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大化县做好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的思考

2019-03-25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1151次

大化县做好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的思考
 
韦汉国
 
       大化是红水河畔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是布努瑶创世祖先密洛陀的故乡,拥有“布努瑶文化之乡”的美誉。生活在县境内的布努瑶同胞属瑶族众多支系中人口仅次于盘瑶的第二大支系,即布努瑶支系,自称“布努”、“东努”、“卜努”,人口11.87万人,占总人口24.8%,仅次于壮族而居世居少数民族第二位。全县16个乡镇均有布努瑶族居住,其中以七百弄、板升、雅龙、北景、百马、江南、六也等乡镇的布努瑶人口居多,呈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格局。
       自古以来,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布努瑶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大化县布努瑶同胞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祝著节,在布努瑶民间已流传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布努瑶非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布努瑶“活”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近,笔者对大化县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的概况、存在问题作了调查分析,对如何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办好祝著节庆活动作了初步思考,以求祝著节庆活动在新时代唱响民族传统文化好声音,树起祝著节庆文化好品牌。不成熟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提出批评指正。
       一、祝著节名称的由来
       祝著节日名称是根据布努瑶族习惯的口头语音并套上相应的汉字组合而成,并没有固定的名称。“祝著节”最初称为“达努节”,瑶话称为“节东努”,即“瑶人节”,这是布努瑶民间最为古老的节日称谓。有的布努瑶区也称该节为祖娘节、二九节等,其义分别为过节密、过二九等,皆为过“祝著节“之意。“达努”是布努瑶称谓用语,意为“不忘记”和“怀念”,“达努节”即怀念始母密洛陀的节日。
       1986年,自治区民委根据布努瑶群众的意愿,将节日名称改为“祝著节”,祝著节从此才有一个统一的叫法。从布努瑶话来看,“祝”即“十”,与“除”谐音,颇有“除夕”之意,即最后一天;“著”即“九”,“祝著”即“十九”、“除九”。从月份上来说,每月的最后一个逢九日就是“二十九”,也就是说,五月的最后一个逢九日即“五月二十九”,故“祝著”是布努瑶“五月二九”称谓的谐音,又是“廿九”这个数字的瑶语读音;从汉语上来看,“祝”即庆祝、祝福、祝贺之意,至于“著”,因布努瑶作为瑶族的第二大支系,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山地民族,过去由于刀耕火种、狩猎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居住、生活习惯,具有土著居民的特征,使用“祝著”这两个字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也符合布努瑶族的生产生活习俗。
       祝著节在布努瑶民间常称为“瑶年”,亦称“鬼节”,节日一般从五月廿三日开始,直至五月廿九结束,时间为七天。“祝著节”不仅指五月廿九日这一天,而一直以来泛指从五月廿三至廿九日为期七天的节日。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整个瑶寨鼓声荡漾,歌声悠扬,酒肉飘香,沉浸在节日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
       二、祝著节庆活动的概况
       严格来说,大化县通过政府组织举办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是在2006年,当年的6月24日,首届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在七百弄乡府隆重举行,拉开了该县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官办”的序幕,这是政府将祝著节活动确定为官方主办的民族节庆后举行的第一届祝著节庆祝活动,也是该县出于保护和传承布努瑶传统文化、推进旅游业发展为目的的民俗节庆活动。
       2006年至2011年,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先后在七百弄乡府、七百弄乡弄昧屯,板升乡府、大化镇吉善瑶族新村等地轮流举行。从2012年起,县委、县政府把祝著节庆的主会场搬到了县城,同时在七百弄、板升、雅龙、江南、百马、北景、六也等七个布努瑶主要聚居乡镇设立分会场,按照“1+7”的办节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同期举行庆典活动,活动内容既有祭拜密洛陀、敲铜鼓、跳铜鼓舞、吹奏唢呐、唱始祖歌、对情歌等原生态的民俗民风,还有赛陀螺、射弓弩、斗鸟、斗鸡等娱乐体育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富有民族特色,深深吸引了各民族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短短的几年时间,由于得益于领导高度重视、运作规范有序、策划科学合理、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屯到乡、由乡到县、由区域到全局的发展历程,初步确立了节庆活动“隆重热烈、规模有度、崇尚节俭、厉行节约、主分结合、县乡同步”的指导思想,并将节俭办节的理念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形成了“以县城主会场为龙头、以乡村分会场为基础、以原生态节目为主体、以现代歌舞为附体”的办节模式,办节的档次不断提升,规模逐步扩大,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布努瑶族特色最浓、文化最深、文化底蕴最厚的民俗活动,也成为了引领布努瑶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较好地提升大化在外界的良好形象。2013年12月22日,在新华社主办的“2013美丽中国·新华网旅游年度盛典”发布会上,大化县荣膺“美丽中国·最具特色魅力节庆县”,布努瑶祝著节荣膺“2013美丽中国•最具凝聚力民族文化节庆”,登上“美丽中国•品牌节庆榜”,标志着祝著节已经成为大化县布努瑶族传统品牌节庆。
