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蓝炳锋:大爱撑天铸辉煌

2019-09-08    来源:蓝永秀    点击:1404次
纪实文学
 
蓝炳锋:大爱撑天铸辉煌

文/蓝永秀

 
 
蓝炳锋老师近照。(蓝永秀   摄)

 
       不敢说蓝炳锋具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等古人的韬略,但从一间摇摇欲坠的泥坯房到拥有一栋两层钢滚楼房校舍、从一校5个调皮男生到拥有全校120多个莘莘学子,其治学治校与前人的攻城夺地如出一辙: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可他从来不向刘备低眉献计讨军费大兴兵器,当强敌压境兵械亟缺的时候,他草船借箭,凸显了谋士的高人智慧;关羽是刘备的猛将,可他从来不问刘备我们的士兵为什么那么少?当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临危不惧,过五关斩六将,凸显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大将军风范;张飞也是刘备的左神右将之一,可他从来不问刘备如何制敌于危急中,当曹军大破荆州不停地追击刘备的时候,他据水断桥吓退曹兵,凸显了大将军的雄略与胆识;而赵子龙接到“攻下城池”军令时手上只有20个兵,而当他收获成果的时候,已经攻下了10座城池,扩编了2万兵力,增加了3000匹战马……
       往昔躁动年代,如今浮华岁月,人们已经立定向钱看举步朝钱走了,财神爷勾引着伯乐弃下相马经下海浴金去了,是什么力量让蓝炳锋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山旮旯里,一年又一年地为一群群留守儿童擎起一朵晴云,撑开一片蓝天呢?
       让我们透过蓝炳锋的人生轨迹来正视一个山旮旯孩子如何土生土长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吧。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蓝炳锋1965年7月出生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清坡村龙那屯。其曾祖父蓝绍芬乃清末秀才,在乡间创办私塾,一生予人传道授业,虽家道殷实,却因世道风云变幻,到父亲蓝秀祖这代时已没落清贫,但深得家世书香遗风的熏陶,蓝炳锋自当学生的第一天起,他的学习成绩一向都是优秀,初中伊始,他就加入了共青团。
       然而,最优秀的学生却往往遭受到生活中最严峻的厄运挑战。蓝炳锋的学生时代就是一个例证。
       蓝炳锋的排行,之前有一个姐,之后有一个妹,再一个弟。因为集体出工经济化年代,病秧子的母亲不能出全勤,工分打折,一家人生计极为困难,四兄妹分梯级达到入学年龄,父母只能捡送蓝炳锋一人入学读书,年长两岁于他的大姐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小小的年纪就只能啃着寒藕或木薯勒紧裤带上工帮父母打工分挣粮食养活弟妹们。由于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终日欠缺营养,田间地头劳作时经常两腿打摆,整个人儿瘦刮刮地摇摇欲坠。日久年深,小小年纪因欠缺营养而引起浮肿,先是脸部,再是手脚,最后肿及全身,终于病倒而整日卧床不起。蓝炳锋在贡川初中以最优异的成绩读初二的那一年,积劳成疾而无钱医治的家姐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过早地被风霜雪雨打谢了。当蓝炳锋从学校赶到山家一声长一声短悲戚地呼唤着家姐时,家徒四壁,再也看不见家姐勤劳而又忙碌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家姐善良而又温柔的声音……
       母亲为他抹去了逝姐伤心的泪水,父亲为他背上了返校的行囊,弟妹报以他信任的眼神,这一切,都坚定了他向学的信念。在亲人的关怀中,蓝炳锋暂时忘却了伤痛,他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师生当中。
       建国之初,我国曾经颁布了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新学制,可实施当中,因师资水平及教材所限,各地办学均受到影响,因此,各地的学制有所不同,有二年制初中的,有三年制初中的。因地制宜,当地一直实施二年制初中教育。这一年,是当地农村初中教育阶段二年学制的收官之年,从此后当地初中教育将迎来新的教育春天,即二年学制改为三年学制。蓝炳锋刚刚抹掉失姐伤心的泪,又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他能不能够从痛苦的现实中挣扎出来,为自己的前程冲刺一番,杀出一条血路来?
