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浅谈“祝著节”史

2019-03-25    来源:蓝冠忠    点击:1181次


浅谈“祝著节”史

蓝冠忠
 
       一、祝著节的历史传说
      祝著节原称“达努节”、又称“祖娘节”、“完九节”、“二九节”、“瑶年”,是分在都安、巴马、大化、马山、上林、平果、隆安等县(自治县)瑶族(自称布努)的传统节日,解放前,祝著节为上述各县的瑶族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解放后,祝著节仍然盛行不息,其隆重热闹与春节、中元节一样。祝著节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一般欢庆三天(即廿七、廿八、廿九)。节前准备两天,从廿五开始各家各户打扫房屋干净迎接祖先神灵到来,俗称“鬼降”;廿六各家各户杀猪、宰羊请巫公给全家人招魂和舂糯米包粽、做五色糯饭、红鸡蛋及磨豆腐等。廿七早上开始祭拜祖神。
      祝著节来源的说法,少见于文字记载,民间则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是祖母“密洛陀”生日。相传在天地洪荒的远古时代,千山万弄之中有两座深山对峙相望。一山亭亭玉立如女子,一山威武挺拔如男子,每年两山互相移动靠近一尺,经过九百九五年,于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两山相接。相靠时,霹雳大作,山震裂口,从中走出一男一女,女的即是瑶族(布努)始母“密洛陀”,男的是始祖父“布洛西”。后来“密洛陀”造天地万物,传下万代子孙,后人为纪念她的功德,便于她的生日杀牲供祭,集聚宴饮,因而成节。
       二又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太阳的功绩。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二个太阳照耀,大地生烟,人们犹如在火海中熬煎,瑶王蓝陆伐竹为箭,渡过九十九个大海,翻越九十九座火山,腾飞九十九层乌云,射落是一个太阳,剩下的一个太阳逃到天外,因而大地一片黑暗阴冷。蓝陆受众人之托,但要以十二个池塘的人血赔罪。蓝陆想出妙计,让大家杀牲家禽,将血注入池塘中染红来代替人血,太阳未察觉,便于农历五月二十九返回天上,从此大地重见光明。此后,每年便杀牲祭祖,因而成节。
       三说是纪念英雄卡亨祭日。相传卡亨氏“布努”的首领。原先瑶族只种单一作物—小米维生,他们欲引种其他作物,但遭到山外霸王的封锁,卡亨率领部族击败山外霸王,逼其同意向瑶山引进稻谷种子,因瑶山石多土少,水又不足,故卡亨决定引进旱稻,在卡亨下山取稻种时,山外霸王假意设宴相待,下毒于酒中,卡亨背稻种回山后毒酒发作,于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归阴,临终时,卡亨嘱咐子孙:我死后,你们要种好旱稻。往后次日,大家都要敲击铜鼓欢歌起舞,并祭我一碗旱谷饭,瑶族后代遵照卡亨遗嘱,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千家万户均过节,以祭典和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达努节的传说与俗仪》(蒙冠荣、吕成品撰见《瑶族风情录》第272-275页)一文中记载说:“密洛陀越来越老了,她把儿子们都叫来,对他们说:‘我的天命已尽,地运已完了,五月二十九是我的生日,你们都来给我补粮,这样我可以像南山一样活在世间,这一天你们来给我祝寿,有猪抬猪,有羊抬羊,有鸡拿鸡,有酒提酒来。’大家都答应。”
       《达努节》蓝正祥(瑶族)、黄换英(壮族)见《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第147-154页,1984年10月版。摘录《达努节》一文片段如下:
       达努节的来历是怎样呢?番瑶神话中这样说:远古时候,天上没有飞禽,地上没有走兽。山,光秃秃;地,荒寞寞。白天无歌声,晚上无灯火。在那千山万岭中,有两座同样高大的宝山,他们对峙相望,相隔一千摆(一摆一华里左右)。左边那座叫布洛西金山,右边那座叫密洛陀银山。布洛西金山像个雄壮威武的男子汉,密洛陀银山像一位娇健美丽的少妇。布洛西金山下有三条常年奔流的清泉,密洛陀银山下有三眼四季不断的乳泉。这六股清泉汇流成一条红水向东流去,变成今天的红水河。这两座山,每年相互移近一摆,经过九百九十五年,它们靠近了九百九十五摆,再有五摆,就要挨在一起了。有一天,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天上突然响起了震撼大地的霹雳,随着霹雳雷声,两座山同时裂开了两道缝,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接着,从布洛西金山肚里跃出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子,从密洛陀银山肚里飞出一位壮实健美的女人。这一天,便是这勇男健女的生日。后来,他俩结成了美满恩爱的夫妻,男的叫布洛西,女的叫密洛陀。他们就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仁慈父母了。
