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理论探讨 正文

守护文化就是守护希望

2015-12-17    来源:江南乡人民政府 作者:卢桂锋    点击:1105次

守护文化就是守护希望
——浅谈江南乡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
 
江南乡府  卢桂锋
 
        以前, 我们常提到“温饱”,许多年后似乎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了,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那是精神层面的“贫穷与饥饿”,而且此种现象一旦解决不好,将会牵涉到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反复的调研,我发现江南乡瑶族文化也已陷入这种困境。故此,如何有效地保护、挖掘与开发瑶族文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农耕文化
        江南乡瑶族细分有两大支系,一种为“苗语系”称布努瑶,一种为“土著系”称宫氼瑶,语言上有所差别,但生活习俗却大同小异,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杂居在一起,甚至附近也常居住着壮族同胞,近代还有联姻通婚的迹象。
        瑶族由于长期居住大山里,始终摆脱不了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农耕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之前,很多农民子弟没能走出山门,大部分依赖着一分石头九分土,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模式依旧没有改变。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大山被掠夺得体无完肤,所以才出现了“碗一块、瓢一块”的土地景象,人们依赖土地的观念也已根深蒂固,农耕文化一直占据着瑶族同胞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农忙时节的“社祭”活动和农闲时的“佤鉢”节活动。
         “社祭”活动,通常请巫师或道士做法事,以村庄为单位,筹集各家各户财物,全村老少都要一同祭拜,祈求土地公和本土社王保佑一方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举行一些村民社约式立法立规的民主大会,统一教育和管理村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源。
        “佤鉢”节则是瑶族为了谋求幸福生活而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佤鉢”是用瑶语翻译而成,汉语即“情人”的意思,与英语“girl\boy”谐音相同。传说古时侯农历五月末六月初,一对异族青年男女,在江南乡美人关里相认相爱,但却遭到了女孩父亲的反对,并诅咒称,除非你们在青石板上能种活榕树,我才容人,允许你们婚配。这对男女为了相爱相守一生,只好照着父亲的话去做。由于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观音菩萨便暗中相助,七天后,青石板上果然长出了两棵大榕树,稍上的一棵为大叶榕,人们称作“钵”指男孩,而下面的小叶榕称为“佤”指女孩。因谈婚论时,“佤”意为顾家女,而“钵”则为劳作和传承生活技艺、教育后代的男孩。“佤钵”含有对所有自然人称赞祝福的意思,通常用作形容词。于是,女孩的父亲终于同意这对青年男女结为夫妻。为了纪念他们纯真的爱情,农历六月初六他们举行婚礼当天,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青年朋友欢聚在江南乡美人关,欢歌跳舞,庆祝“佤钵”。从此沿袭而成了瑶族六月六举行“佤钵节”庆祝活动习俗。
        如今,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江南乡古茶美人关举办的“佤钵节”活动正源出于此。因为,当时没有电,人们都是靠火把来引路,每个村庄都变成“佤”和“钵”寻亲访友的火海,好不热闹,现今人们又自发组织办起了篝火晚会、跳起了佤钵舞,唱起了佤钵歌,喝起了玉娘酒,过上了火红幸福的日子,整体保留了“佤鉢”的文化习俗。
        除此之外,农耕文化还包括“祝著节”,在五谷收获之前,要先举行祭祀活动,人们敲锣打鼓,庆祝并请密陀洛始祖先吃到地里种的庄稼果实,米酒也要等开坛之后,人们才能享用。近年来,在大化县委、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瑶族这一传统节日,在江南的瑶山里越办越红火。
        二、关于大山文化
        瑶族世世代代与山为伴,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山文化。大山文化亦称“黄土文化”,这跟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同根同源论,指的是在大山里则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山土文化,即对故土和山石的崇拜和眷恋。瑶族即使极为贫穷落后,但他们对大山的呵护如同对自己母亲的呵护一样重要。江南石山里,多处较大的山寨都修建有古城门和保卫工事城墙。远古时,瑶族同胞由于频繁迁徙,也把中原的一些做法效仿到了深山老林里,为的是抵挡贼寇,过着安稳祥和的日子。其特点是所有垒砌的石头都没有作任何加工,但结构稳固,安全性高,历史久远。目前最具考察和开发价值的,还数陇丘村单楼屯的“天山琼楼”和美人关的弄里“古城门”。
        山土文化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关于瑶族的信仰论。瑶族人们认为,所有的河流山川都是盘龙所赐,人世间一切都由老母所生,瑶族同胞也是龙族祖先炎黄子孙的后代。所以,瑶民们在美人关里将“英雄峰”前的“擎天柱”——银笔峰称为“老祖山”,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观音美女峰”的“玉女洞”,坐落于其右前方,加上两股常流不溢的泉水,却有“美人把盏待英雄”之意境。至今,瑶族人的“三月三”都要祭拜盘龙盘古和祖上先灵,人们会面向“老祖山”祷告,并同家人一起品尝五色饭,给小孩挂彩蛋以求祖先保佑儿孙魂魄安康。等到“九月九”就是瑶族传统的感恩节(即“敬老节”)了,人们摘下神农仙草——“三贵古茶”煮上几大碗,敬献给年老的大人喝,祝他们健康长寿。
        瑶族由于非常信奉自己的祖先,在不同的支系中,供奉的先祖神使有所不同。比如,当地的土著盘瑶就信奉“宫氼”为他们的祖先,他们唱的喊歌也叫“宫氼歌”。此歌与侗族大歌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原生态的发音模式,歌词音律对仗工整,极富韵味。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瑶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说教的、有评书的、有典赞的、有恋歌、有酒歌、有哀歌、有挽歌等等。虽为喊歌,但通常吟唱结合,听者易情,吟者益志。
