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爱,在七百弄延伸——

2015-01-23    来源:未知    点击:766次
爱,在七百弄延伸——

《中国瑶族网》副总编辑  韦胜山



七百弄:山舞银蛇
      “ 这里是广西省大化县七百弄乡村,这里和我们生活的县城市区相距千山万水,这里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题 记  

       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刻骨铭心。
  总有一些力量,让我们无比坚强。
  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充满希望。
  近年来,我代表来自广州、福州、南宁等等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到中国西南的大石山区去发放他们募捐给瑶民们的衣服。所到之处,一村一寨的瑶民们都早早走出家门、端着水酒、唱着山歌或者流着热泪感谢捐赠衣服的爱心人士,孩子们在放学路上也自发地列队向我们致敬,党和政府的扶贫改变了大山中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笔者这次七百弄爱心之行,亲身体会到什么才是最真实朴实的感激。
  广西大石山区也许就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大化县七百弄乡弄呈村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瑶族村落,一路过去,除了石山,还是石山。如果说还有土地,那就是大山石头缝里露出来巴掌大的红土。用瑶民们的话说:那就是“一顶草帽可以盖住两块地”。石头缝里长着玉米,这就是瑶民们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口粮。雨水充足时,瑶民们一年到头还能吃上玉米糊糊,如果天公不作美,他们便连玉米糊都吃不上。近年来,当地党和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并不断给予救济,瑶民们温饱才解决,吃上了米饭、猪肉和新鲜蔬菜。并通了电和路,安装卫星电视,家庭中也养有了猪、羊等家禽。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大化县西北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土归流官设七百弄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名“七百弄”(其实七百弄乡有1400多个弄场)。七百弄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保存最完整、发育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海拔在800米—1000米的峰丘有5000多座,人行走过半山腰,有“车在天上跑,白云脚底生”的感慨,固有“石山王国”之称。这里是布努瑶民族的聚居地,祝著节、三月三歌节等民俗节日独特,被称为人类挑战自然恶劣环境以生存的活的博物馆。
  现在经过政府和社会大力扶持,各方面有所改善,但是老百姓生活用水还没完全摆脱靠“天”吃水的状况,交通的改善改变了人们马驮东西的历史,也使他们跟外界增加联系,减少差距,但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落后,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什么资源,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点玉米,养点山羊,那里的石头、树根和旅游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况且,大石山区十年九旱,坑洼里积下来的雨水,即使在雨水充沛的季节,也都是不够用的黄泥汤。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大石山区扶贫后,很多缺水的瑶族村庄都修起了饮水工程,家家户户也有了自己的水柜。水柜是针对大石山区喀斯特地形特殊的蓄水设施,建在高山上低凹一点的地方,柜口约有10个通常的水井那么大,离地面约有一人高,用水泥沙石砌好,地面的四周填土,下雨时,四周高处的水往下流,通过泥土渗入水柜,沉积到水池里,通过过滤设施就可以直接饮用了。带队的兰志伯告诉笔者,过去由于没有水,很多走亲戚的人有的提水去,有的村民还挑水去相亲。如今大石山区基本上已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挑一担水去相亲或者走亲带水的故事永远成为历史。
  他说,过去山里人住的是八面漏风的茅草棚,生活是“三不”:不上课,不上桌,不上床。村民们住的是用枯树断枝搭成的茅草棚,树枝之间的缝隙可以钻进野兽,八面漏风。茅棚底下养猪、中间住人、上面挂玉米,人和猪分隔的地方只隔一层木板。当我们把衣物送到瑶民的家中,他们个个紧紧的握住我们的手表达感激之情;当小孩子看到募捐袋中有他们喜欢的合身衣服,便欢欣鼓舞争着拿;当我们看到瑶民们高兴的笑容,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一切都值得。
       千言万语,道不出我对爱心人士的感激之情。用‘谢谢’两字太过平庸,言语无法来衬托这一切。当瑶民们看到上千件募捐来的衣物,他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虽然我是这个活动的发起者,但并不感到自豪,如果没有广州市白云区爱心人士的支持,就算我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只是空谈。我们不求自己是一个出色的组织或者募捐者,我们需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慈善的心。