       从活动的内容和变化来看,祝著节经历上百年、上千年的风雨兼程,在大化县布努瑶民间已由民间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现代节庆,由原来的民众自发组织型逐步转向了政府主导型,成为了架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一道亮丽的彩虹,一张飘溢布努瑶民俗文化芬芳的“文化名片”,更是加快大化县“奇山、奇水、奇石、奇俗”旅游品牌开发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在发展民族文化、加速民族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释放着日久弥坚的民族团结向心力。
       三、祝著节庆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年年祝著年年办,但是在多年的组织、运作和实践上不难发现,祝著节庆活动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运作层面看,由于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祝著节庆活动虽然采取“1+7”的模式办节,但仍存在着包办、包揽的现象,从制定方案、策划设计、宣传包装、节目彩排、搭台布景、舞美灯光、开闭幕式、展览促销等一系列具体业务,基本上都由县直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自行操办,市场化运行机制没有形成,由此容易造成财政的压力和资金的浪费,又加上政府在节庆活动运作上专业性不足,难以做到高效办节、标准化办节。再是在投入上“等靠要”的观念没有改变,仍存在依赖政府的财政安排,社会投入显得不足甚至没有,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资金支撑能力低,致使乡镇一级存在着“有钱办节、没钱拉倒”的现象。这是祝著节庆活动难以形成持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结症。
       从内容层面看,每届的祝著节庆活动,不管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庆祝内容除了歌舞还是歌舞,原生态的东西不多,显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特别是有的会场刻意删减内容,拼凑节目,搞“大杂烩”表演,令人感到变味。比如,祭祖是祝著节庆必不可少、程序不可拒的宗教类节目,其寓意在于唤醒和表达布努瑶对祖先、对神灵、对传统的一种追思和敬畏之情。但这几年来,祭祖节目被淡化甚至取消;敲锣打鼓是祝著节不可少民间节庆娱乐活动,但却把它与祭祖、喊歌甚至唱童谣一起凑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表演,致使打鼓不成打鼓,跳舞不成跳舞,喊歌听不到歌声,让人分不清主次;再说,歌舞表演节目,本来祝著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应以“祝著”歌舞节目唱主角,偏偏让现代歌舞挤占,“祝著”歌舞节目被边缘化,良莠不济,不伦不类,让人弄不清楚到底是祝著节庆晚会还是现代歌舞演唱会,大煞了祝著节庆的风景,以致祝著节庆的文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展示,形不成促进布努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催化剂。
       从文化层面看,祝著节庆特色文化挖掘不够,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性节庆。在民族民俗文艺表演上,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表演常常喧宾夺主,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不浓,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
       从宣传层面看,节庆活动的宣传仅通过会议、张贴海报来发布消息,没有充分发挥地方网站、有线电视台和县域时讯新闻的作用,宣传的途径少,力度小,甚至出现“谁举办、谁宣传”的现象,没能形成大宣传格局,宣传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做到“广为天下知”。同时,祝著节庆缺乏标志性的物体,也缺少宣传网页,而且节庆过后往往是偃旗息鼓,“一切变得不重要”,没人再提起和回忆。宣传不到位严重制约了祝著节庆的社会熟知度。
       从产业层面看,祝著节一直被誉为最有民俗味、最有传承功能的一个传统节日,围绕这个节日可以在文化产业开发上大作文章,如可以把祝著节的传说故事改编成戏剧、动漫剧,也可以制成小贴画等;可以把祝著节庆使用的道具如铜鼓、皮鼓、陀螺、弓弩、背篓、布鞋、服饰等制成各种小玩具、徽章、钥匙链、胸章等,以此打开节庆旅游产业开发大门,激活节庆旅游经济。但据调查了解,这方面的开发研究尚处于零阶段,显然差之甚远。
       从人才层面看,通过几届的节庆活动发现,由于传承人日益老龄化或相继谢世,青年人缺乏传承热情等因素,祝著文化传承人正闹着严重的“人荒”。以第九届祝著节庆活动为例,本届原生态节目《祭拜密洛陀》仪式的法事者(巫师),原本安排七百弄乡府负责物色人选,因找不到这方面的能者,最后不得不从北景镇板兰村临时请一个巫师来扮演角色,但其年龄已过70岁;黑瑶喊歌节目中的七位表演者平均年龄63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5岁。因年老体衰,他们原本不想来表演这个节目,因找不到年轻人顶替,只好硬着头皮来了。过后了解得知,黑瑶喊歌目前就剩下那几个年迈的传承人了。再是铜鼓舞表演节目,由于没有伴舞者,表演们只好干巴巴地敲几下铜鼓来完成表演,节目的精彩度明显打折,着实让人感到失望和遗憾。后继乏人成为影响保护传承布努瑶祝著文化的一大瓶颈。
