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专访蒙建连:人生的另一种高度境界

2014-12-31    来源:未知    点击:1129次
专访蒙建连:人生的另一种高度境界

《中国瑶族网》特派记者  蓝乙人 韦秀鲜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在五年的煤海生涯中,蒙老师的工友们给予他极大地关心和帮助,使他圆了童年金色的大学梦。从此,也圆了他孜孜以求的入党梦。他抒写了人生的另一种高度境界!他就是本文主人公,广西瑶山乡村优秀典型教师蒙建连。

跨越时空,青春永存。中国乡村教师蒙建连与他的外孙女合影。

       2014年我们的思维改变了,常态由原来的执着变为自由宁静,由自由宁静又变为骚动。这或许是一种习惯性和转折性的起点,未来的路在何方?作为媒体文化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定位思考呢?于是,我们再次从广东奔赴广西河池市板升乡采访乡村优秀教师蒙建连,启动了 “记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
       蒙建连,男,195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广西大化人。曾任“金田”杂志社记者,《芳草文学》特约通讯员、散文栏目特邀主持人。现于大化县板升乡中学任教,曾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煤炭工人报》《劳动者》《中华新韵导报》《河池日报》《大化时讯》《福建海峡都市报》《大化文艺》《文教大超市》《沿海文艺》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通讯、论文、报告文学100余篇,有10多篇科研论文参加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优秀教师论文大赛分别获得特、一、二、三等奖,并先后有作品入编《全国优秀教师获奖学术论文选》第十一、十二卷和《中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探》《爱我中华优秀作品选》等国家级大型丛书。多次被评为乡、县、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获第六届“新世纪之声”爱我中华共创和谐优秀新闻人物、第六届“小天鹅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写作大赛“园丁奖”。
        《河池日报》2005年4月20日以《板升初中“炎黄杯” 赛 创佳绩》为题,在显眼的位置上报道了该校的先进事迹和文学社简介。
        2012年和2014年,该文学社组织学生分别参加第七届、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就有20位同学的作文获奖。其中,金奖2篇(《那片梧桐树叶》姚双银、《前行,在爱的路上》罗银丽)。银奖7篇,铜奖11篇。大赛组委会授予板升中学” 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文学摇篮奖” 殊荣称号,授予蒙老师“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优秀辅导老师”而荣获“辅导金奖” 。于是同时并特邀学校领导和蒙老师及获奖小作者们参加2014年7月17日——20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颁奖大会。
       近年来,该文学社小作者作文先后在《河池日报》上发表的就有23篇。在《大化文艺》上发表的就有近20多篇。此外,还有发表在《中国文学》、《大地诗刊》、《文教大观园》、《江南诗报》、《中华新韵导报》、《大化时讯》等省内外刊物上。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蓝族赏识教育与青少年成才课题研究,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共创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而卓越的贡献。

 
A.写给矿友韦桂停兄的信
亲爱的韦兄:
       您好!
       一别就是二十余年了,很想有个机会和您叙旧啊!回想我们相聚的日子,您的音容笑貌、高贵人格,始终在我的心目中挥之不去。回到家乡后,我曾两次去过下金。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您却人去屋空,无法见面而只能把思念挂在心头了。
       我这里说的“挥之不去”, 不是我的娇情、讨好于人,而是我的内心写照啊。在世间,人们常常是“交的朋友不少,可知心的朋友不多。”于我,您是我一个最知心的朋友了。
       您的第一印象,就让我难以忘怀。那是我送爱英去下金,也是我第一次去下金。在下金的几天里,在与您的闲谈中,我发现:您很敬佩知识分子,对像我这样的自考大学的人也羡慕极了。在我们离开下金的那个深夜里,是您披着绿色的大军衣,在漆黑的午夜,到车站给我们送行,您握住我的手鼓励我说:“大学生不多啊!你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努力吧……”而在下金的老乡中就唯独有您一人去为我们送行,您握着我的手,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窝。您的追求、您的行为难道不是高尚吗?也许,这就是催促我去下金和你们工人为伍的缘分吧。果然,后来我真的去下金了,又是您诚心的指引,推荐给我到效益最好的采煤一工区去。就是这样的驱使,让我与您在同一个班朝夕相处。在五年的煤海生涯中,您与工友们给予我极大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圆了童年金色的大学梦,也圆了我孜孜以求的入党之梦。是您和工友们的言传身教,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是您和工友们的思想熏陶,成就了我的价值取向。与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军人相比,拼搏在地层深处、掏挖神火的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啊!