       只读二年制初中,还差一个学年的文化课程没有学习,要参加三年制初中的中考,谈何容易呢?许多同学知难而退,纷纷退出中考战场投笔从农,但蓝炳锋秉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毅然报名参加了中考。在填报志愿书之前,他作了缜密的思考:从自己所掌握的各科文化基础知识来看,凭着自己过硬的基础兴许还能举一反三考出好的分数,上中专换掉泥脚子去吃皇粮虽没有十成的把握,但考个高中应该没问题。好的高中可以报考宾阳中学或马山高中,但那要离开山家很远很远的,光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有生活费、书费、学杂费。家里仅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养护着病秧子的母亲,还有未成年的妹妹弟弟……
       思虑再三,蓝炳锋在自己的志愿书上填报了马山县周鹿中学。那是一所离山家龙那最近的高中,步行三个小时即可到校,往返家校完全可以省略车费……
       就这样,1980年9月,蓝炳锋在父亲的陪伴下,从龙那山家起步,走过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经龙塘,过双联,穿越燕子岭,往望凉亭,踏进了周鹿高中的校门,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蓝炳锋更加用功苦读,成绩依然拔尖。只是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母亲病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带着两个半大的弟妹种着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山地,收获甚微,供给蓝炳锋的生活费一缩再缩一减再减。实在没办法了,父亲就炒干十几二十斤玉米,每月一次徒步行走上百里路,送到周鹿中学去给他当干粮吃。
       高三第一个学期,病秧子的母亲在一个深夜里做贼一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慈母仙逝,鹤鸣低回,青山无语,九天悲彻,纯寒料峭,冷风呼号,哀泣呜呜。当蓝炳锋脱去孝衣,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大姐笑貌还在,慈母音容犹存,可是人已走到了另一个世界,阴阳两相隔,回想亲人的养育未报之恩,他的心隐隐作痛,他觉得学而优则仕已不是化解今生淡淡思亲报恩之忧愁,而是必须树立起一种心慈大爱,只有心慈大爱,才能化解深刻在亲人们心头上和眉宇间的愁纹……
       母亲走后头七,在亲人们的催促下,蓝炳锋带着满心伤疼回到了从前的校舍,师生一如既往地热情,可是唯一能收容能理解他自己的却只是自己的影子。闭着眼抚摸自己的心胸,疼痛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低下头摸摸自己的影子,也只有自己的影子对自己的不离不弃而顾影自怜……
       父亲依旧给他百里送炒米,他依然在用功学习,可自从母亲去世一种大爱在他心目中悄然立起之后,他就不再想考取功名追求仕途。他一边用功读书,一边为他自己人生之路编织着大爱七彩梦,不羡鸳鸯不羡仙……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蓝炳锋高中毕业的那一年,龙排小学正好闹师荒,调去龙排小学任教的山外老师因讨厌山里自然恶劣环境,三天两头闹下山,没有人一心赴在教育事业上。四五个清一色的男生挥动着膀子在操场上大展武当拳脚或大操少林棍棒;六间教室变成了龙排屯群众牛羊的避风港,羊儿把课台当做闭目养神的安乐椅,牛群把讲堂当作反刍闲嚼的天堂,牛羊所乐之处,桌崩椅塌,邋遢羊屎遍地,轰轰牛气冲天……
       韦伟鹏校长正在为龙排小学的校舍和教师人选大伤脑筋。恰在愁容不展之时,得知蓝炳锋刚从周鹿中学毕业回山,便一纸聘书把蓝炳锋任命为龙排小学代课教师,赶羊追牛,管校护校,恢复教学秩序。
       上任伊始,蓝炳锋老师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擎起大爱旗帜,把适龄和超龄儿童尽可能多地招进学校,让教学有尽可能多的施教对象。而大爱曾是自己的人生七彩梦,是母爱激发而出的伟大理想,如今终于摆上了用场,必须把她发挥得淋漓尽致,彰显出人生的价值。