       四、做好祝著节庆活动的建议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曾言:“一个民族经典的过去,正是它璀璨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祝著节是布努瑶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反映着布努瑶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祝著节作为民族文脉的精华,如何立足传统,迈向新时代,不断打造并树立起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发展民族文化、加速民族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传承文明的纽带作用,释放日久弥坚的民族团结向心力,无疑是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要使祝著节庆走向新时代,走向未来,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重点,精心做好祝著节庆策划工作
       做好节庆策划工作,是决定节庆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精心策划和设计祝著节庆活动总体实施方案的同时,要突出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一是突出活动主题。主题是节庆活动的主旋律,反映了节庆活动的理念,也是其形成竞争优势并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有力工具。因此,在祝著节策划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做到届届有主题,年年有创新,以原生态表演的方式展示布努瑶的铜鼓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提高祝著节庆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是突出群众参与。祝著节庆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的活动,必须在群众参与上大做文章,才能把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因此,在总体方案设计上,要把举办方、举办时间和地点、主要目标和内容,各分项活动的内容、形式与基本要求、组织机构、职责安排、宣传工作等明确清楚,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激发参与热情。在项目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布努瑶群众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突出民俗性、娱乐性、经济性等特点。从民俗性角度可设置铜鼓舞、竹鼓舞、对唱瑶歌等节目;从娱乐性角度可设置笑酒、斗鸡、斗鸟、打陀螺、射弩、竞技比赛等项目;从经济型角度可设置展览会、美食、购物等内容,以满足群众、游客的节庆体验需求,给各民族乃至游客从参与中感受到节日的美好和快乐,使活动有“人气”、有“气势”,有“声势”。
       三是突出民族特色。特色是节庆活动的灵魂。在策划上要注重挖掘、整合关联祝著节庆文化的民间艺术、乡土风情、地方特产、人文历史典故等文化内涵,突出节庆活动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打造特色节庆,让特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要精心设计节庆的广告语、标志、吉祥物,做好宣传品、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开发出一批具有乡土特色、实效性强、档次高雅、适合市场需求的节庆宣传品和纪念品,充分展示祝著节庆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二)规范运作,提高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要办好祝著节庆活动,提高办节的质量和效率,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办节的整体合力,这样才能达到节庆活动的目的。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政府在节庆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办好祝著节庆活动,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变“政府办节”向“政府管节”转变,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转变,使政府的指导性力量在节庆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切实转变职能,把握正确的办节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尽量减少官办色彩,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的祝著节庆中获得最大欢乐体验,杜绝“官方主办、民众看客”的现象;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办节专项基金,基金从每年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保证节庆活动有必需的启动资金安排,为节庆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让市场在节庆活动中“唱主角、出高音”。市场化运作是祝著节庆走向成功的必然趋势。因此,要逐步加大祝著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步伐,积极探索和拓展办节的市场化运作思路和模式。一方面在政府组织协调和拨给一定经费的前提下,从节庆的设计、策划、组织、运作等环节上,尽量按照市场化模式来运作,做到还节于市场,还节于民众,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办节道路,提高节庆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利用市场融资功能的优势,通过开辟广告、捐赠、赞助等多种方式,广开筹资渠道,以赢得民间资源的投入和聚集,充分发挥市场在节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实现市场化运作、高效率办节的目标。