       再有《布努瑶的祝著节》蒙桂芳(瑶族)的这一文,于1994年在河北省武汉市《民族大家庭》第6期发表,文中说:“战争所用的时间一致。传说二十五日出征,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日正式打仗。史载:“涿鹿之战,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传说和史载都是三天。”
       从以上所说足以证明了祝著节就是远古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二、祝著节的历史背景
       浪提球是瑶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的最大节日。传说很久以前,瑶族人民的老祖公因为发动群众抗拒土司的勒索,被当时的土司关押起来,为了拯救祖公,瑶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经过不断斗争,瑶族人民终于在五月二十九日便杀猪宰羊叫亲朋好友痛饮。因此,人民管这天叫浪提球—祝著节。
       解放以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瑶族人民永远挖掉了穷根,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瑶家的浪提球也一年比一年过得更欢心。现在,每年一到这个节日,瑶族人民就穿起美丽的服装,戴起银质的项圈和手饰跳铜鼓舞,1956年“铜鼓揀”还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瑶族人民这样骄傲的说:铜鼓舞能上北京见毛主席,这是我们瑶家的幸福,是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在北京唱道):“铜鼓叮叮咚咚,歌声日夜不停;千山万弄玉米黄,铜鼓叮咚震峒场;饭菜热腾米酒香,遥敬北京怀仁堂”。
       以上(“祝著节”来源一至三说是蓝克宽(瑶族)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撰刊于《广西通志民俗志》第334页至33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各瑶族专家、学者都根据民间神话传论述祝著节的来源,提供了宝贵的考究资料,非常好。祝著节是布努瑶惟一个盛大节日,因历史久远,谁人都不能讲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无文字记载,全靠口碑传承,所以,在传说中会出现各种不同说法,容易产生同名异乎现象是难免的。在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中,一年一度只有一个民间习俗将诶情的布努瑶真实感到十分遗憾,这里面是否有重大历史因素呢?只得我们沉思探讨的问题。不外,在这里,我想疏落浅谈它的历史背景。
       先从《蓝氏宗谱》中有:先帝(炎帝)曰:“先有瑶,后有朝。”这六个字是炎帝说,因当时,天下共主炎帝已经衰落,蚩尤(瑶)暴虐无道,兼并诸侯,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有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与蚩尤战于涿鹿,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佑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轩辕)。在黄帝时期,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从这可以说蚩尤(瑶)部落首领出现在炎帝之前,而且蚩尤当时势力也很强大,炎帝力量衰弱战不了蚩尤而求助于黄帝,黄帝于涿鹿与蚩尤宣战,击败蚩尤部落。迫使蚩尤部落属下带领百姓外逃,避免黄帝派兵将追捕杀戮。凡是蚩尤部落的管理人员都要斩九族鸡犬不留。这些管理人员是九黎族和黑蓝大王、韩天星大王、谭山耀大王三瑶祖为杀戮对象。
       首先将九黎族布努称九群兄弟(九十部落联合后其成员均护称兄弟),九面通天关,其九个小部落首领都各有一套神通广大的本事,如阿牲(蚩尤)各自高大力气无穷,众推为军事首领,洛刚擅符法,精通一切被选军师。九黎族包括当时的三古苗,驩兜族(今布努的白裤瑶仍保持这远古族称),他们从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北迁开辟中原领地。在阪泉境内建立洛立城防,被从西东征得炎帝族部落侵犯,火烧洛立城防外围庄园。军事首领蚩尤(阿牲)带领全族部落奋起反抗,炎帝被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炎帝多方讨战却屡屡遭败,便联合势力强大的黄帝族部落,黄炎部落联盟保卫了九黎族城防洛立,蚩尤因多次胜利而产生骄傲轻敌,没有增兵布防,致使自身阵亡。九群兄弟部落惨败四方迁逃。失败了,连命都难保,还有什么值得庆祝胜利解呢?岂不更加耻辱!