       蓝炳锋老师把牛羊角逐打断过的课桌椅修整了一番,安置好五个散漫的调皮生,一边教学,一边走村串户,发动适龄儿童和超龄儿童入学识字。
       好在蓝炳锋老师是地道的山里人,群众都知道他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苦命孩子,如今回山里代课,都乐意支持他把山里的教育兴办起来,于是,很多流动生被动员回来了,而适龄和超龄儿童一下子就有15人入了学。
       经过蓝炳锋老师的努力,1986年9月的龙排小学开学才两周,到校学生数就由以前的5个调皮生增加到35人,初小班(一至三年级)和高小班(四、五年级)两个复式教学班,级级有学子,班班有生员。是年,为了办好龙排小学教学点,为了巩固入学率,上级下死令调来了一位公办教师,执教初小班,由蓝炳锋老师执教高小班。
       龙排小学比起往常总算有了不少生气,但蓝炳锋老师并不因此而感到满足。他在走村串户动员流动生回校和发动适龄、超龄儿童入学的时候,看到许多家长流露出不信任的目光,不主动不配合送子女入学,如今他们的孩子仍然徘徊校外,究其因缘有两种,一是对以往教师的散漫和学校的无序无效教学失去信心,甚至死心;二是对自己的文化程度和教学能力表示怀疑。要消除这部分群众的疑虑,自己不但要学高为师,而且还要身正为范,堂堂正正地为人师表,在短期内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来,让群众看到实际效果。
       蓝炳锋老师暗暗地默念着古人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必须还得是舀不完的水,是活水。于是,他在严谨治校治学之余,乘白驹过隙间钻研教育学、心理学,自学起中等师范各科教材,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来学习,就连每逢如厕蹲坑也抱书,努力把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升上新的台阶,发扬老牛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踢。
       蓝炳锋老师心知肚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他把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还不断地到不少的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相长的优秀教师中间去临堂听课,吸取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经过不断的自学与取经,他很快地掌握了两级复式和三级复式教育教学的课堂结构,能够较好地组织与实施多级复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还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轻松地接受知识,获得技能。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年来的艰辛学习与教育教学相糅合,蓝炳锋老师带的第一届小学五年级毕业了,那是一个火热的夏收夏种。经过高考一般小考战场上的逐鹿中原决胜千里,蓝炳锋带的小学五年级5个毕业生墨戈笔伐直捣黄龙,最后有4人考上了贡川初中,以升学率达到80%创造了龙排小学小考升学率历史之最,在小升初录取率为3比1的严峻局面中冠名于贡川乡同级完小之首,向社会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让心存疑虑的群众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1987年9月,龙排小学如期开学了。还未等蓝炳锋老师作入学动员,校园早早就挤满了来报名入学的儿童。经造册点数,一至五年级在册一共有52人。
       面对一张张等待知识开启心扉的稚嫩的脸蛋,蓝炳锋老师又一次想起了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是啊,这些孩童一年前自己去请都请不动他们,如今自个儿欢欢喜喜地来了,这不正如“艨艟巨舰”与“春水生”的道理吗?而这“春水生”不正是自己一年来所努力施教的结果吗?
