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话尊师
2015-09-06 来源:县政协办 作者:沈向农 点击:1090次
新常态下话尊师
――写在“9.10”教师节30周年到来之际
□沈向农/文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忙忙碌碌的人们回过神来,互相提醒:给辛勤的园丁问一声好,送一些温暖。这彰显了党政军民、社会各界“尊师重教”的美德,值得发扬光大。然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过去了的几十个教师节,许多地方、各级各界对教师的关怀有加,而形式的创新却极为鲜见,年年依然是:组织教师座谈、表彰优秀教师、给贫困教师送钱送物、文艺演出慰问教师,诸如此类而己。诚然,这些形式都不错,但时代在发展,如果年年沿袭这些做法,未免让人们对教师节感到厌倦和麻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激活教师节,创“尊师重教”新机制。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贯穿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中的主线,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类总是经历事物的正反面发展、总结正反面经验,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后,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尊师”也经历了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全过程。
“尊师”的词义是尊敬师长,它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对老师的尊称。道教一般称老师为师尊,民间百姓称别人的师父为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尊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献载——
早在西周时,天子“入太学,承师而问道”,天子亲自到学校向教师请教。教师在天子面前也不必恪守君臣之礼,教师受到至高无上的帝王的尊敬。战国时的荀子则说:“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君、师并提,都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人物。“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学记》)教师能培养人成为领袖人物,所以应当“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荀子·礼论》),“天地君亲师”中的“师”与其他四类同样受到人们的尊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甚至将尊师与否直接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
古代认为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西周时,武王称其师吕尚为“尚父”,春秋时,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都表明他们以父道对待老师。颜回对孔子“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 。”而民间则有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称。以教师要“生则谨养”,从生活上提供服务,“死则祭奠”,弟子为老师服丧。对教师的尊敬程度达到了与父亲同等的地步。
在官师合一局面成为历史后,历朝各代仍给教师以一定的官位品级,并规定有相应礼仪。如汉代对宫廷教师,帝王要“取师之礼”、“师至,则清朝而侍,小事不进”。明末黄宗羲则认为学校的校长及各级教师都应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且应尊于国家官吏体系之中,在“官本位”的社会中提高了教师地位,使人们对教师倍加尊重。
中国封建社会还以尊孔祭孔的独特方式来表示尊师。春秋大教育家孔子生前不甚得志,但死后千百年频频被加封为“先师”、“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成为社会上妇孺皆知的教师典型。汉代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首次举行祭孔活动。学生入学要谟拜孔子像。而唐代后更设孔庙,四时致祭。这些举措在形式上抬高了教师的地位,是尊师的表现。
从以上种种尊师表现,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统治者在思想观念上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实际作出了各种尊师的行动。固然其目的是为巩固统治服务,但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并以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起了积极作用,而这种优良传统又成为推动古代社会向前发展及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巨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寿终正寝、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尊师重教蔚成风气。1985年9月10日,金秋送爽,阳光明媚,中国教师终于迎来了收获的节日。那一天,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了《致全国教师的信》。信中说:“祖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渗透着你们的辛勤劳动……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教师工作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和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那一天,在人民大会堂的庆祝教师节大会上,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教师问好。4名少先队员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献词:《向亲爱的老师们祝贺敬礼歌唱》,会场里近万名老中青教师高兴得连连点头。那一天,连续剧《托着太阳升起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文革”后,教师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电视剧主角通过国家电视台出现在荧屏上。那一天,北京怀柔教师于学荣(1982 年被打、后已被调往怀柔县城一所小学教书),不仅收到了学校送给她的礼物——一个花色被单,还看到了教学楼前一条红红的条幅上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那一天,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早早起床穿上了西装,激动不已地坐到了大学西操场的主席台上。上万名学生欢呼雀跃,突然,人群中有4名学生各自举着一个牌子,组成了4个大字:“教师万岁”!这一节日的到来,标志着尊师重教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呼喊,也成为了全民共识。
