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笫二故乡的恋歌》
2015-12-16 来源:蓝永秀 点击:796次
小时候读书,生产队分给学校两块学农基地,一块在戈送,一块在戈海。两块学农基地相距二百米,中间隔着一块大石头,像座小山包似的。每当同学们学农之余,你一群我一伙地冲上这座小山包学打仗,武器都是刚耕犁出来的松软泥土捏成的"子弹"。有一次一个小胖子带领着“解放军”向“占山为王”的“顽匪”冲上去的时候,被“匪徒”的一颗“子弹”打中了脑袋,瞬时间小胖子便呼天喊地大哭起来。参战的同学们顿时慌了神,兔一样跑回了学农基地,抓起耒刮犁锄起地来。恰在此时,生产队的大人们出工路过此地。一位我从未谋面的讲壮话的青年人问明了真相后,对大家说:“同学们,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学生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今天是你们的学农课,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好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涵意啊。”末了,他爬上那座小山包,对还在慢声抽噎的小胖子说:“学打仗是应该的,可不能因一点疼痛就大哭起来,人们从来不同情眼泪。你要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你个男子汉的,应该流血不流泪,何况现在又不是上战场流血牺牲的时候,你哭什么哭?你看你啊,同学们呀是鼓足干劲去学农,你呀却坐在石头上睁一只眼看他们劳作,闭一只眼在呼呼大哭,这成何体统呢?”
打那开始,我便知道那个陌生的青年人是知青,是上山下乡插队到我们偏远的瑶山来的。听说他姓陆,至于什么名字,因年幼就不得而知了。从那时起,我对知青便有一种莫名的情有独钟。
因为铭记他的训诲,随着年长,一睹知青芳容的欲望逐年增强。因为岁月不再,知青生活无以复存,只能靠影视荧屏和文学作品依稀寻芳觅踪,许多年来欲望终也算是有所捕足。
然而,我对知青以及知青生活的大彻大悟,当以何志何先生刚刚脱稿即将付梓的《第二故乡的恋歌》这部作品了。
《第二故乡的恋歌》之所以能使我大彻大悟知青那段岁月的生活,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知青之一,书中渲染着那个岁月知青们为农村甘献青春的激情故事,知青插队的每一个词句片段没有娇揉造作,都是原汁原味,所有文字词藻虽不很华美,但无不使人动容。
有支歌叫《小芳》,歌里唱道:“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可是,又出现了“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我还是要回城,小芳依然要留在村里,爱情随着河水漂流去了,农村与城市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楚河汉界,那个年代我只不过是把寂寞孤独寄托在小芳的温柔乡里罢了,形如把自已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没何差别。老鼠爱大米吗?君不见吃饱了大米的老鼠连自我行为的屎尿都嫌着麻烦,就拉洒在还要供其偷食的大米上,这何偿不是陈世美式的爱情呢?《第二故乡的恋歌》热血沸腾的我同样遭遇村里的小芳,她是领养我的房东的女儿李春兰。在后来相处的曰子里,我们一起搓牛绳,我们共同剁猪莱喂猪,我们一齐驾着牛车去赶圩。一丝红线把我和李春兰联结后,我沒想到回城谋仕求官的前程,只为爱情义无反顾地入赘到农家,甘愿为爱永当农村人。这多多少少也算是减少了一个“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的小芳。
知青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对农村而言可谓是知识的使者,是智慧的化身。《第二故乡的恋歌》写的是百色地区的插队知青,有来自区外的,也有来自区内的。他们当中有大学生,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第二故乡的恋歌》虽反映的是百色地区的知青生活,是当年作者插队的真实写照,其实也是全国各地知青的缩影。
作为知识的使者和智慧的化身,他们有的投身到教育战线当中,培肥桃,育硕李,一腔热血传道义,两袖清风育英才,似蜡炬一样燃烧着自已照亮着别人,像落叶一样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知识的使者和智慧的化身,他们有的投身到水电建设和农田会战中,利用自已的知识和聪明才智战天斗地,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农村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曰出而日行健、道是耕耘道自明。他们坚持科技创新,经过多种经营,终于五谷获丰登,经济创辉煌。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知青上山下乡的使命。于是,我笫一次学犁田的情景是这样的:
我用右手抓好犁尾把柄,左手拿着牛绳,大声吆喝“走啊!嗨!”水牛走动了,刚走七八步,犁头铧口只在田里浅浅地划开了一道缺口。我一看犁得太浅了,右手急忙抬起犁把。这时犁得的深度是足够了,可是掌握犁把的角度不到位,犁开的泥块又复位过来,好像没犁过一样。我以为犁得太深了,便抬起犁把,不料犁头铧口往下插,我连“嗨”了两声,这一下水牛怎么拉都拉不动了,直喘粗气。后来在李大叔的帮助下,我才学会了犁田。他告诉我,学习犁田犁地,首先要懂得吆喝牲口。“嘿”是叫牛走,“蛤”是叫牛停,“背坏”是叫牛向右走的意思……他还告诉我,初学犁田,右手要握稳犁柄,左手要握好缰绳,铧口切入泥土深度合适后,握犁柄的手稍稍把犁把往右推,使犁开的泥土向右也翻转去。如发现犁得太浅了,就将握着的犁柄抬起高一点,如觉得太深了就把犁柄稍微压下一点……
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作为向贫下中农学习的知青,我还跟老农学会了捕渔,跟工程技术人员学会了开山放炮,成了出色的爆破能手,排除哑炮保平安;还学会了驾驶拖拉机,耙田犁地为人民……
知青插队,不但要学会做农活,还要学会当地的民族语言,否则是很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
在语言隔阂和学习当地的民族语言中,曾发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多情好客的农家怕初来乍到的知青受制于拘束而不敢把饭吃饱,于是,就热情地招呼他多盛饭吃,却被语言阻碍的知青误以为房东小气,吃了第一碗就不给舀第二碗了。而调皮的小伙子教授给知青向大姐打招呼的话却是一句不雅的话,当这位知青拿着这句学来的不雅的问候语向一位村姑打招呼的时候,这位村姑明知道是被语言污辱,但她知道这是村里小伙子的恶作剧,不但不怪罪于那位知青,反而只是“脸颊绯红”,而后“含情脉脉地望着他,微笑着离去”……多仁慈宽厚的胸怀啊,多纯情美丽的村姑啊,多纯朴厚重的民风啊!正因为如此,才使知青到农村插队有了宾至如归的温暖;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知青把农村甘当他们的第二故乡;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知青们甘愿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抛青春洒热血流大汗……
《第二故乡的恋歌》内容丰富,关于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都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就拿已经远遁我们而去的麻风病来说吧,在过去,麻风病犹如瘟疫一样令人“谈麻色变”,那种神秘而又恐怖的防治是许多人无可了解的。《第二故乡的恋歌》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将当年皮防站医务人员与麻风村麻风病人的生活情景真实地披露出来,这在无数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这不是一种新奇吗?
……
读完《第二故乡的恋歌》,掩卷思索,有所彻悟,受益匪浅。我能为那个岁月的知青做些什么呢?呼呼,幽幽岁月不复在,生生长流示今人。窃录一首古诗,权当结束语,借花献佛地赠予《第二故乡的恋歌》的作者何志何先生以及他的知青同道们: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蓝永秀 2015年12月5日写于广东东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