       三、与祝著节有关的历史人物
       下面接着论述与祝著节有关的历史人物黑蓝、韩天星、谭山耀三瑶祖被汉人汤王驱赶的情况。
       从瑶族进化之时起,到春秋时代,中国经历了几百个皇帝称雄。在这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凭一些野史、族谱,史料和传说来辨认先辈们的身影足迹。
       (一)他们走过的险道
       《瑶族真源》①源《蓝氏宗谱》②中写有先帝曰“先有瑶,后有朝”。夏朝时代已有瑶这个名称,他们集中居住在中原河南一带。黑蓝③大王,韩天星和谭山耀是同生在这个时期,并结拜为同庚友。商夏灭后④,黑蓝大王、韩天星、谭山耀三人在商朝夏桀汤王任地方小臣。三臣大寓在京城⑤卞离(即河南开封)创基立业,繁衍生息,成为望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三姓氏族瑶民兴旺发达,三员小臣之韩天星,名望较大常得汤王所器重,故引起汤王左右奸臣官官妒忌,唯恐韩公将来占其相位。因而群谋加以陷害之。一日,奸臣合谋宴请韩天星入朝赴宴韩公不知其诈而赴之。席中,奸臣以******投入酒中,将韩公灌得酩酊大醉,乘机将其抬至王妾郊房,有意将大公手帕丢入汤王妾房中。翌晨,奸臣立即密报汤王曰:“韩某昨夜酒醉闯入内室奸妾也。有帕为证!”汤王信以为实立即下旨武将,限三天内斩绝九族,鸡犬不留,后此机密旨声却被黑蓝和谭山耀俩得知,星夜急报韩公,并将韩公收藏于自己家中避难,不料,事情被汤王著悉,而同时下旨判黑蓝和谭两公同罪惩罚,全斩九族,鸡犬不留。在危急之时,三公⑥只好星夜逃离京城,浪迹山东鲁地避难逃命。三天后,汤王即令汉军九员名将率兵穷追瑶民氏族之三公。在急及危难时候,三公只好改名换姓,企图埋名隐蔽逃脱。黑蓝大王乃阴阳圣人也,他说:“我立不改名,坐不改姓。决不怕汉军追捕,”但却令其长子叫蓝陆改为陆姓,蓝二保持本姓不改,蓝黄改为黄,韩天星公则改为韦天空,其三子依次改为韦灵魁、韦玉凤、韦玉虎;谭山耀则改覃怀满,其子一次改为覃泰秋、覃泰冬、覃泰春。可是,汤王官兵追赶禁忌,迁姓改名仍不济事。只好率领三公九子及全二十七族众瑶先民逃往福建汀州,上杭一带山中开荒垦地创业谋生。过不多年,不料又被汤王获悉得知,又令九员汉将率兵追杀忏剿瑶民氏族。得知后,三公只好令全族丢下方圆七十里横直瑶寨,沿着海边林中向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中原郡地往大西南深山老林落荒避难。沿途生活更加艰难,长途爬涉,均以狩猎为生,茹毛饮血,木叶裹体,冻伤病残死亡不知其数,才到达黔南山中密林。
       为了保持瑶民生存不息,而继续逃难不止,一路上,三公以昂扬斗志精神,鼓励瑶民子孙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战胜拦路之虎豹豺狼,穿过黑岩亮岩(位于黔南群山密林之中),以强弓毒弩灭绝天山飞禽害人之鹞鹰⑦,爬上卡麻山峰,翻过巴鹞山顶(两山位于红水江上游盘江之北)来到东兰境地,渡过红水江进入河池地域。正好又逢南下剿瑶九员汤兵将士,双方短兵相接,在那巴那料之洼地中撕打三年,双方死伤无数,血泊满川,遍地尽流,注入红水江(后改红水河),与汤兵将士激斗三年后,瑶家寡不敌众,而惨败涂地,韩天星将领被汉兵追击至悬崖,拒不降伏而跳崖身亡。
       黑蓝大王和谭山耀两首领,见势不妙,便对众瑶民说:“我们要牢记始母密洛陀的话,要拿出倡腊也,倡腊仪射太阳,杀月亮的勇气来,战胜汉兵,保存生命,寻找机遇,打击报复。我们应该知道,伐倒的树木,干枯的地方可以冒出新芽,剩下的枝头也会长出新苗。上天的意旨要我们新邑去发展,只有到新邑才能复兴始母的大业,安定四方。”
