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盘王节——欢歌相聚与莫金山会长印象

2014-12-26    来源:中国瑶族网 作者:韦胜山    点击:924次
盘王节——欢歌相聚与莫金山会长印象

中国瑶族网副总编辑   韦胜山 

 
      和煦的冬日暖阳,让群山都市都染上了一片温暖的金黄。地处群山绿地相思湖环抱之中的广西民族大学,处处欢声笑语,锣鼓喧天,歌舞相伴,洋溢着节日喜庆的浓浓气氛。  
       12月6日下午5:30时,2014年瑶族盘王节暨广西瑶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广西瑶学会会长、民族研究中心莫金山教授主持活动。他说,1984年8月,首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瑶族代表和学校师生一千多人参加聚会,将“盘王节”确定为中国瑶族传统节日,并成立广西瑶学学会。如今,瑶学学会已发展成为有270多名会员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展示瑶族丰富研究成果和文化的网站“瑶学园地”也已建成,开创了瑶学无纸质成果制作的新局面。他希望借此活动加强与瑶胞的沟通,检阅瑶学研究队伍,展示瑶学研究成果,推动瑶学及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说起盘王,还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在那遥远的古代,“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帝喾评王有一条龙犬,名叫盘瓠。评王与高王打仗,眼看评王就要被高王打败。在这危急关头,评王出榜昭告天下:谁能战胜高王,就把美丽的三公主嫁给他。盘瓠是一条神犬,它揭下榜文,翻山过海来到高王国。高王见了盘瓠非常高兴,就把它留在身边。有一次高王饮酒大醉,盘瓠就趁机咬杀了高王。盘瓠叼着高王的头颅回来见评王,评王果真把三公主嫁给了它,龙犬盘瓠带着三公主住进了千家峒的深山。白天,盘瓠是一条龙犬,到了晚上,就变成一位英俊男子,并生下了六男六女,评王敕给这六男六女每人一个姓,并敕封盘瓠为“盘王”。
       据《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唐宋时期,千家峒曾是盘、包、沈、唐、黄、李、邓、赵、周、胡、雷、冯等十二姓瑶民的乐土。朝廷于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三月发兵进剿千家峒,千家峒的瑶民被迫逃离。瑶族十二姓迁徙乘船过海时遇狂风大浪,急难关头,他们就在船头向始祖盘王许下大愿祈保平安,果真灵验。这天正是农历十月十六,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此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瑶族人就要聚集在一起,祭拜盘王,还愿谢恩。之后又不断丰富了喜庆丰收等内容,歌舞升平,娱神乐众。1984年,国家民委决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中国瑶族“盘王节”。  
       金秀茶山瑶女歌手、广西工商职业学院教师陶艳兰演唱《瑶族大歌》,传达出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的美好情感。“山高高水迢迢,山水听惯了背篓谣……”文学院2012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潘靖琳以清澈的嗓音唱出瑶家生活的欢快自在。     
       自称“瑶史公” 莫金山,1960年11月出生于瑶都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平道村人,茶山瑶。1983年7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获河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在广西民族大学工作至今。2005年底评为研究员。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中国)瑶学学会会长。
       莫金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发表了《奴隶制问题散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历史学》1988年第9期全文转载。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兴趣。从此,他每年都有学术论文在全国各种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他的学术成果在1995年之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1995年后他才转入瑶学研究。主要成果有:他独著32万字的《瑶族石牌制》,2000年8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论证了石牌制是“中国瑶族最典型、最重要的习惯法和社会制度”,探讨了这个制度的来源、发展和演变、消亡的过程,揭示了石牌制的特点和缺陷性,提供了100多个案例来说明它的运作情况。此书现已成为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参考书。
       二是2005年4月香港展望出版社出版26万字的《瑶案沉思录》,也是他独著。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些民族都发生不少的群体性、政策性的案件,但人们都不敢记述。本书大胆收集中国瑶族社会中发生23个最典型案件,叙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并于当年升为教授
       三是2006年12月主编了36万字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的中心》——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探讨了中国瑶族分布在中国南方五省区130多个县市,她有无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在哪里?这个中心是何时形成的?建立这个中心有何意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金秀大瑶山是中国瑶族文化的中心”的重要观点。
