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福禄山中寿米缸

2014-11-03    来源:沈向农    点击:889次
福禄山中寿米缸
□ 沈向农
       在桂西北大化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六也乡福禄山中,有老人的家家户户,都备有能装八、九斤大米的瓦缸(罐)。其形状口小、胫细、肚大,缸盖压着红布,置于老人家床上枕头对着的床脚内侧。这里的壮瑶山民叫它做“寿米缸”。它是一道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景。
       福禄山中,谁家卜佬(壮语,即老人家)做六十大寿那天,都要举行“寿米缸”安放仪式。事前,老人家的长子或女儿,要备好三样东西:三尺长的红(绸)布、三斤祝寿大米和一只公鸡。届时,近村邻寨的亲戚、乡邻,每人带上作为“寿米”的新鲜大米、公鸡或猪头肉赶来祝寿。一切准备就绪后,便举行“寿米缸”安放仪式。
       首先,鸣放三个响炮和几长串鞭炮,便由长子或长女将寿米缸置于厅堂里的宗亲神位前。然后,由道公、师公摆坛念经、跳阵,驱邪赶鬼,施与法力,授予寿诀。前来祝寿的老小,对着寿米缸拜三拜,口中念念有词,唱道:“ 欢天喜地到寿堂,见我寿星打一躬,讨碗寿酒喝几盅。寿桃寿果样样有,寿烛寿灯满堂红,人人齐贺老寿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唱毕,各人就依次将自己带来的祝寿米(部分)放入“寿米缸”,放满,行三鞠躬。然后,老人长子或长女将一节铁棒插入“寿米缸”中心,缸盖压一方红布,并将其安放在老人家床上枕头对着的床脚内侧,缸边插上青竹叶,放稳(这些,意味着老人吉祥安泰、百病不侵,健康长寿、越活越年青)。
       紧接着,是给老人家“挂红”。由长子或长女将红绸布挂在老人家的脖子上,并递给一管10公分长的青竹筒。老人家便将从屋外远处拉过来的纱线团细线,尽往这一管竹筒上绞,意即把“一生使出去的力气拉回来”,使自己身强力壮,青春不老。仪毕,便将红绸布和线轴挂在寿米缸正上方的蚊帐顶杆上,留作纪念、以保平安。
       寿米缸安放仪式结束后,便设宴欢饮。老人儿女、亲戚及乡邻,频频举杯,向老人敬寿酒,祝贺他(她)老人家健康长寿,福气绵延。寿米缸安放以后的日子里,儿女们便经常观察老人家的身体健康状况。远嫁的女儿,逢喜庆、过节日,不时赶来与老人家过一两日,嘘寒问暖。儿女们发现老人家有什么病痛,便及时请医问药,并倒出寿米缸里的“长寿米”,给老人家熬粥吃,滋补身体。倒出多少米,就要补充多少米进去,这叫做“养缸”。山人们认为:只有米缸盈余(溢),老人家才百病消除,福寿延年。
       这种风俗意味深长又颇具情趣,它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关心和爱戴,体现了福禄山中壮瑶山民的传统美德。经过长年的“酿造”和演绎,这一风俗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扬光大,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丰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俗文化的不断交流,福禄山中家备“寿米缸”的风俗逐步绵延至山外的整个六也乡乃至大化县及东邻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地,形成一道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