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壮族在线 正文

绽放民俗魅力的壮族山歌会

2014-10-17    来源:大化县民族局 作者:韦汉国    点击:1082次
   
     羌圩乡艾圩村“3.25”壮族山歌会胜景。(韦汉国  摄)
     “农历三月二十五,歌声伴着彩云舞;各路歌手八方来,登台献唱心意足。”5月4日,正值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艾圩村艾圩屯,在深情而优美的壮族民歌声中,艾圩村壮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三•廿五”山歌会拉开了序幕。
    艾圩村是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化与巴马两个自治县的交界处,全村1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族479户总2248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这里的壮族人民养成了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流传和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民风,民俗文化十分浓郁。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正是该村壮族同胞具有传统意义的盛大节日——“三•廿五”歌会。每到这个时候,来自羌圩乡邻近的乡镇以及周边的巴马、东兰、凤山等县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一睹歌会的风采,领略歌会的乐趣,那场面可谓人山人海,歌声荡漾,成为一幅难得一见的团结和谐、民众同乐的民俗画面。
    关于艾圩“三•廿五”歌会的来历,源于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艾圩村一带山清水秀,树木葱郁,美景如画。在该村附近的土坡上有一个叫做“岩全”的地方,那里有一股春夏秋冬潺潺而流的山泉水,壮话叫做“波共”。有一天,人们发现在“波共”岸边,有一对壮族帅男靓女正尽情地对唱情歌,其歌声悠扬美妙,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活明快,几乎传遍了艾圩一带的每个壮族村寨。于是,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不约而同地来到“波共”边聆声细听唱歌,并自发地为这对男女青年送来了壮家特有的鲜味美食。这对男女连续唱了三天三夜,始终难分难舍。等唱到第三天即农历三月廿五日时,人们突然发现泉水中飘来了两个貌美如花的仙女,仙女伴着山歌的旋律翩跹起舞,舞姿优美迷人,所有在场的人无不齐声欢呼起来:“看,仙女也听唱山歌来了啊!”。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两位仙女一个转身,就在众目睽睽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那时候起,每到农历三月春播季节开始前,艾圩一带都要举行祭祀祖母神仪式,祈求祖神降雨、保佑五谷丰收,并在祭祀后举行歌圩,歌圩时间定于农历三月廿五日。这一天将邀请亲朋好友聚宴对歌,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渐渐地,艾圩“三•廿五”歌会就演变成了壮族民间自发组织、有特定时间和地点、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盛会,且以青年人为主体,以唱歌为中心,始终保持着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壮家人独特民俗民风,一直沿袭至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各不同。”今年,艾圩“三•廿五”歌会由羌圩乡党委、政府主办,乡文化站、计生站和艾圩村委会共同承办,前来参会的各族同胞一万多人,对歌队伍绵延4公里多,规模较往年大,人数比往年多。歌会主会场设在艾圩村部,共有来自巴马、东兰、凤山县以及羌圩乡周围的村屯共10个代表队20名歌手参赛。那些参赛的壮族男女青年歌手穿着盛装,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关卡重重。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在内容上则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也涵盖有国家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男女青年以歌会为平台,用一首首撩人心炫的情歌,传递着幸福和快乐,传递着对故乡的热爱,唱出了壮家儿女的一缕缕心声,点燃了每个人心头蕴藏着的火热激情,为古老的壮族传统节庆赋予了新时代的内容。那甜美的歌    声,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精彩纷呈,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使人感受到壮族“歌圩文化”的艺术魅力。
    离开主歌场,笔者走进歌海人流中,只见在屋檐下、公路旁,在河溪边、稻田间,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是一个个歌会分会场,凡是打伞的地方都有男女青年在对歌。有两人对歌、也有三人对歌的,人数不限,组合自由。那些盛装的壮族男女青年,个个精神饱满,青春洋溢,大胆地放开歌喉,尽情地倾诉着自己的爱和恨,倾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使小小的艾圩屯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艾圩村党支部书记谭海帮高兴地告诉我们说:“主会场结束后,整场歌会就进入了自由组合对歌阶段,那是男女青年‘倚歌择配’、‘答歌成婚’、‘以歌深交’的时候。因此,每年的歌会都持续到晚上甚至次日凌晨。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柔和的春风中,一对对青年男女分散各处,或站或坐,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或用电筒互射,逗笑取乐,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一对对有情人因此而缔结了美好的姻缘。”
    时间悄悄飞逝,歌声慢慢飘远。歌会即将结束时,羌圩乡党委书记黄大友对我们说:“艾圩歌会其实就是壮族同胞自编自演的富有传承和保护意义的‘山歌演唱会’,她引领壮族民俗风骚,传递文化的“正能量”,是壮族节日文化和歌乐文化的象征。通过举办歌会活动,让原汁原味的壮族民俗文化焕发出魅人的芬芳,迷人的光彩,岁岁年年,久盛不衰。” (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