       蓝、谭二公则令全族子孙再次逃散,有的逃往河池、南丹,有的逃往田州,通过卡贺十洞,分散掩藏在山林中任劳任怨,艰苦创业,复兴经济。经过多年奋斗,各支瑶民都连年获得大丰收,六畜兴旺,各人家道兴隆。各扬千里。各支系民众在他们俩领导下,保证全民稳定平安。俩公合议,决定于五月下旬(即五月廿五至廿九日)统治各支系领导人和代表集中开会。地点在山林中的弄齐屯(今都安县高岭弄齐村弄齐屯)。全族各兄弟集中庆祝瑶人胜下一片欢腾,杀牛祭祖,欢歌瑶俚,通族乐之的一年一度节庆习俗。
       (二)他们度过的难关
       唐诗杜甫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道出了背井离乡之人一种悲凉的心绪,由于汤王汉兵连续发动大规模剿瑶人的战争使得瑶人民不聊生,离乡背井,被迫迈进苦难深渊,真实痛苦难堪。
       汉兵虽然一时难灭分散隐居林中之瑶,就续以缓兵之计,通过与黑蓝和谭公两讲和,让瑶民平静安庄立寨安居,到次年四月,趁着穷月饥荒之时,则违背诺言,向瑶民发起进攻,逼迫瑶民再次逃避阴神。除此以外,还制定难许瑶民接受的政治法规,统治法令,迫使瑶人永远走向贫困,走向灭亡边沿绝境。法令内容是:不许瑶人居住平地,于高山深弄里刀耕火种;不许与外族通婚,只得内婚;不许瑶人过中元节和春节;不许瑶人仿照汉人服饰;不许瑶人讲汉话用汉字;不许瑶人互相走亲、串属、拉帮结派;凡汉人捉得瑶人者,无偿为汉人抬轿当夫,为奴做隶,即当牛做马,均不得反抗矣⑧。这七条法令给瑶族造成极大的影响,直至共产党领导后,这种现象才逐步消失废除。
       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对布努瑶族受害最大,影响最深,其具体表现有:布努瑶一年一度只有“达努节”一个节庆,其他节庆全无;布努瑶近亲通婚较多,严重造成布努瑶人质低劣,存在遗传疾病严重;把瑶人视为当牛做马看待,汉、壮有红白喜事,就叫瑶人帮忙砍柴、挑水、磨米、抬轿等重活不许工钱,把瑶族当作敌人一等看待。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瑶族人民对当时奴隶、封建统治的社会制度极为不满,非常愤恨,无时不想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打破旧世主,建立新社会的强烈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和愿望,有不少的瑶民永世发扬始母密洛陀之子倡腊也、倡腊仪射太阳、杀月亮之勇气和精神来向不合理旧世主旧制度作斗争。
       历代历朝汉官欺压瑶人太甚,把瑶人驱赶进深山老林,到处派强将汉兵追赶剿瑶不止。到来明朝,瑶族永世蓝受贰、候大苟两发动瑶民起义,成为起义军的领袖,率领义军与朝廷作顽强的斗争,坚持将近100多年,这在史上是个轰动的时间。所以在史籍上提到瑶民起义,便出现“蓝贼模乱”、“老蓝寇起”的叙述。
       《明史·土司传》记载:“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瑶贼蓝受贰等,特所居大藤峡山险,纠集大信等山老山丁数百人,递年杀掠,千户满智等诱杀十人,帝命枭之,家口赐给有功之家。”
       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正月,左金都御史朝雍,征夷将军都督赵辅,游击将军都督和勇等,调两京江、湖,汉、连兵讨候大狗(苟),九冬十月,韩雍打破大藤峡瑶峡,改名曰“断峡”。