  一次次的慈善公益活动,让许多大山区中的瑶族们看到了大山外有这么多人为他们献爱心,大都市的这些爱心人士成就了这个慈善公益板块。有他们的支持才让我无法退却,更没理由放弃,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踏上这慈善之路。尽管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我们依然不离不弃。
  当每一次凝视这些瑶族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专注和渴望。我们伸出的手,也许几年后就能让他们走出大山,也许走出大山的他们会把山外的精彩带回山里,改变祖辈重复的艰辛命运……瑶民们都感到很庆幸能够收到爱心人士的衣服,也许那些旧衣服在一些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他们瑶民来说却不亚于雪中送炭,让人倍感温馨。正如募捐人叶琳瑛姐妹所说:很庆幸我们现在也还有能力送一些旧衣服给别人,让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更庆幸的是,当初我们心怀感激地接受了亲戚友人们募捐出的那些衣服,而不是自卑却又很自尊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别人或者自己尴尬、难堪,将别人的善良与温暖当做嘲笑与鄙夷。
     当我们不远万里冒着瓢泼的大雨,在云雾中穿山越岭近十个小时到达大化七百弄乡弄呈村弄昧屯时,迎接我们的是全村瑶族同胞对我们的夹道欢迎,我们仿佛觉得来时的这些颠簸和疲劳突然间荡然无存,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感动。
       远远望去,其他的瑶族们也都已经规规矩矩的坐在门前或道路旁,一张张笑脸看着我们,他们的目光顺着我们的身影移动。当我们走进会场的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朴实与期待。这时,雨点渐收,天空开始放晴,蓝天白云下,爱心和热情交织在一起,在场的人们都幸福的笑了。原来老天也被我们的爱心所融化。 看到这里的瑶民们给我们表演的舞蹈和古筝,特别是看到瑶族孩子们活泼向上、积极乐观的笑脸,我们发现他们是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致谢。我们盼望着走近他们,迫切地需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给他们的是短暂的拥有和满足。
       当我们看到这里的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所有的娃儿都有学上,他们不甘贫穷、不甘寂寞,一心赴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用行动向我诠释着什么是幸福,这种幸福包裹着大爱和责任,这种幸福简单而持久,这种幸福涤荡着我的心灵,久久都不曾散去。当我向校长问起学校最困难的几位学生想要对口支援时,校长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东西,当他把四名孩子拉到我面前时,我惊呆了。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和凉鞋,背着破旧的书包,皮肤黝黑,但眼神却无比坚毅。
       当我问他们有什么梦想时,他们有的说想当医生,有的说要上大学,有的说要像他们的校长和老师那样。对于我而言,梦想也许是一段旅程、也许是一次美妙的邂逅、也许是一个和睦的家庭。然而对于大山深处的这些孩子而言,梦想也许仅仅是一个崭新的书包、一座明亮洁净的教学楼、一段不再泥泞和颠簸的回家路。梦想在这里变得十分朴实,甚至简单。
  回想到在为瑶民们募捐现场,许多小事温暖着我们每一位受益者的心,也更感染了每一位全然不顾室外气温炎热积极募捐热情的爱心人士。
  爱心跨越年龄的界限。在募捐现场慷慨解囊奉献爱人的热心市民中,有年已古稀步履蹒跚的老人,有牙牙学语天真烂漫的孩童,有朝气蓬薄活力四射的年轻夫妻唐文日、叶琳丽。其中有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带着自己的新旧衣物或者所有刚买回来的玩具全部募捐出却毫无不舍的神情;还有一名学龄前的小女孩叶彬健在奶奶韦慧金陪同下捐献了爱心之后,主动要求和奶奶一起在烈日下担当志愿者,为捐献爱心的热心人免费赠送矿泉水、纸巾和爱心标志……所有的所有都让我们无限感动! 
       爱心毫无职业的高低。在募捐现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的热心市民中,有机关干部、有经商的个体户韦景华、韦美群夫妇,有企业职工林荣平、有在校小学生的唐慧皎,还有辛勤劳动的打工夫妇叶光国、黄美宽或者电工人等。其中最让我们震撼的是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家陆桂芳的爱心捐赠,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致使原本就不宽裕的老人如此慷慨捐献,大概每人心中都已有了答案,那就是老人对特困瑶族同胞最深沉的爱!
       无疑他们是现场最可爱的人,我们向他们致敬! 
       爱心正在延续,在募捐现场,一位前来捐赠的残疾朋友使在场的我们动容。他用不方便、颤抖的手艰难的掏出口袋中所有的衣物,认真的从中挑选出最好的衣服神情肃穆的捐出。就在那一瞬间,在我们看来,他是如此健康,那是一种健康心理折射出的完美人格、珍贵人性!
  爱心毫无国界之分,在当天捐赠现场奉献爱心的热心人中,有热心的常熟市民、有心挂灾区的外地朋友、还有情系中国的外国友人。遗憾的是捐款后大家都匆匆离开了现场,我们没能留下他们的名字,但在我们心中,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称呼:善心人! 
        感动的事情还有许多许多,因为感动,我们心情柔软而温情!
  天佑瑶族同胞,人间有爱。朋友们,无论你们身边有任何的条件,只要能帮助山区瑶族,我们都应马上付之行动,莫以善小而无为,一件衣服、一元捐款,都是一种支持!朋友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告诉灾区苦难的无辜民众:你们并不孤单,我们永远在一起!!