       下金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忘不了下金的情,更忘不了下金的爱。这情和爱,是从您的身上和工友们的灵魂体温中释放出来的。你们军人的风格,你们工人阶级的本色,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人生的高度。这在我接触您和工友们以前是没有体会到的。这些体会后来就浓缩在我的一篇篇通讯报道和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里。《煤海军魂》《煤海春秋》《矿山顶梁柱》《这里有个温暖的家》《我们的贴心人》《平凡中闪烁着光彩》《党旗下的情思》《摇篮曲》……这就是我感受到的人生的另一种高度的缩影。
       韦兄,这二十余年的人生旅途,您和您的一家都不容易啊。您在井下出事故的同一刻,阿韦叔的爱人也突然昏倒在自家的门口,这一倒就永远起不来了。本来就是一个好好的大活人啊,虽说她以前身体有一些疾病,但她昏倒前还正常劳动呢!是上苍的安排?还是命运的捉弄?在阿韦叔千钧一发之际,是她从您的身上夺去了死神?
       韦兄,至于您,我不敢说是幸还是不幸啊。跟我同一天进矿的韦勤去了,我们要好的朋友仕业去了、桂周去了、志安去了、海良去了,仕业的大儿子也去了。这些都是还不该去的好人啊!我第二次到下金,是在2013年9月上旬参加处理我堂哥的儿子蒙伟荣在井下矿难(顶板事故)而去的。井口依旧是我们曾经一起进进出出的那个井口,蒙伟荣在井下回收支柱时被顶板压在工作面里,救护队连续挖了三天三夜才见到尸体。家属在井口等了三天三夜,我及家属见到他一面的却是在金城江的殡仪场里。天不由人啊。呼呼!至此,对于像您这样能战胜了死神的人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虽然身不由已,但是毕竟能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们、孙子们一天一天地长大成人,这便足矣。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福” 不一定是大难的人来享受,其子孙必有人能享受到。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韦兄,您的子女们很优秀啊,这就是上苍赐予您的福气!在文学方面,秀玉就是一个天生的才女,这是十分难得的。拜读她的的作品,谁能相信这是仅有初中文化的人写的。对于有文学爱好的人来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为人处事,甜酸苦辣,人生哲学等,他们懂得的要比常人多得多。相反,那就写不出感动人心的文章出来的。秀玉就是这样的人,她是苦难的强迫和造就出来的好孩子,她笔下的每一个文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秀玉”。我从她的文章中得知,您的二女卫校毕业刚参加工作,三女在读高中。她们都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财富阿!至于男孩子,您也不必叹息“白虎高于青龙”的说法,您俩兄弟不都是军人出生吗?您又当上了国家工人,老哥也曾是村书记,在您的那个时代,又有多少家庭像您家这样荣幸呢?人生三十河东,三十河西,儿孙自有儿孙福,勇、武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男人四、五十岁才是创业的辉煌期,何愁山重水复呢。
       我虽没有经过“不死也脱皮” 的大灾大难,但人生仕途也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我1975年高中毕后直到1988年才在垂死中暴发参加大学自学考试。这13年里,虽在一些校点代课,也是不伦不类的。而主要还是在祖祖辈辈们的框框里打转,在草根下摸爬滚打、修理地球,生儿还育不出女,“好”字才写了后半部分。为了实现大学的梦,解决自学考试费用,又跑到矿山混了5年。本想大学毕业后就能跳出龙门,谁知返乡代课,又是9年的磋砣时光。工资从矿山每月285.46元跌落到每月60元,勒紧裤带闹革命啊!2003年,当我转正的时候,已是四十七岁的人生了。旭日冲天、春风得意的时光,却落花流水、无语东逝。可谓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值得庆幸的是,我的三个儿子都有一点文化,两个大学,一个中专,老二是公务员。这些文化知识就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他们可以凭着这个基础和他们的努力、能力去创造人生的另一种高度,不至于沦为百聊无赖之辈。
       韦兄,我们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 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 甚至不劳而获时, 决不是跟钱有仇, 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 也没有无缘无故地失去。有时, 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超额快乐。也有时, 看似占金钱的便宜, 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 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 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圣人”的境界,,有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只要把握住精神快乐大于物质得失的分寸, 你就或多或少地拥有了圣人的品质了。这就是人生的另一种高度。
