撞,行动不便,有的被活捉,有的被打死,有的跪在地上举手求饶……
《虎门海战》半景画,接着扑面而来。写实的绘画与逼真的地面塑形,和现代声光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1841年2月26日虎门海战的场面,愁云惨雾,枪炮齐鸣,火光冲天,刀光剑影,将官士兵,前赴后继……关天培,这位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更醒目地突兀于画中:他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亲自点燃巨炮,轰击敌人。当英军拥上炮台时,他拔出腰刀,猛砍敌人,他受伤数十处,仍然同敌人肉搏,最后战死在炮台上......
随着半景画的切换,我们还看到1841年1月7日’沙角之战中英勇殉国的三江协副将陈连升及其壮烈牺牲的三门口中国水师;定海之战中奋起反击的中国守军;中炮牺牲的定海总兵葛云飞;还有那年近70老将、坚守长江口吴淞炮台力竭牺牲的江南提督陈化城……
历史的烟云,一幕幕从眼前退去。向右展厅看去,却见当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吸毒、贩毒、制毒等血淋淋、阴森森的画面,惨不忍睹,恶心至极。想想左边那些为国为民严禁鸦片、抗击侵略者而英勇殉难的将士、民族英雄,眼前那些“瘾君子”、“害人精”还值得“过目”吗?不看也罢!
【二】 登上威远和虎门炮台
天地有约,心灵有约。出了海战博物馆,我们又不由自主地移步,登上虎门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再一次与林 则徐、关天培、陈连升等爱国官兵会面。
冰冷的石块,凝重的三合土,构成了160多年前的军事重地、中国近代军事史的一角。威远炮台碑文曰:威远炮台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础上扩建的。南山炮台建在武山脚下,系康熙五十六年建造,座北,向西南,台周五十二丈五尺,台上炮洞十二个,安大小生铁炮十二门,另贮五百斤生铁炮六门,又贮熟铁炮二门,防弁一员,防兵三十名。台上神台两间,官兵住房十二间;药局一间,炮洞石砌,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后,于道光十五年在南山炮台前面环筑月台,面宽六十丈,台根用丁字长石堆砌,台面加筑三合土二尺,再筑三合土炮洞四十个。厚五尺五寸。内外均筑八字式,添配八千斤、六千斤大炮十门,五千斤、四千斤大炮十门,二千斤、三千斤大炮八门,连同南山炮台的大炮一共四十门,配兵六十名……威远炮台以及邻近的靖远、镇远等炮台、在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均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十一座炮台中的一座主要海防炮台……一八四一年二月(道光二十一年二月),英国侵略军攻陷虎门的第二道防线,威远炮台及附近的几个炮台,均受到严重的破坏……
往下的碑文,我不忍再读。六十官兵,拥有四十门火炮,最后还是受重创,是我方太弱呢?还是侵略者的船太坚?炮太利?抑或是……?徘徊于炮台根的入口处,想寻找出这个答案来。忽然看见左边还有一块碑,那就是《虎门炮台记》,我先睹为快,碑曰:“虎门紧扼珠江咽喉,乃中国南大门之海防要塞。明代已置有军事设施,至鸦片战争前夕,东西两岸已建有南山、横档、沙角、大角、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大虎、新涌、蕉门等炮台,故虎门海口有“金锁铜关”之称和“南海长城’之誉。然清政府腐败无能,鸦片战争伊始便屈辱求和,自毁“长城”,革林则徐之职,委琦善为钦差大臣之任,解散水勇、拆除木排铁链,拔除暗桩,英军乘虚进犯,局势被动。海防军民,为保卫国土仍英勇抗敌,惟寡不敌众,加上武器落后,又遭琦善拒援,虽经浴血奋战,炮台终告失守。关天培、陈连升等官兵,为国捐躯……啊,原来如此!鸦片战争最后以清朝的败北和不得不与侵略者签订屈辱的和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结束。敌人的船坚炮利是一个原因,而政府的腐败无能、倔膝投降,才是这场悲剧真正的、也是最可怕的原因啊! 古炮台根,惨史尘封;炮台墙头,苦雨凄风;丁字石巷,惨雾隐隐;炮洞月台,英魂游动……我踏着先烈的血迹,登上台顶,抚炮思昔,重温痛史,心似刀绞,怅恨绵绵……
走出博物馆,离开古炮台,我心暂且走出沉重的历史。抬眼前眺,茫茫南海,风吹波涛,潮声阵阵;喷薄旭日,映红了天,映红了长长的虎门大桥。此时此刻,我的隐隐愁绪,也随海风远逝……“炮台深染忠魂血,浩然正气永不灭;百年国耻今已雪,泉下英灵应慰悦!”安息吧!民族英雄!
离开虎门,车上大桥。我再回望虎门,情思万缕……我没带回什么,只顺手拈来19世纪上半叶此地流行的歌谣一首,在“6·2 6”到来之际.送给我的亲人、朋友:“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望乞笑纳。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