  在回来整理文字或者照片的时候,我发现最多的便是笑容:孩子们的,瑶民的和山外来的爱心人士们。面对那么多山外面来的城市人,面对那么多新鲜的事物,面对那么多的关爱,瑶家人与孩子们都开心笑了,笑得朴实害羞,笑得无拘无束。
  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与纯朴瑶山人的笑脸,看到这么多期待眼神,我们也笑了,笑得开心爽朗,笑得无所顾忌。在这里,我们变得纯粹了,没有了工作压力,没有了人情世故,有的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久违了的爱。
        这份爱没有因为我们的离去而消逝,而在这里、在我们的心里得到了延伸……
  瑶民们千恩万谢募捐衣服的爱心人士,更感激时刻关爱我们的人们。愿我们的生活为此会越来越美好!很谢谢关注和给予帮助我们山中瑶民的好心人们。真的很感谢。真正的好人就是有爱心、善心、仁慈帮助我们贫困地区的好心人士。很多很多好心人一直都在关注并帮助我们,多次收到山外的包裹,并且从包裹内显示有衣物、书籍、文具、鞋子、袜子、被褥,也有被套床单之类的,都是我们瑶民所需要的。
       很感谢你们。唯有言谢-----祝好心的人们一生平安,好梦成真。
    笔者手记:西方一位哲人曾说:“一个不懂得关爱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民族。”我们要相信每一件善意的小事,一点无私的帮助,一双援助的双手,都值的我们赞扬,因为这些善举无论大小,给身处特困的人们带去的都是真诚的温暖与祝福,都将会温暖出一个诗意的大世界。
  写不完的募捐实事,道不完的感激之情。瑶民们又说,最后还要写上该乡大善人兰志伯,他从不辜负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用实际行动,宣扬传颂爱心小士的仁慈精神。
  问世间恩为何物?恩,就是他人无偿提供给你的帮助,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或许施恩者并不想你回报,但出于对他人的感激和“礼尚往来”的道义,于是世间又萌生了和施恩一样的伟大词语:感恩。
  世间万物皆有感恩之心。乌鸦,这看似外表丑陋的动物在看到自己的父母老去时,纷纷拿来食物,或陪老乌鸦、或帮老乌鸦筑巢,感恩于之前老乌鸦哺育他们的恩情,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哺”;树木从小向大地吸收养料才能永远扎根于大地,正因为它们也在秋天落下叶子,以叶子带给大地的营养报恩……我们人类自称“自然的主宰”,在感恩方面,当然更有理由成为典范。
  有一次在书上看到,有人苦苦寻找恩人十二年!人有多少个十二年啊!如此坚定的感恩之心,就因为当初他失落时,一位好心人给了他一百元,使他信心重回。直到事业鸿达后,他仍没忘记。为了当面说一声“谢谢”,于是他踏上了感恩之路……为了感恩,这十二年没有白费。我想,这是他生命中最光辉的十二年!
  2010年,有儿子“捐肾救母”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他用自己的半个肾回报母亲,使母亲重见生命之光!他所回报的东西,就是母爱。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感恩的。不论母亲打你也好,甚至遗弃了你,但她终究是给了你生命的人。世上最贵的莫非生命,这样的恩情,是一辈子都报不完的!平时,帮母亲扫扫地、跑跑腿,或者与母亲谈谈天、“常回家看看”……母亲乐了,那也算献上了一份感恩之心。当然,凡记住父母生日的儿女,在父母生日之际作为儿女的能够及时送上自己的问候,也是一种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那母爱之恩,应是汪洋相报了。
  除了母爱,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为我们付出的人:老师、同学、邻居、陌生人……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是谁帮了自己,那怎么感恩呢?投入公益事业吧!捐款、集资义务办学、捐书、捐衣等,让他人的笑成为自己的幸福。我们也能通过多干义务劳动、按时纳税、保护环境等来感恩社会。当你做完了这些,就会感到快乐无比,因为自己感了恩,做了如此光荣的事!
  懂得感恩的人固然不少,但世上还有一群不知感恩的“小人”,值得我们鄙视、反思。
  前几天新闻里报道,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生了病,被不愿支付医药费的六个儿女遗弃在医院走廊。还附有一张配图,只见那位老人身体瘦弱,跪在地上,用手蒙眼,泣不成声,旁边的病人、医生来去匆匆,她被冷落在墙角。震惊、悲伤、气愤!六个儿女,都是这位老人拉扯大的,现在他们就这样丢下老人各管各的去了,怎叫人不对他们的行为愤怒,为老人的可怜而痛心!这和捐肾救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儿女已经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颗心——感恩的心!
  感恩应是不论恩情大小于否的。有人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约98%的人认为别人帮你捡了钱无论金额多少都应说“谢谢”,看起来人们都很有感恩之心,但事实是,我有一次帮人家捡了十元前还给他,他不仅没谢,反以一种“你以为你品德高尚啊?”的眼光看着我,我只有在那边十分尴尬地站着。难道我正好碰上了那剩下的2%吗?
  每年都有一个感恩节。我认为,感恩节不仅仅是西方节日,而应是全人类的节日!这一天人们都都应该走进社会进行反思、感恩,从而收获感恩的喜悦。
  其实,感恩也是一种施恩,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再次感恩你。如此循环,人人心中都充满了感恩之乐、施恩之乐,社会就更和谐了。
那么,让我们都来学会感恩,以感恩为荣,并全身心投入到感恩的行列去吧!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