       (三)挖掘内涵,增强祝著节庆文化的感召力
       祝著节传承的历史久远,被誉为最能代表布努瑶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因此,要认真分析祝著节的文化特点,挖掘祝著节庆的特色和内涵,让祝著文化特征更为显现,更具民族特色,从而增强节庆文化的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祝著节庆活动走塑造民族特色和追求多元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一是挖掘文化内涵。祝著节庆文化内涵包括民俗信仰(即祭拜密洛陀、开鼓仪式、酿制甜酒、招魂仪式等)、民族歌舞(包括敲打铜鼓、跳铜鼓舞、竹鼓舞、山歌等)、娱乐体育(笑酒、斗鸡、斗鸟、射弩、打陀螺等)、民间传说、人文典故、民间禁忌等,还有与祝著节相适应的生产生活习俗。这些原生态的文化珍宝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化元素,是最大的文化“富矿”。只有把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挖掘出来,才能真正体现节庆文化的价值。
       二是挖掘历史内涵。从历史渊源来看,祝著节庆活动是布努瑶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特征。因此,要注重历史性要素的发掘,学好密洛陀史诗,讲好密洛陀故事,使之贯穿整个节庆活动的各个时段和各个环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祝著节的历史渊源,增加对节庆文化的认同感。
       三是挖掘节庆符号。节庆的文化符号,是节庆特色的重要表现,也是区别于其它节庆的重要标志。要把祝著节庆打造为大化的品牌,就要挖掘出其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设计出祝著节的标识,标识以布努瑶祖传铜鼓为主框架,以中国书法“布努瑶祝著节”为主体,以两把鼓槌为附体,鼓槌柄的绸布顺势融成“五·廿九”,生动自然,既展现布努瑶祝著节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体现“祝著”的意义,更好地塑造祝著节庆文化名片,使其成为市级、区级乃至全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
       (四)强化创新,精心打造祝著节庆文化品牌
       创新是祝著节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在品牌化道路上,如何使祝著节庆具有新的受众,产生新的生命和活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对它的内容、形式、机制以及标识等进行必要的创新,不断打造祝著节庆升级版,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节庆品牌。
       一是创新活动形式。大化县目前办节采取的是“7+1”模式,看似面广点多,力度很大,实则达不到理想效果,没能充分体现出“布努瑶文化之乡”的特点和优势,在办节理念、内容形式创新等环节方面上观念相对陈旧,基本上是“老锅炒旧饭”,体现不出“常办常新”。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以县城主会场为龙头、以乡村节庆分会场活动为基础的办节模式,进一步梳理办节思路,扩大办节规模,确保节庆活动年年有新意;另一方面要引进一个或几个善策划、会经营的文化公司对整个活动进行"分类开发",精心策划好节庆活动的开闭幕式、文艺晚会、文体娱乐、经贸展览等活动内容,在节目编排上,除了设置一些如布努瑶铜鼓舞表演赛、打陀螺比赛、瑶歌对唱赛、笑酒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强的节目以外,进行实景再现表演,按照布努瑶《密洛陀古歌》所描述的场景,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地把布努瑶的祝著文化挖掘、整理、剪辑出来,形成几大重点章节,然后通过舞美、艺术、灯光等现代表现形式,把祝著节庆活动原汁原味地搬上舞台,让人通过观看表演,犹如看到远古时代的布努瑶始祖母密洛陀披荆斩棘,战天斗地,造人造物,抚育子女的壮丽场景,看到布努瑶先人不甘屈服、团结拼搏、战胜病魔、克服困难的和谐画面,看到布努瑶先民艰苦跋涉、一路迁徙、建造家园的感人瞬间,不断地打造祝著节庆的“创新版”、“大化版”。只有这样,祝著节庆才能给人以强大的共鸣和反响,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提高节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创新区域合作机制。这是提升祝著节办节水平的助推器。布努瑶主要聚居在都安、大化、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这三个县的城市、乡村都相继在同一个时间段举行同一性质的节庆活动。因此,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祝著节区域节庆活动联合体,通过整合三个县的节庆资源,每年确定在一个县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节庆活动,做到“统一组织、统一策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从而有利于祝著节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利于人财物等成本的合理控制,有利于培养和打造一支"业务熟、水平高、能力强、行动快”的专业化团队,促使节庆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设计节庆品牌标志。