       蓝炳锋老师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把一个坚定的大爱种子深深地埋进了心底,尽管他当代课老师待遇很低,才35元一个月,但他也要让他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龙排小学是清坡村山区三龙片瑶族聚居的文化教育服务点。历史上的三龙片,即是龙那、龙排和龙重三个生产队,曾有过三龙大队的建制,后因人口过少而撤销重归于清坡村管辖。龙那包括三个自然屯,即肯学、板下和龙三;龙排是老龙排、龙水、龙用三个自然屯的合并,后又分排一队和排二队两个生产队;而龙重则为板旧、龙重、龙上三个自然屯的合称,后来分为板旧屯和龙重屯两个生产队。
       龙排小学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校址先是设在龙那。因为龙那在六十年代初建设集体饭堂时,在龙那村屯的对面山搭起了一间可避风雨的茅草房,饭堂过后己经闲置没有用处。于是,龙那有个队长见到屯里的孩子没书读,就向上申报。那时候有政令,学校开在家门口。果然那个队长的申请,上级便从山外派来了一位壮族老师――韦伟鹏老师,把饭堂里的蜘蛛网打扫干净,摆上几块木板,十几个瑶童往里一坐,便成了个学堂。
       龙那较龙排人口少,倒把学校放置到龙那来办,似乎不合常理。经龙排党员一提请,学校即刻搬迁龙排。先是安置在民房里教学,后来发动三龙人民献料献工献力建校。
       经三龙人民同心协力办起学校后,校名则定为龙排小学。上级先后派来了韦老师、覃老师等几位山外面壮族老师。1976年开始增办完小后,全三龙的入学学生数达六七十人之多。这时的两位老师蒙老师全是瑶民族,他们教学非常认真,曾一度名震山寨,为山里培养了不少建设人才。
       可是好景不长,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单干后,后面调来的老师却不安分了,他们三天两头下山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将不学,校将不校,放荡的牛羊日夜奔跑到校舍去,角斗黑板,脚踩桌椅,拉屎撒尿,一片狼藉。直到蓝炳锋老师的到来,龙排小学才得予焕发出第二次生机……
       蓝炳锋老师月薪35元,在艰苦卓绝的创业中,他依旧像高中时代那样啃着炒米,边自习中师系统教育课程参加自学考试考取文凭,边鼎力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多方联动群众助力办学,推倒危房校舍,重建新校园。
       苦心人天不负。蓝老师苦心经营的龙排小学面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成绩突飞猛进,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好评。1992年通过文化考试与民意考核,蓝老师终于从一个乡村土生士长的代课教师,优胜地转为合格的国家公办教师。
       作为一介吃皇粮的人民教师,蓝炳锋老师不敢怠慢自已的职责,1996年9月到1998年7月,他服从组织安排,到大化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去参加中师脱产进修,又在1999年到2002年参加了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完完整整地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完全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能力,为后来的大瑶山办校办学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1991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
       1992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
       1992年荣获河池市小学毕业班语数双科达标奖;
       1994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一、二、四、五年级语文科达标奖;
       1995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毕业班语数超标奖;
       1996年荣获河池市小学毕业班达纲达标奖;
       1999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四、五年缎语数达标奖;
       2001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四、五年级和毕业班语数达标奖;
       2002、2003年荣获河池市小学毕业班超标奖;
       2004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科优秀奖及河池市小学毕业班语数超标奖;
       2005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非毕业班和毕业班语数超标奖并斩获贡川乡优秀教师称号;
       2006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五、六年级语文及毕业班语数超标奖;
       2007年再度荣获贡川乡优秀教师称号;
       2009、2010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三、四年级语数超标奖;
       2011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五年级与毕业班语数超标奖;
       2012、2013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五年级、河池市小学毕业班语数超标奖;
       2014、2015和2016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毕业班语数超标奖;
       2015年同时获得贡川乡和大化瑶族自治县优秀教师称号;
       2006年9月荣获国家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三十年乡村教师”荣誉证书;
       2017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五年级及毕业班语数超标奖,同年获得县级论文二等奖;
       2018年荣获大化瑶族自治县小学一、三年级语数超标奖;
       ……
       何谓“可上九天揽月”?
       像蓝炳锋老师如此,不论是当代课教师的艰苦年代,还是任公办教师的幸福岁月,他都秉承着对教育的忠诚,一步一个脚印一寸一缕光阴地爬云梯、走炎阳、过寒宫,终于到达了九天。上面所列举的数据,就是蓝老师三十多年来上天揽月从月里所揽回的“光环”!
       何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蓝老师从月宫里揽回的“光环”上,每一个“光环”都闪耀着一个最大的金光点,那就是“达标”和“超标”这两个中心词。办教育办到达纲达标,这叫做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办教育办得超纲超标,这叫做办人民高度赞许的教育!
       三十多年如一日,爱生胜子,爱校如家,蓝炳锋老师不愧为国家教育局、人力资源和保障部授予的“三十年乡村教师”光荣称号!
       仰视蓝老师上天揽月的光环,俯视他下“五洋捉鳖”的情景,那是费尽何等的苦劲啊!
