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布努寿星 正文

千岁山下的百岁老人——蓝姆门

2021-08-04    来源:卢桂锋    点击:1660次

 
 
千岁山下的百岁老人——蓝姆门近照。

 
        采访日程早就定好了,只因太忙,又赶不上好天气,我才临时改期在星期天上的千岁山。
        深秋的黎明,阳光透过迷雾照在江南的山脉魅影婆娑,气象迷人。今天我要见的这位瑶族百岁女寿星是1917年生的蓝姆门(原名蓝彩凤),就在这山脉上的千岁山脚下——上和村怀存屯。听说这里光爬山路就得用上一个小时,途中又遇上了九怀至上和的通村道路正在扩建硬化,路好难行,还好有我心爱的雅马哈摩托车它能跳跃在五线谱音符般的坑洼路面上,中午十分才赶到上和村部所在地,在村干的陪同下,我开始了徒步的采访之旅。
        翻了第一个山坳,见到一位半醒半醉的老人家,从与他的对话中获知这山顶好久没人上来了,除了偶尔到访的扶贫干部,陌生的人已很少光顾这里。天啊,千岁山,可名副其实哦。跟老人家聊了几句后,我继续往前赶我的路。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呈现了一个燕窝状山地弄场几乎能与天共筑、与云相搏,我已分辨不出自己到底在人间还是天上,这时的斜阳正在包裹着这个名叫“关堂”的小山弄,一个孤零零的砖混平房,很不搭调的竖立在村中。这,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接见我的是“美人”的儿子蓝海汉,今年六十来岁,都已经是抱孙子的爷爷辈了。当我望着他的住房发愣时,他已略略知会我的问意,转接直言,都什么年代了,我们也要改变一下居住条件,不能再住原先的木草房了。但是公路不通,你们是怎样做到的?他回答道,用混凝土直接合模铸造,很牢固的,墙体不用砌砖,抗震抗寒能力极强。他的回答,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全江南乡的九个山区村大半住房都是靠村民们肩挑背驮、互帮互助建成的,大伙就是为了拼命改掉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不断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
        招呼我进门的村主任急忙向主人介绍我的来意,说我是乡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专门搞文化宣传这块的,听说老奶奶是我乡五个百岁老人之一的寿星,特地过来采访采访,也好宣传宣传。我急忙表示谢意,并且把自己初来乍到的亲身感受跟主人寒暄一番,然后不客气的迎接主人的“茶礼”(当地喜欢称酒为茶),浓浓的瑶家习俗风味瞬间盘绕在如同一家人的说笑声中,很是惬意。
        虽说是来采访,但是没见主人公在家里。我正感到纳闷之时,奶奶的媳妇轻轻在我耳边细语,老奶奶每天都有午睡的习惯,不到时间她是不会起来的,让我稍等。
        时间挪到下午四点半,主人准备的饭菜陆续上桌,烤辣椒配香菜的石舂在木棒的敲击下,冒出呛鼻的香味。这时,梦寐以求的“美人”已拄着拐杖来到了厅堂中间,我噌地直起身子赶忙侧过奶奶的身边,双手小心翼翼的扶着她的肩膀缓缓走到门外阳台上。入座的一刹那,斜阳正好不偏不倚的罩在她的脸上,抢在我镜头之前深情的吻遍了她那罗曼蒂克的铜脸上,我细细地捕捉着她的安详纹路,轻挑她年轻时的美貌痕迹,不知不觉的被她灼灼的眼神带入了那个神话般的佤钵部落时代。
        奶奶那年迈古稀的儿子很会适时的嵌入话题,向我介绍了奶奶昔日当佤钵红娘的经历。原来奶奶不仅长得漂亮深受她父亲的疼爱,还是方圆十里的名模大师,哪家的佤女要出嫁时,必须请她出马搭理婚妆事宜,经她精心打扮的新娘,就像瑶山里盛开的一朵玫瑰花,哪怕抬嫁到夫家又抬回娘家,即使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想把妆卸下,好想把这妆留住,留在瑶山美好的记忆里。
        当问道为什么愿意嫁到海拔这么高的山弄来时,奶奶恰似兴奋的向我深情地透露,她也是宫氼瑶喊歌的痴迷者,因为喊歌,她和已逝的丈夫相识相知,不管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因为喊歌,她与丈夫共同生活了七十年的日日夜夜,喊歌几乎成为他们爱情的全部。
        采访正进行时,忽见她的玄孙儿媳掏出一只旱烟袋,祥和地给奶奶点上烟火,浓浓的烟雾从奶奶的嘴角清晰喷出,萦绕在天与地交界的地方,很近很近,我再也无法读懂她脸上的情绪和哀愁。等饭菜都上好了,奶奶便以家族中最高的身份被儿孙媳妇一起请到客堂前的主位上座,紧接着,我被尊称为客人安排在奶奶的正对面。这个位置刚好使我能直面奶奶吃饭时的一举一动,也更能直观的感受“美人”那份满载幸福的心路。当我充满感激地夹起一块小乔鸡的胸肉搭放在奶奶的饭碗时,发现她吃的竟然是玉米糊搅成的干饭,我心里正犯嘀咕时,她的儿子蓝海汉将答案告诉我,一生爱吃干饭加辣椒是母亲的趣好,我们每餐煮饭的干稀程度必须随她,一餐饭吃下来才算过关。我身不由己的在这个时候,捧上手中浓浓的瑶家米酒,向这位饱尽沧桑的“美人”表示自己心中无比的敬重和爱戴。
        夜幕降临时,正好结束了我的采访,下山的路竟然这么近。
       (图/文  卢桂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