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布努瑶人口分布状况
2023-12-02 来源:韦汉国 点击:2382次
布努瑶族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避乱逃难、迁徙频繁的民系或“族群”。由于长期的迁徙和游耕生活,使其人口分布状况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同小异,具有典型的山地居民的特征。
大化县布努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北部多,南部少;高山峡谷多、坡岭平地少;玉米产地多,稻谷地区少;经济发展缓慢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
从地理上来看,东部的雅龙乡、七百弄乡,北部的板升乡,国土面积占全县的27.97%,而布努瑶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6.95%,属布努瑶族人口“稠密区”;而西部的岩滩、羌圩、乙圩、北景等乡镇、南部的大化、江南、共和、古文、古河、百马、贡川、都阳、六也等乡镇,国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2.03%,布努瑶族人口却只占全县总人口的13.05%左右,人口呈零星分布状况,属布努瑶族人口“稀少区”,而在这片“稀少区”中,布努瑶人口过万人的只有江南乡,共15022人,最少的是岩滩镇691人,乙圩乡311人,属布努瑶人口的极稀区域。
经过调查分析,造成布努瑶人口如此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大化县位于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境内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峰丛密布,高大险峻,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之势。地形上东部、北部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丛深洼地分布区和板兰峡谷分布区,万峰丛林,沟谷纵横,山多地少,水源奇缺,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只能适宜种植玉米、火麻等农作物,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属于经济发展缓慢区。而西部、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多以平地、坡岭居多,红水河贯穿境内,地势平缓,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多以稻米为主,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布努瑶族由于长期受到战乱、瘟疫以及民族压迫统治等因素的影响,其先民被迫大量南移辗转到大化县境内居住时,大多选择在东部和北部的石山或大石山区居住,“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造成了东部、西部布努瑶族人口多、密度大的分布格局,形成了由东南连着东北方向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布努瑶族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增的现象,构成了“逢山必有瑶,无山不住瑶”的人口分布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大化县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开放开发、项目带动、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为重点,先后成立了三个扶贫开发区,创建了生态民族新城,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开展撤乡建镇工作,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提高,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促使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使得布努瑶族人口逐步由农村向集镇、县城区、开发区、公路沿线或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口聚集区转移居住,从事经商、务工等活动,其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也不断发生变化。
大化县布努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北部多,南部少;高山峡谷多、坡岭平地少;玉米产地多,稻谷地区少;经济发展缓慢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
从地理上来看,东部的雅龙乡、七百弄乡,北部的板升乡,国土面积占全县的27.97%,而布努瑶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6.95%,属布努瑶族人口“稠密区”;而西部的岩滩、羌圩、乙圩、北景等乡镇、南部的大化、江南、共和、古文、古河、百马、贡川、都阳、六也等乡镇,国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2.03%,布努瑶族人口却只占全县总人口的13.05%左右,人口呈零星分布状况,属布努瑶族人口“稀少区”,而在这片“稀少区”中,布努瑶人口过万人的只有江南乡,共15022人,最少的是岩滩镇691人,乙圩乡311人,属布努瑶人口的极稀区域。
经过调查分析,造成布努瑶人口如此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大化县位于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境内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峰丛密布,高大险峻,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之势。地形上东部、北部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丛深洼地分布区和板兰峡谷分布区,万峰丛林,沟谷纵横,山多地少,水源奇缺,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只能适宜种植玉米、火麻等农作物,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属于经济发展缓慢区。而西部、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多以平地、坡岭居多,红水河贯穿境内,地势平缓,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多以稻米为主,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布努瑶族由于长期受到战乱、瘟疫以及民族压迫统治等因素的影响,其先民被迫大量南移辗转到大化县境内居住时,大多选择在东部和北部的石山或大石山区居住,“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造成了东部、西部布努瑶族人口多、密度大的分布格局,形成了由东南连着东北方向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布努瑶族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增的现象,构成了“逢山必有瑶,无山不住瑶”的人口分布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大化县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开放开发、项目带动、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为重点,先后成立了三个扶贫开发区,创建了生态民族新城,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开展撤乡建镇工作,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提高,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促使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使得布努瑶族人口逐步由农村向集镇、县城区、开发区、公路沿线或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口聚集区转移居住,从事经商、务工等活动,其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也不断发生变化。
大化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分布一览表(2014年统计数)
乡 镇 名 称 |
幅员面积 (平方公里) |
总人口 (人) |
其中瑶族 人口(人) |
占总口数 (%) |
备 注 |
大化镇 | 272.06 | 100458 | 10198 | 10.15 | 含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 |
岩滩镇 | 187.43 | 33616 | 691 | 2.06 | |
都阳镇 | 174.12 | 25804 | 1544 | 5.98 | |
北景镇 | 205.85 | 29689 | 5941 | 20.1 | |
贡川乡 | 109.2 | 18583 | 4677 | 25.17 | |
共和乡 | 123.59 | 22660 | 3921 | 17.3 | |
百马乡 | 132.68 | 22043 | 6257 | 28.39 | |
江南乡 | 168.42 | 31532 | 15022 | 47.64 | |
羌圩乡 | 125.34 | 22038 | 1157 | 5.25 | |
乙圩乡 | 119.71 | 18038 | 311 | 1.72 | |
古文乡 | 97.46 | 12796 | 2139 | 17.14 | |
古河乡 | 57.62 | 7888 | 1647 | 20.9 | |
七百弄乡 | 202.28 | 19198 | 11172 | 58.2 | |
板升乡 | 301.92 | 30098 | 13020 | 43.26 | |
雅龙乡 | 264.81 | 35790 | 19040 | 53.2 | |
六也乡 | 207.39 | 30223 | 6606 | 21.86 | |
合 计 | 2749.88 | 460454 | 103398 | 22.46 |
注:“幅员面积”由县国土局提供,“总人口”由县统计局提供、“瑶族人口”由县公安局提供。
(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