品牌标志是任何一个成熟和成功节庆品牌活动进行整体创意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加快制作祝著节的节歌、节徽,形成能够广泛传播的节标和节识;通过对吉祥物和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等措施,拉长节会产业链条;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铜鼓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的融合,提升文化品位,整合文化资源,塑造鲜明的祝著文化品牌。
       (五)完善机制,推进祝著文化的保护传承
       祝著节是布努瑶民族文化的无形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时不我待。据调查,祝著节需要保护传承的项目有:民俗信仰(包括祭祀仪式、开鼓仪式、酿制甜酒、招童魂)、民族歌舞(包括敲打铜鼓、跳铜鼓舞、竹鼓舞)、民间传说以及表演艺术、演出程序、表演器具、手工制品、传承人等。因此,保护和传承布努瑶祝著文化,使祝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是当今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民族命题。
       一是建立祝著文化研究机构。通过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对祝著节庆进行研究、策划,并开展传统节目展演,展示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使祝著节庆走上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祝著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是建立祝著文化保护基金。通过建立保护基金,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和民间捐赠等方式积极筹集基金经费,为传承人的生活补助、原生态节目的恢复,现代民俗歌舞的创作活动等提供经费保障,奖励在祝著文化调查研究和艺术作品创作方面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三是做好申遗工作。祝著节是布努瑶一代代传下来,与他们不但有血脉相连的关系,更有传承关系,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因此,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全力做好申遗工作,以推动祝著节进入自治区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唤起公众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热情和保护觉醒,使濒危的祝著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打响祝著节走向全区、全国的一张“金名片”。
       四是建立传承人队伍。把具备“祝著文化传承人”身份资格的民间艺人挖掘、推荐出来,并进行评定和命名,建立和完善祝著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培育和组建一批热爱民族传统节日、业务过硬、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传承人队伍。健全传承人保护与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补助经费及传承人补助资金,对年龄较大的传承人,在生活、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保护和照顾,让传承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学习交流、传授技艺等传习活动,增强传承人的传承意识,自觉履行传承义务,使祝著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五是建设祝著文化传习馆。通过建设祝著文化传习馆,将节庆活动相关的文物和文字、图片、音像资料集中在馆里进行收藏和展示,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布努瑶族的民风民俗及节庆文化,发挥其收藏、保护、研究、宣传和弘扬祝著文化的功能。同时以传习馆为基地,开展祝著文化传承培训班,为祝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培养人才,让祝著文化艺术瑰宝活色生香,流传千秋。
       六是设置法定假日。祝著节不仅是布努瑶人民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已经逐渐成为布努瑶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其他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一个传统文化项目。将祝著节日定为法定民族节日,并准予放假2—3天,从政策层面和主导机制上,更有利于对这项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增进民族团结,建设民族文化强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七是注册祝著节商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知识产权法》,依法注册“祝著节”商标,融传统的祝著节庆传承于商标法保护,避免其他主体或行为人随意注册祝著节为商标使用,推进祝著节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未经同意,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