       韦兄,我们都是爷爷的辈份了。近年来, 我的三个小孙女一直在我身边读小学, 一个三年级, 一个二年级, 一个学前班。还有三个小男孙跟着他们的父母, 等到上幼儿园时还是要来跟我一起的, 好不乐乎。秀玉发给我的你们部分家人的合照相片, 您显得苍老了很多, 一头苍苍的白发, 脸型也不是从前的那样, 生活是多么的残酷啊! 然而,站在你们两老背后左右的却是茁壮成长、青春焕发的孩子们和孙子们。在他们一张张可爱、美丽的面孔上,找回了我们曾经的壮丽青春和金色年华。不管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岁月是多么的无情,我们又有何理由而不接纳这个“苍老”的高度呢。莫道桑榆夕阳晚,为霞一丝挂在天,则足矣。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不为浮云遮望眼,人到无求品自高”。谨以此作为我们共同追求的人生高度吧。
       韦兄,您的听力不好,不方便在手机通话。今天,我就利用学校举行校运会的空隙时间,东拉西扯了一堆话,又麻烦秀玉发给您,以表达我对您的一片思念之心和对您子女们的一片敬佩之情,不顺心意的字句在所难免,敬请你们海涵。
       键盘停敲,言犹未尽。待有时间我将择日去拜访您一趟,畅叙我们兄弟情义。
       遥祝您,
       心情愉快,全家幸福!
       此致                              
                                                                                                             兄弟  蒙建连 
                                                                                                  2014-12-19写于板升中学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B.给我一本书好吗?
         “给我一本书好吗?”身后传来这句问声,轻轻的、小小的、悄悄的,但我却听得清亮, 甜甜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冰心,想起星期四放早学,我手里拿着一本大化文联主办刊发的师生作品专号《大化文艺》从教学楼办公室向宿舍走去,当走到操场上方教工楼前的花树边,迎面走来了三位小女生,走近我时,他们恭敬地向我鞠了-躬,道了一声 “老师好,” 我点头回敬了她们。走三、四步后,后面传来了一句轻轻的问声:“老师,给我-本书好吗?”声音虽然很轻,但我却听到清清切切,语气十分的充恳,仿佛她们的几许心愿和渴求都浓缩在这几个字里行间。
       我心里一颤,不得不停下匆匆的脚步,转身向着她们:
       “想要什么书呢?”“前几天您给蒙利语同学的那本《大化文艺》啊。”
       “为什么想要那本书呢?”
       “因为, 书里面有老师您的作品,有我们学校同学的作文发表在里面啊。它是我们大化一面骄傲的文化旗帜,也给我们学校师生激励,看了好动人的。”
       我手里拿着的2014年《大化文艺》, 正是他们想要的书。这一期《大化文艺》是我县文联特意推出校园师生作品专刊, 是出于“立足本土、培养新人” 的宗旨,也是反映全县校园生活以及素质教育的一面镜子。因此, 它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手中的书,她一眼就看出了。面对嗷嗷待哺的学生的要求, 作为她的老师, 我还有什么犹豫呢?她双手接着我递给她的书,激动而高兴地说,“多谢老师了,我也要练习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请老师多多赐教。”
       多好的学生啊。看着他们高兴离去的背影, 我的心潮还在翻滚:“老师,给我一本书好吗?”凝聚着我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之情,凝聚着他们对文学的追求与向上的志向。中国有一句教育古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敬其师而效其行。”对于老师来说,如果学生对你不尊重、不信任,学生就不会向你请教求助的。而一个好的老师、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写作而言,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都是名作名篇,是名人智慧的结晶。然而对于学生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太遥远了,往往会使他们望尘莫及、望文兴叹。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同学的作品入书发表,就会感到贴近亲切,就会相信自已也能写出好的作文来的。“给我一本书好吗?”就蕴涵着这样的情感。而这一期的《大化文艺》就是这一情感的转轴、核心。它是我们师生发表习作的园地,培养文学新秀的平台。
        作为老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满足学生这样一个莫大的愿望和一个小小的要求呢?我想,十多年后,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大舞台上,活跃的就是这样的学生们的身影,他们就是中国梦舞台上的主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色。时下,她们才是一株株渴望阳光雨露的春苗,她们才是一朵朵期待绽放的花蕾,她们是明天的太阳“小荷始露尖尖角,”我们要好好呵护啊。