       在围灭大藤峡瑶民起义过程中,安阳、忻城等土司出动兵力,奔赴大藤峡。然而,瑶族蓝受贰、候大苟早就提出自己的口号:“敌有万兵,我有万山。”正如《明史·土司传》记载:
       “浔江夹江祖山,含岈义业,峡中有大藤如斗,延旦两崖,势如徒杠。蛮众蚁度,号大藤峡,最险恶,地亦最高。登藤岭,数百里皆历历目前。军旅之聚散往来,可顾盼尽。诸蛮倚为粤区。桂平大宜乡崇委里为前面庭;象洲东乡、武宣北乡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若两臂然。峡北岩洞以百计,仙人关,九层岩,极险崚。峡以南,有牛场,大诸村,皆源江立寨。藤峡,府江之间为力山。力山之险,倍于藤峡。又南则为府江,其中多冥岩粤谷,绝壁层崖,十步九折,失足陨身。中产瑶人,蓝、胡、盘、李四姓魁。力山又有壮人,善传毒药弩矢,中人无不立毙。四姓瑶亦惮之。自景泰(公元1450-1456年)以来,哨聚至万人,城杀吏。而修仁,荔浦、平乐、力山诸瑶应之,其势益张。渠长候大狗赏悬千金,购莫得。玉林、博白、新会、信宜、兴安、马平、来宾、忻城亦煽动;所至邱圩,为民害乞选良将,多调官军,狼兵急灭贼”。
       明洪武五年(公元1367年)6月,蓝振和韦许在马平县(现为柳江县)三都寨发动农民组织起义军,会同上林县古蓬寨的樊森加,迁江县贺水寨的李家什、卢宗伍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互相配合,对朝廷进行反抗斗争。据史记录,这是八寨最早的农民起义,蓝振就是早期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一。
       蓝振约在元朝末年,生于马平县三都寨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生活在封建土司制度剥削的苦难之中,人们负担繁重的徭役,在经常受尽剥削,在政治上毫无地位,在人身上不得自由,这些际遇,使他养成爱憎分明,立志做个民众利益的保护者。
       明朝初年,明王朝在广西桂林城为靖江王寨守谦建筑东西340米、南北长555米,总面积18.7万平方米的靖江王府。八寨地区的土司官员此时趁机与朝廷遥相呼应,上下勾结,加重各种差役贼税盘剥农民,连农民仅有的种子粮都被掠走,农村中劳动力强的中青年,全部被征去充当徭役,甚至连妇女也不放过。官府把民众逼上了绝路,为求生存,他们在蓝振的领导下,组织起来造反。
       于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八寨数千个农民在黄公好领导下树旗起义,同蓝伽起义军饮血结盟,互相配合作战,多次打败官军。镇守副总兵陈旺见状,令马昂领兵进剿。但马昂进剿不仅没有打败义军,反而使义军力量壮大,控制的地盘外延—东起寻州、大藤峡,西到东兰、田州,南至南宁、钦州,北抵柳州、宜山等地都有义军活动的足迹和联系点。义军发展到万多人。九月,蓝伽又组织义军分别攻打了思恩府,武缘县城,直逼南宁。
       天顺三年十二月,明总兵官镇远侯柳浦再次调集官军数万人分八路围攻八寨。蓝伽组织义军严阵以待,占据有利地形,用发木滚石抗击官军,使他们不能前进一步。双方对峙40多天。