       四是201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33万字的《金秀瑶族村规民约》以及2014年民族出版社42万字的《瑶史考辨》。可见他的学术研究,眼界开阔,视角独特,文笔纵横,资料丰富,论证充分,有破有立,说服力强,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莫金山教授在1997年—2001年评为广西民族学院“跨世纪人才”,2001年至今评为广西民族学院“新世纪人才”。今是广西瑶学会会长。
       首次看到他,个子不算高,估计175CM左右,但魁梧,国字脸,大头,浓眉,挺鼻,穿着清清爽爽,衣着干净简洁。当时一见,我不仅喜欢上他的好客豪情和学识,更是喜欢他的憨实、儒雅及平和,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一点教授的高傲。特别是他12月6日亲自主持盘王节暨广西瑶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座谈会过程中,我细细观察了这个广西乃至全国的瑶学会新会长,估摸着他的年纪,感受着他的性格和儒雅,不敢说他是否博学,但至少这么年轻的瑶族子民便做了民大的教授,就这点已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主持讲演过程中,他还善于用比喻来解释说明一些知识点。他说“我们要学会创新和突破,比如你要描述一座1000米海拔的山上风光,如果有人描写了800米的风光,那你再去描述的话就不能循着别人的了,要么你换种登山的方式去看山,要么你从山的另一面爬到800米去看它的风景,要么你再突破爬到801米,描述801米的风景”。他在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带一大帮孩子去爬我那家乡平果县榜圩镇平治河水库的马牛山,去的时候从沿着前人走出来的小路上山,下山时我们自己用棍子整出了一条更近的路。人生中,对同一事物,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看自己有怎样的心态和行动。莫会长身材虽然不是很高大,但他那挺直的腰板,憨厚慈祥的笑容,使接触者感到他是那样可信可亲,加上平和的语调,富有磁性的幽默男中音,更是让人心里泰然。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有些人可能只是一面之缘,可是却可引以为知己。这也许就是古人常说的:“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道理吧。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偶然。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的那样:“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玛蒂尔德因为项链失去了自我,而我却因为一件小事得到了莫会长恒久的教诲和启发。他是金山,我是胜山。两山相遇,一见如故,自然巧合。
       特别是他那些著作,当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会莫名的被它所吸引。它既没有以书页的厚度来表现思想的厚度,也没有以包装的精美来彰显思想的独到。既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也没有华而不实的名人联名推荐。它就那样静静的散发着自己的美。素面朝天,像是秋天瑶山中的菊花,在寥廓的天地间静静的开放,但谁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谁也无法抹煞它的美。“人淡如菊,落花无言”。一如莫金山教授那质朴的为人以及醇厚的修为。
       唯有他的书名,竖立着、略微倾斜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像极了一柄出鞘的长剑。我想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隐喻。“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吾无所长,唯有腰中七尺剑,专斩无状王”。莫会长的那些书籍既是一柄指向课堂教学痼弊的长剑,又是一阵吹开课堂教学阴霾的清风。长剑所向,当是玉宇澄清,局面新开!
       “打开在你面前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是莫教授的询问,这既是一种智者的思考,更是一位仁者的关切,又一名勇者的自我解剖。没有人不被他这样的开篇所吸引,因为,一开始它就没有想摆弄架式训斥人,也没有想拉开桌子教训谁,它只是想和人交流,作心与心的交流!“它更愿意从教育教学的最基本问题谈起”。“它更愿意与教师们展开真诚的对话”。这是莫教授作书的出发点,也真正落实在了书中的每一个文字中。可见,微妙的课堂,让教师明白每一节课都像是元朝的青花瓷,是那样的精美,是那样的珍贵,又是那样的清脆。它需要的是呵护,是眼光,是真诚,是善良……而故事的讲述或者游戏的沉浸,都让教师明白每一次学习,每一次交流都应该是快乐的,都应该是双边的……变幻多端的教学设计工具,让教师明白,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是机动的,是个性化的,是创造性的。它正像是绝代的瓷器,每一次的窑变不是灾难,充分利用正可以造就出独一无二的精品!……
       这些书之所以能给我这么多的启发,原因就在于莫教授的心一直想着课堂教学的昨天,他思的是历史的承沿;他的手一直握着课堂教学的今天,他谋的是人的发展现状;他的眼一直看着课堂教学的明天,他想的是人的终极发展。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穿行于课堂教学以及我们瑶族的昨日、今天。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在“铁屋子”里“呐喊”,他点出痼弊而引出疗救的注意;他指明方向而激发改革的信心。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深山瑶寨,以其汪洋恣肆的文笔点评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我坚信,每一个接触他的书者,都能从中读到真诚,读出希望,读出方略……
       
       (2014年12月10日于社区)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