                                                                                                                                  2014/12/30初稿  于板升

 
C.下金那个小女孩   
       常常在报刊文学上看到一个叫“念瑶” 旳作者, 她的散文、小说写得洋洋洒洒,很有口味。尤其是她的小说更是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充滿着人性人情。读来它会使你如痴如醉、把你引向崇高的境地。
        由于爱好文学,我一直关注着这富有浓浓情味的名字和她发表的文学作品。近日,学上QQ,并冒昧加入了大化作家群, 在Q友的指点下, 我去了家乡作家友们的空间。当然, 念瑶的空间那是求之不得、非游不可的。
       念瑶的每一篇日志, 其实就是她的内心独白。我在那些文字里,看到了在下金时的那个小女孩的身影——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20多年前的往事了, 我和她的爸爸同在环江红茂矿务局下金矿采煤一工区一班当采煤工人,朝夕相处。 当时我正在参加广西髙等教育自学考试, 成为一位名不符实的大学生。 她旳爸爸羡慕极了。在井下工作面、在煤层巷道里, 工作之余,我们闲聊,他总是这样说“大学生难得啊, 你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你是我们民族的精英,加劲吧!” 他在鼓励我的同时, 也常常激励念瑶和他的子女们以我为榜样,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从此,“ 向大学生哥哥学习”的念头就深深烙在小小念瑶的心头上。第一次和念瑶在QQ聊天时, 她是这样说的:“你就是我小时候爸爸常说的‘要向大学生哥哥学习’ 中的那个哥哥吗?”我说“正是啊”。 两句话就把我和念瑶的距离拉近了。
       那时小念瑶才七、八岁左右,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逢国家经济转型改革,矿山企业推向市场经济化。下金矿景况不佳,工人工资才200元以下,如果出勤不满,出勤奖就不得,一个月工资就拿不到200元了。小念瑶一家下有3个弟妹,上有父母奶奶,母亲无业,爸爸是唯一的顶梁柱,经济拮据,境况窘迫寒酸就不言而喻了。那时候的她体态娇小、属营养不良类型的儿童。性格内向温顺,瓜子脸、短头发,不扎小辫儿,挺惹人喜爱的。再以后,我大学毕业于1994年10月离开矿山返回家乡中学任教。第二年,她爸爸就在井下工伤事故中腰椎被压断了,虽经全力抢救捡回了半条人命,但腰椎骨髓死坏下身却失去知觉而永远瘫痪了。如今他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就象念瑶写的作品《爸爸》中的描述一样“爸爸苦不堪言······爸爸那么可怜······想起一切,包括梦中的爸爸的可怜之举,我瞬间泪琉满面······爸爸是在井下发生的事故,才造成后来的残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后来的许许多多的痛苦与不幸。”这篇文章是用滴血的心写成的。念瑶日后的童年,也像她的日志《我是谁》描写的 一样——“记忆中一头短发披在脑后,身上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仿佛怎么缝也缝不好。每缝一次那布料上面就总是留下一道歪歪扭扭的弯弯曲曲的线痕。一双穿了三年还在穿的凉鞋,背着破旧的军绿色小书包去上学的小姑娘。”而在下金小学时,小念瑶的成绩一直是拔尖的。遗憾的是她爸爸工伤残疾,她只能读完初中就被迫下广东去打工了。她的英语课基础挺好,如果不是爸爸工伤残疾,她会决意上大学,现在应当是一位出色的英语教师。
       真是点灯不见前途路,命运愚弄人啊。然而,念瑶不屈服于多舛的命运,她坚强地走过来了——六年漂泊打工的生涯;多年农村的摸爬滚打;现供职在大化雅龙乡卫生院。她能站到一个受到社会尊重的工作岗位,这就算很出色了。但她并未满足于现状。近年她还挤出时间攻读电大、探索文学创作之路。这个追求无止境,奋斗不停息的小女孩,不但将会了却她爸爸的一大心愿,也将为我们民族增添一道亮丽的光彩。
        其实,念瑶在下金小时候不叫念瑶,而是叫做韦秀玉,念瑶是她的笔名。她说取这笔名意在提醒自已时刻不要忘记民族的根。她曾有作品发表于《河池日报》、《河池文学》、《南丹文学》、《大化文艺》、《当代小说》下半月刊等刊物上。2013年,念瑶就写了16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有《金秋不归人》、《泥娃娃》、《老蒙》等6篇短篇小说和《红包》、《潮湿的故乡》等11散文。同年3月,《南丹文学》主编龙永芳先生与念瑶约稿,她仅用十多天的时间,就写出了近3万字的短篇小说《静静的桃花河》,并在《南丹文学》刊发。而且得到了著名评论家张燕玲老师亲自点评:“小说写得不错,写出名作家小说的一些风趣凼幽默。”当年在下金,我已在报上发表文章,小念瑶只是刚懂得点、横、竖、撇、捺和1十2=3的小学生。如今拜读她的作品,我不得不甘拜下风。她人如其名,名如其文。无论是秀玉、还是念瑶。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真想不到的是泡在岁月风雨寒霜、吮吸人生辛酸苦辣的下金那个小女孩却脱颖而出,在文学的风囗浪尖上搏击风流。不论是生于大化农村,还是长于环江矿山,她都是生长在偏僻贫穷的山沟沟里,生活在极度寒酸的家庭里,且仅有初中文化的小女孩竞敢擎起文学大师之巨笔、驾驭着人间心灵最优秀的文字符号,把握时代的脉博,奏响社会的强音,抒写心海的华章,用高尚的精神和优秀的作品塑造人、鼓舞人,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这着实是我们时代、我们民族的一大骄傲了!