       在朝廷的不断责问下,总兵官镇远侯柳浦孤注一掷,利用夜间驱赶牛、羊,进行火攻,并命令士兵攀藤上山偷袭,集中各种统炮火器攻打。结果,官军终于攻陷了义军阵地,黄公好等首领和义军阵亡。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军,蓝伽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率领义军余部转移入深山密林隐蔽待机。
       汉军官兵攻入义军阵地后,将牺牲的首领黄公好(即蓝黄的后裔)等割下头拿到各州、县的要道悬挂着枭示,恫吓民众。然而,这样威吓并没有消灭八寨瑶族人民的反抗意志。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蓝伽率领的义军余部经过休整,又发展壮大起来。过了两三年,参将马义又亲自带兵进入八寨讨伐,被蓝伽存集义军打得落花流水,吃了败仗的马义,为向朝廷交代,竟杀死所属士卒,谎报战功。
       顺此以后,八寨各地人民纷纷揭竿再起配合蓝伽的抗暴革命行动,出攻宾州、上林、永淳等州、县。这个时候,由于被汉军官兵镇压而失利的广西各地义军的余部就纷纷向八寨靠拢,使八寨成了各地义军的大本营,革命的根据地,广西中部人民起义斗争的中心,使瑶人蓝伽领导的起义军成为当时广西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只劲旅。
    八寨瑶族农民起义军虽然旺盛一段时间。但汉军官将绝不甘休,又再调兵遣将两万多人由参将李应祥率领攻打八寨,义军虽然顽强抵抗,虽重创官军,因寡不敌众,蓝公潺等首领在战斗中英雄牺牲,八寨大规模反抗统治者的革命斗争再次遭到挫折……
       瑶族农民起义军虽然失败。但大藤峡和八寨农民起义的勇士们的形象,他们像座山峰一样树立在瑶族人民的心底里。细想一下,从黑蓝大王到现在,度过这样历史的难关。有这样英勇顽强的子孙,应是“喜泪当作倾盆大雨”了。
       (三)他们创造的业绩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它是人民的才智、勇气、胆量。列宁曾经说过:“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行动构成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6页)。因此,瑶族的子子孙孙们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管历史的道路多么凶险、多么艰难、多么恶劣,制止不了瑶人的勇气和信念、意志和才智的发展威力,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
       可以拿蓝黄后裔们来说:
       然而,一个破败的王朝,到了末期,总是制止不住农民的起义造反。在明末农民起义中人们谈及蓝海潮,至今还让世人的钦闹。他不愧为要嫁人的骄傲与敬畏。
       蓝海潮是广西人,约生于公元1519年,是黑蓝大王逃入广西的“得意世孙”。他从小就同情贫苦人民,对皇帝统治不满,立志解救被统治、被压迫的人民。他胸怀大志,善于谋略又能高瞻远瞩,19岁就已成为起义军中的领导。
       为了找到一块能攻能守的军事基地,他到广西上林县乔贤乡蓝干村女仙洞考察,看到那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荒地宽大,树林多,认为可以屯兵耕作。于是,蓝海潮回家同父母兄弟商量后,决定迁移到该地居住。
