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瑶族宗教 正文

布努瑶族丧葬饮食习俗(图/文)

2020-01-04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2289次


布努瑶丧事道场现场。(韦汉国   摄)
        布努瑶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其丧事活动与饮食行为密不可分。布努瑶一旦有人病故,一般都要举行死者亡魂超度仪式,即“开道场”,时间最长的一天一夜,最短的只有2—4个小时。凡是开道场的当天,所有亲戚朋友都不约而同聚集而来吊唁奔丧,送死者最后一程。此时,主家都会设置宴席,安排用餐,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丧葬宴席一般多安排在屋内,视情况也可选择在屋外搭棚举行,没有特别的规定。宴席可安排在开道场的当晚,也可安排在第二天上午进行。如安排在第二天上午进行,前晚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的用餐只能是“简餐”,到了第二天才是“正餐”,菜谱比“简餐”丰盛,包括白切猪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煎豆腐、炒藕粉以及汤类和酒水,有条件的家庭可能还有牛肉、海鲜类,每桌10人,人人都有份儿,吃不完则打包回家继续食用,不可浪费。

第一餐:死者欢迎餐。(韦汉国   摄)
        按照风俗习惯,布努瑶丧事活动所请来的本祖道公和亲戚道公两班人马,人数不计多少,用餐安排十分讲究。第一餐安排在屋外或屋檐下进行,叫“死者欢迎餐”。布努瑶民间有句民谚叫:“活为主、死为客。”死者辞阳归阴,阴阳相隔,已成为了本祖新客人。道公两班人马代表着死者(客人)归来,主人出门欢迎,淡酒相敬,当在情理之中,体现出布努瑶族热情好客的人生礼仪习俗。“欢迎餐”食料与其他筵席一样,并无特殊,也不许有其他无关的亲戚朋友同桌参与。欢迎餐结束后,整个丧事活动才正式启幕。此时,死者的子女唱着挽歌,走到屋外,酌酒敬烟,分别挽着本祖道公和亲戚道公“头头”的手,一起进到屋里来,这个时候,有的家庭还燃烧鞭炮以示欢迎。

第二餐:死者正餐。(韦汉国   摄)
        第二餐安排在桌上进行,叫“死者正餐”。布努瑶族丧事开道场时,一般都要在堂屋正中并排安放两张桌子(多为四方桌),一高一低,高桌子为亲戚道公“专桌”,亦称“唱桌”,即唱挽歌专用的桌子。桌上用一个大的圆形簸箕垫上芭蕉叶后,装上用锅头单独煮熟的大米饭,饭上盖着一块若巴掌大的白切熟猪肉,意为盖住了所有的死气、阴气和秽气,米饭周围则摆上小块白切猪肉或羊肉(不能摆有炒肉、烤肉和内脏类食物),等念诵咒语、敬神祭祖仪式完成后,才外加青菜、酒水、辣椒水类,堪称“大杂烩”,然后才可吃用,但吃时不用碗碟,只能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吃少由自己定。如吃不完,经由打包好后交给“头头”拿回去,其他无关的人不能享用。而矮桌子为本祖道公的“专桌”,其程序、菜谱、禁忌等与亲戚道公的“专桌”一样,只因本祖道公的人数少(多为3人),菜谱的量可能少些。

第三餐:死者送别餐。(韦汉国   摄)
        第三餐安排在屋外进行,称为“死者送别餐”。布努瑶认为,死者的一举一动,皆通过这两班道公人马的所作所为来体现,任何一位客人,有来即有走,这是规律,不可改变。来时欢迎,走时欢送,礼尚往来,天经地义。整个道场即将结束时,也意味着死者将惜别而去,入祖归阴,从此不再相见。因此,按照布努瑶族古老的民间丧事程序和礼仪法则,务必在屋外为死者举行最后一次筵席,让死者安心辞去,九霄显灵。此餐全由两班道公人马自行张罗,其他人不能参与。一般要宰杀一只40—50斤的小猪,煮一锅玉米粥饭,所有与死者属直系的亲戚每人都要往锅里添一把米粉,煮熟即成。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摆上一个大方桌,将菜谱一一端上桌,由本祖道公和亲戚道公两班人马围在桌边吃着“集体餐”。此时,死者的所有直系亲属都要走到桌边,纷纷酌酒举杯,答谢各位道公们的鼎力相助,同时,也以此种方式来向死者作最后的道别,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布努瑶丧葬饮食讲究“忌斋”礼,这是丧葬饮食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当亲人去世后,在停柩至安葬前,无论男女,其三代内的男性后代都忌食肉类和青菜。待安葬完毕,经兄弟道公进行一定的释念仪式后才能食用,体现出布努瑶族自古形成的一种孝道、感恩的思想。(图/文   韦汉国)
        (温馨提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