       世人都感叹河水大深,需要摸石头过河。然而,捉鳖下的是洋不是河,水较河深若干倍,郑和下西洋靠的是庞大的船只,就连八仙过海靠的也是各自一生中修来的神通,摸石头过海过洋由来不曾听说过,蓝炳锋老师这半辈子下海下洋捉鳖靠的是什么?
       如果把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比作海洋,蓝炳锋老师下洋捉到的第一只鳖便是1987年4月到8月份发动群众推倒六间危房校舍,开采石片,凿整石块,垒砌起六间青石瓦房的校舍。
       六间石片凿整平齐砌起的瓦房校舍,谈何容易啊!蓝炳锋老师靠的是什么神力呢?
       靠的是炒玉米,中学时代陪伴他度过苦日的炒玉米!
       一盘炒玉米摆在几张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课台上,几个大汉赤膊地抓起炒香的玉米粒放进嘴里,格格作响后举起台上的酒碗喝进去,苦苦地咽下去后,个个苦瓜脸蛋上的视线都投落在教室的墙上。教室的墙是六十年代他们亲手修建起来的,面目全非的墙身苦扭着,像一条拦腰挨打了一棒的蛇,被楔入的几块烂木板横拦着,中间斜顶上了几根木头,像几个醉醺醺的千斤顶歪斜地顶住墙……
       这几个大汉都是三龙各生产队被请来的队长。
       还没等吃完炒玉米喝完碗里的浊酒,队长们便纷纷从教室里撤了出来,嚷嚷绝不能贪了几口浊酒,让一只扑灯蛾之力就可扇倒的危墙要了命!
       蓝炳锋老师适时劝酒:“各位队长稍安勿躁!我们师生都能在这教室里度日月这么久了,且过了今夜明儿我们师生还要无忧无虑地在这上课哪!你们就不能等喝完这碗……”
       “你拿国家钱,你忧虑什么呢?我们可没钱拿,保命要紧!”
       蓝炳锋老师仍一边劝酒一边笑呵呵地反问:“你们的命是命,我们师生的命不是命啦?”
       到底了有个老队长海了一碗酒,拍着胸膛指着蓝老师狠狠地说:“你还无忧无虑?我看你这老师是当糊涂了吧?”继而那个老队长又指着几个队长吼:“你!你!你!就怕丢命!难道就不怕你孩子你孙子丢命?!”
       蓝老师知道那盘炒玉米和那壶浊酒起作用了!
       那晚过后,龙排小学又破天荒地搬回龙那,无偿地在龙那生产队的集体仓库和村民罗海见大叔的家进行教学。之后的龙排小学六间危房校舍被推倒,在龙那队、龙排一队和龙排二队全体人民群众的献工献料修建下,能工巧匠们战天雨斗炎阳,依炒米为气,靠浊酒助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人们凿整石块,捞浆砌墙,构木盖瓦,硬把六间崭新的教室安安稳稳地给师生们盖了起来……
       1987年9月开学时,学校从龙那二度搬进龙排新校舍,便出现了上文“艨艟巨舰”与“春水生”那一幕可喜局面。
       新校舍盖起来刚到八年,1995年的一场地震灾害,又把校舍二度震裂,出现危情……
       三龙片的老队长们第三次出征,三龙片的人民第三次出谋献力,龙排小学第三次推倒危房重建。终于,一栋两层钢滚结构现代化标准的教学楼爬地而起,风雨不动安如山!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龙排小学教学楼落成后,蓝炳锋老师虽然下海下洋一只又一只地捉来了鳖,可他却不满现状,他还要不停地下海下洋去捉鳖,捉得越多,对龙排小学的办学越有利,对三龙人民的经济建设越有好处。
       在蓝炳锋老师“炒玉米”精神的鼓励和带领下,2010年篮球运动场得到了硬化。接着,广西、广东、福建、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一批又一批地翻山越岭走进龙排小学献爱心,篮球架、兵乓球台等各种体育器材和图书在爱心人士的肩挑手扛之下,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龙排小学;而一个个书包、一瓶瓶花生油、一扎扎面条、一件件衣裤,甚至一包包大米和一张张百元大钞,也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龙排小学的贫困生手上。