       他在女仙洞一边组织士兵训练,一边开垦种植。他们自耕自养,自食其力,劳武结合。他们建筑寨房,楼上储备粮食,楼下住兵。他们军纪严明,爱民如子。为了明确斗争目标和鼓舞士气,蓝海潮编了三字经进行宣告:“打官司,揪土豪,获财物,归公父,充军饷,济民饱”。
       他言行一致,得到了广大劳苦农民的拥护实现了“囤奠耕作”计划,积足人力财力,为更大的农民起义打实基础。
       后来,蓝海潮成为了八寨农民军的主要领导人,他树立旗帜后,就和广西桂平大藤峡地区的农民起义军遥相呼应,互相联系,发动民众起来参加农民起义军,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集中力量攻打官兵,镇压贪官豪吏,夺回天地,多次给封建势力沉重地打击。农民起义军坚持了五六年之久。
       到来公元1579年冬,两广提监刘尧海,抚臣张任清总兵王尚义调集官兵10多万人,围攻八寨,起义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坚持近一年。
       由于没有正确的党领导,没有正确路线指导,军饷不足,而且军民损失很大,战斗力减弱,军民已是精疲力竭,加上内部少数领导人立场不坚定,被敌人利用腐食,接受朝廷招安个别败类与官府相互勾结,作官府内应,出卖义军兄弟,故而于1580年秋,起义军在女仙洞打了最后一仗,起义军伤亡惨重,蓝海潮在这一仗中壮烈牺牲,起义军终于寡不敌众而失败。后来朝廷官员王阳明在周安卧仙岩上题诗曰:“无村夜泊此岩头,钧者于斯八寨游,凶山有约如回顾,恶水天情向北流。此地传闻生贼种,屡朝杀戮使人愁,从今设里千军镇,殆杀瑶蛮永绝休”。
       这首诗记载了明朝朝廷的累累罪恶,也记载了八寨瑶族人民的丰功伟绩,使子孙后代读时又悲愤又自豪。
       自古迄今瑶族人民百代遥遥,已走过历史长河之险道,已度过历史的重重难关,已创出条条光明的历史大道。在前进道路上,虽然受到挫折、失败与教训。但没有错败我们瑶族人民的革命意识、革命斗志、革命勇气、革命信念,更没有削减我们对敌斗争的坚强革命意志和勇敢向自然界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弘扬、继承的榜样。
       惟有布努人把“瑶族三公”战胜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沧桑保传下来至今天。布努人的这一传统而庄严的节日对本族和有关他族上古时代的传说走向真实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考究。
 
    注释
    《瑶族真源》①源《蓝氏宗谱》抄录入蓝常明(瑶族)《蓝姓传略》主编,1992年10月出版。
    《蓝氏宗谱》清·光绪乙巳(1835年)立抄于福建省汀州县上杭。
    ③黑蓝。黑,据说黑蓝公生来心理特殊,出世时,右边脸全部紫兰黑色,故称“阴阳人”因此,他的姓名叫“黑蓝”下面无名字。但据福建汀州《蓝氏宗谱》中记载说:“吾宗蓝氏则由春秋楚大夫亹(音伟)者仕为蓝田尹而蓝姓之”。
    ④商夏灭后之新朝,建于公元前一七二年算到清·光绪乙巳,则距二千〇七十七年。
    ⑤京城,卞京即开封。
    ⑥在上林正万瑶乡《瑶祖总源》中,记说“黑蓝大王、韩天星、谭山耀”三公一同赴宴,这里则说韩公一人去。
    ⑦《蓝氏宗谱》中记载有蓝氏瑶家世代口传之歌曰:“鹞翅似面墙,插入水倒流,抓人如抓鸡,攫去不回头。”
    ⑧汉官土司定七条不许禁令《蓝氏宗谱》中记载转刊于《蓝姓传略》第8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