        考察中发现,江南乡瑶族同胞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技能,岁月积淀的农耕文化亦显苍老而浓重。还有一些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待挖掘和合理开发利用。
        从江南乡承办的三届“祝著节”庆祝活动以及本地瑶民自主举行的“佤钵节”来看,参与的群众比预想的还要多,节目也丰富多彩,壮瑶同胞的和谐度进一步提升,社会维稳成本在不断下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瑶族的精神面貌得到了逐步改变,这一切归结于基层党员社会骨干的睿智与带头作用;归结于政府有了主导方向和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保护。
        三、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的思路及建议
        瑶族文化的保护也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除了创建更多的服务平台外,要为瑶族群众搭建更宽更大的文化大舞台,让所有群众都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山山有歌声,户户讲文化,家家颂文明”的氛围。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
        (一)解决民生问题乃重中之重
        江南乡13个行政村,其中9个为山区村,绝大部分农户已通过政府扶助建起了楼房,不少的村屯已修通了水泥路或沙路,住房难、交通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由于生产生活坏境仍极端的恶劣,农民绝大部分经济收入都靠外来务工,真正的山区产业还未形成,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已瘫痪,瑶族农村仍然面临着诸多涉及民生的问题。为此,要想让山区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得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所以,保护文化,首先要同经济效益、保障民生结合开来,必须要投入经济,要做活文化;要将本土文化寓于商业开发中、突出大山历史的深渊和民族特色,打造文化的综合体;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和手工服务业,民生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文化的开发务必考虑定位问题
        谁都知道,传统落后才是造成贫穷的原因,但不能说传统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东西。且如,日益迫害人民健康的食品安全,现代工艺和养殖技术已颠覆了传统的原生态的一些做法,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甚至达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所以说,保护传统的、原生态的东西,包括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就成为摆在我们的面前。应该说,谁占领了文化的高地,谁可能就是胜利者。
        江南乡由于极为落后的原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许多大山里的诸多景点都像处女般的花蕾尚待开发,这就是资源。现如今,人们的意识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心存意识,对家乡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该乡目前群众自我保护和开发的景点有,“美人关”、“黄牛洞”、“江南乡民族干校遗址”、“江州田园风光”、“天山琼楼”、“巴幕山”、“江南石山天坑群”等。其中,“美人关”是瑶族大山文化的瑰宝,古茶则是《美人关》传奇的爱情故事和“佤钵节”的发源地和举办地。如何以此为平台,尽可能保留瑶族历史的文化原貌,保证其原真性,这其中就是一篇大文章。同时,目前广西巴幕山生态旅游项目已提上日程,试想,江南如若成为首个开发大化乡村旅游的乡镇,那也是一种可能。只要条件一旦成熟,借助文化的力量,精心操作,打造瑶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则指日可待。
        (三)做好文化申遗工作
        目前代表江南乡瑶族文化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民歌类,又细分为“壮语瑶歌”和“宫氼瑶喊歌”两类,都极有欣赏和传承价值;(二)原生态民族体育项目,如“五元尺球”、“射弩”、“打陀螺”等;(三)饮食文化,包括“三贵古茶”、“玉娘酒”、“叶子锅巴”、“大和黄金玉米粥”等。如此庞大的文化体系,构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要求每一个江南人要以身作则,自觉并主动肩负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为申遗做好基础性工作。
        其次是地名和节日的申遗问题,如:许多景点的名称由来,以及相关故事的整理,要求存案归档,统一管理,并着重做好当地的“佤钵节”庆祝活动的宣传,通过媒体向外界推介江南“本土”民族节日节庆。
        (四)创建古茶民族文化村
民族文艺是一个地方的精神食粮,不能断炊。而文艺村的申报工作显得特别的重要,要与一些现行的扶持政策对接,利用国家政策的大好环境塑造自我。并借此培育更多乐于从事文化文艺事业的青年群体,包装好民间民俗的文化文艺项目,尤其是要设立民间交流活动中心和文化传媒“美人关”影像制作发行工作室,建立健全文化文艺网络信息数据库,搜集民间民俗文化并进行有效整理,通过县文联陇丘村工作室,开展文艺出版相关工作,逐步打造成为地市级民族文化村落。
        (五)营造全民共同保护氛围
        加强领导,加大宣传,上下联动,全民参与,认真抓好“祝著节”和“佤钵节”的庆祝活动,彰显民族民俗文化风情,增强民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同时,文化的传承保护要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的声音,向群众学习,并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的相关工作,结合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调整,规划好沿路各村屯的生态绿化和人文景观建设,谱写“中国梦”江南民族文化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