须知,在整个清坡村35个生产队3599个人口中,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就有171户686人之众;而在这个数目中,三龙村的贫困人口就占了全村贫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之多。不论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或是本世纪以来,面对穷困学生,蓝炳锋老师当代课教师也好,转公办教师也罢,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从来没少掏钱给他们买作业本交学杂费过。可见,蓝老师心慈之大爱;可见,龙排小学的学生贫困之极!而究其穷困原因,主要为地处山之巅石之上,耕地稀少,山路闭寒,交通不便……
       在如此一个穷困的瑶山里,从泥坯房到钢滚结构标准化教学楼、从猪屎牛粪满天飞的泥泞操场到硬化得非常标准的篮球运动场,再到标准化的学生饭堂,那些献工现力建校的大汉们,靠的是什么样的神精气?他们白天流着大汗扛钢筋挑水泥奔走于羊肠山道上,晚上一碟“炒玉米”和一碗浊酒就是瑶山大汉们的神精气,建校活儿再苦再累,都在一把把炒玉米和一口口沁人心脾的浊酒中荡然无存,第二天日头一出,又甩开膀子加油干,在那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他们从不要求一分回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生活苦,自己的孩子上学更苦……
       面对自己贫困的学生,蓝炳锋老师撑起了爹娘般关爱孩子的大勺,给来自于校服务范围内的三龙片以及超服务范围外慕名而来求学的龙口村龙了龙漫屯、甚至远道跨县而来的马山周鹿双联等地的学子全校共120多人蒸炒营养大餐。在十多年的营养大餐开锅的日子里,蓝老师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全部用在学生的日常三餐里。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蓝老师自己掏钱买马养马,不管严寒酷暑或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每周一和周三牵马下山,除了马驮外,他还要亲自挑上一大担,把大米、蔬莱、肉品、盐油之类的一古脑儿挑进山来,给瑶娃们营造幸福的乐园……
       因为山高路陡,而马蹄与山石两者由来又是硬碰硬的死对头,马下山常常是一蹿三跌。蓝炳锋老师就因为给学生们驮食运粮而打马下山,马儿连蹿带跌,曾跌死了两匹大马……
 
后    
 
       光环戴在头上,汗水流在脚下。蓝炳锋老师上天揽月戴上光环之时,或许轻松得不曾冒出一滴汗,可他下五洋捉鳖时,那个劲一定迸出一身苦汗,毕竟是三十多年了啊,汗水必定流得成海成洋了吧!
       前两年龙排小学的大瑶山里修通了公路。不久前的9月1日开学之日,我有事回山家。我在崭新宽畅的瑶山公路上向家的方向走去。忽然,我的身后响起“突突”声。我回身一看,是一辆摩托车有点晃悠地朝我驶来。等摩托车来到近前,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侄子蓝炳锋老师。他一见着我,第一句就说,叔,今晚到我家去,咱叔侄俩酒鬼玉米送浊酒,讲古!
       我觉得怪,问他,啥叫酒鬼玉米送浊酒?
       他说,酒鬼玉米是炒玉米嘛,送酒好物啊!
       我说这个炒玉米改为酒鬼玉米好,新鲜,潮流,与时俱进。你什么时候学会了骑摩托车?我有点惊讶地问。
       公路刚开到山里就开始学,我想公路不通我吃了跌死了两匹马的亏,如今公路通达了不能再吃跌马的亏了,学这东西拉货多,出一趟山就可拉回学生一周的伙食了。他跟我说后,起动了摩托车,慢慢地吃力地往前走。
       侄儿蓝老师开着摩托车驮着两个大菜篮向龙排小学缓缓地驶去,一路有点晃悠,看得出很沉。那是瑶山里孩子们冲出大山的力量啊!
       那晚,我和侄儿蓝炳锋老师抓着酒鬼玉米嚼,举着浊酒喝,讲了许多古,从赵子龙到张飞,从关羽到诸葛亮,还有关于他的三十多年来的乡村教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