1985年教师节的庆祝过程中,全国教育工会统计到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1671个省级先进集体和个人被表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举办了大型征文活动。各地陆续将工资改革所增加的工资分发到了中小学教师手中;清理对民办教师的欠款;吸收大量教师入党;解决教师的住房难、看病难及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此后,每一年的9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亲切看望教师,全国各地的学校与学生都会以各种方式为教师庆祝节日。中国教师群体更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了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作重要讲话,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极为重视和对教师的极其尊重。
国外如何尊师重教呢?媒体载——
在美国,老师不能接受学生的吃请。美国教师节始于1971年,参议院和众议院投票通过,将每年的9月28日确立为法定教师节,这一天恰好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诞辰纪念日。在教师节这一天,美国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给老师送礼物。不过,由于大多数美国学校都定下规章制度:老师不能接受学生的吃请和正式礼物,否则一经曝光,他们就面临被辞退的命运。所以学生送出的礼物基本上也都是些普通的小东西,比如一张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或是自制的小点心,最多也不过是价值几美元的小纪念品。尽管礼物本身的价钱不贵,但学生在赠送给老师之前都会精心包装一番。他们到商店去购买漂亮的礼品盒、包装纸和缎带,然后大花心思把小礼物包起来。虽然礼品盒里面装的可能只是几块自家烘烤的饼干,但是包装出来的漂亮造型却几乎让人以为盒里藏着价值连城的珍宝。
在英国,中文教师精神的盛宴。虽然教师在英国是受人尊重的工作,但是一直以来,这个国家却没有专门为教师设定的节日。2000年,在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和中文学校联合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英国各个城市的中文学校校长商议,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定为中文教师节,这样,在英国各地普及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中文教师们有了自己的节日。中文教师节这一天,英国各地中文学校的教师代表会在伦敦举行盛大聚会,他们一起回顾过去一年中文教育的状况,商讨未来的教育策略,为年度优秀教师颁发奖状和奖金。此外,教师们还会编排文艺节目,进行大联欢,而中国驻英国大使、总领事及伦敦侨领代表也会到会祝贺,每次,他们都要给教师们送上鲜花、礼品和真诚的问候。
在印度,让学生体验老师甘苦。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师节。这一天是前印度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的生日,他本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在印度,教师节这天不叫节假日而是庆祝日。老师和学生照常到校,但学校的教学工作被感谢和送贺卡等庆祝活动所代替。这一天,有些学校为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教学任务被高年级的学生包下来,由他们给低年级的同学上课,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与伟大。校方也会根据这些学生“老师”的表现给他们打分,评出最佳学生“老师”。
在韩国,举行谢恩活动。韩国保持着东方儒家文明尊师重教的传统,将教师节安排在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月份——5月的最中间,5月15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旨在提倡尊重教师权利、鼓舞教师士气、提高教师地位。每逢教师节这一天,政府表彰为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学校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运动会、茶话会,学生给老师们佩戴康乃馨、赠送礼物,去看望退休或病中的老师、赠送慰问品等,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与谢意。
上述中外例子说明,尊师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师节,各级各界对教师的关怀有加,而形式的创新却极为鲜见,年年依旧,未免让人们对教师节感到厌倦和麻木。
陈旧的“尊师”形式的连年延续,折射出人们旧观念的根深蒂固和人文关怀的主客错位。教师节里,教师是主角。而陈旧的慰问模式,却有意无意把教师变成“被关怀、被施舍”的对象。施动者(慰问者)倒是在教师节有机会充分展示其“尊师重教”的光辉形象。而教师在自己的节日里,倒只当配角、充当“受恩”者。所能表达的,只有对“关怀者”的感恩载德。
其实,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怀,在平时的360多天里,时时刻刻都可以表达,不必只争“9.10”教师节这一“朝”一“暮”。新常态下,我们应借鉴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时俱进,克除陈旧观念,打破思维定势,给教师节注入新意,让教师们真正成为“教师节”的主人和主宰,让教师们自己选择自己的过节方式,比如:学校组织教育成果展览会,让社会各界接近教育、了解教育;让优秀教师、有某方面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师,畅谈得失、介绍经验、展望未来;让教师发表对教育改革的看法、教育执法的意见和对党委、政府、社会对教育投入的希望和建议;也让学校教师在这一天举行家长、教师、学生联谊会、同乐会,等等,增进思想和感情上的沟通……总之,让教师成为这一天社会生活主持人,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方便,足矣!
当然,作为教师节的主人,新常态下,广大教职员工也应从旧观念、旧框框中破茧出来,在创新的大环境中,像设计优质课那样设计一下自己的节日,对教师节重新“包装”,温习一下师德,总结教学得失,展望今后的努力方向;自主开展一些切合自身实际的娱乐项目,轻松身心,养精蓄锐……让节日“比酷的更耀眼,比炫的更鲜艳”;让节日过得更新鲜、更轻松、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