       如今,对于自己的作品,念瑶认为还缺少大气,不够纯熟,在各个方面仍然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研究改进。这个当年性子温和的小女孩,有一股坚持到底的决心。我相信,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文学写作上,她将会收获更多的精彩,未来的人生路将更加辉煌。
                                                                                                                   2014年12月2日

 
D.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后,蒙建连老师告诉大家说:“衷心感谢我们伟大祖国的新时代,她催生了和催生着我们中华大地鲜花似锦,人才辈出!”蒙老师的情怀是多么的高尚啊!学校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远处深山中偶尔也飘来了刘三姐那首歌曲《只有山歌经亲人》:“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饭菜,只有山歌敬亲人。”
       是啊,坎坷的生活经历丰富和造就了他的写作题材。他不愧为大山赤子,他就像瑶山里一片红枫叶,在抒写文学与教育路上越走越丰富多彩!从蒙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沉甸甸的希望。从念瑶的成长,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也看到了文学后继大有人在,耀目千秋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商业社会,时代在不断地变迁。放眼世界,面朝大海,春天不远了。马上就要告别远去的2014年,我们心中有千言万语说不尽。采访路上点滴的记忆,成为一种人生的数据和共享的资源。窗外阳光灿烂,南方的冬天依然充满着寒气。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去采访或写作,一个大山教师的心灵情怀和深情独白。我们从中也见证了蒙老师和他20多年同事韦桂停的伟大友谊,见证了时代变迁发展,见证了《那个下金小姑娘》念瑶的成长历程,见证了大化文联以及大化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尤其也见证了文化艺术在边远山区学生中的精神支柱。
       心中的苦与乐,酸与甜,悲欢离合,五味俱全。这些都将成为时代生存的主旋律。很多技术都在不断地深入我们各个领域生活中,只有向前迈开步伐。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只有不断地传播社会正能量,不断地上下求索。累了,苦了,高兴了,伤心了。明天的答案,该写在哪一个路口的版本上呢!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去采写更多更好的作品呢?何去何从?!于是,我们认真地去观察周围这个社会,去关注一下我们该关注的东西,就像关注我们的生命一样。2015,愿我们越走越好!也愿大家过得都好起来。我们的团队朋友,我们的同仁姐妹,感谢你们一路上陪伴着我们。在这里,向大家说声“谢谢”了。感谢媒体领导呵护我们上路,感谢中国瑶族网、中国网、中国访谈网、中国陶瓷新闻网、佛山陶瓷网等关注我们采写的报道作品!在我们第一线采访中所发出的的报道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投入到捐献爱心活动中去。也有一些人误解我们媒体记者,说是不是你们拿我们去稿新闻炒作,然后大捞一把。在这里,我们慎重地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搞慈善为生,也不是拿社会弱者群体来做挡箭牌。请大家放心,也请大家监督。
       我们呼吁依法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记者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和批评权。记者持证采编工作时,必须遵守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等等。就像我们乡村教师高风亮节的情怀,为着祖国的花朵而坚守在水一方的阵地,默默无私地奉献。他们是时代真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合上采访本,我们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笔。一个大山教师高风亮丽的情怀,是极有个性的大爱绝唱。
                                                                                                                    2014-12-30广西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