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布努瑶族的春节习俗与禁忌

2015-02-24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1415次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也是大化县布努瑶族同胞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千百年来,在大化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布努瑶人民,始终把春节看成是辞旧迎新、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象征,其过节习俗与禁忌同其他民族大同小异,带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祭灶扫尘的日子。但是,布努瑶没有像汉族、壮族等其他民族那样在腊月二十三有“过小年”的习俗。不过,对一些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以及与壮、汉民族杂居在同一个村寨的布努瑶族,由于受到壮汉民族节庆习俗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过小年”的习俗,只是不普遍。说实在,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城乡大地到处笼罩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布努瑶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在外工作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子女陆续赶回家里来,与父母子女相聚团圆,好让一家人开开心心过个好年。布努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左右,家家户户纷纷宰杀年猪,宴请亲朋好友,叙旧情,话新春,开始点燃了新年的喜庆之火。同时,家家户户开始备办各式年货,如糯米、鸡、鸭、鹅、鱼、年画、对联、门神、灯笼、香烛、佐料、糖果、饼干、炮竹之类等,甚至家烧的柴火、禽畜用的草料都提前备好备足,可谓万事俱备,只等着新年的到来。可以说,布努瑶虽没有“过小年”的传统,但是,其过节序幕已在腊月二十三日左右徐徐拉开,年味已在广大布努瑶村寨中弥漫开来。如果这时候你到访布努瑶村寨,都能体味到浓浓的年味已经来袭,布努瑶男女老少已沉浸在大节来临前夕的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即腊月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腊月三十晚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家家户户“合家欢聚”的美好日子。当天,布努瑶村寨家家打扫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户户清洗各种日用家具,人人拆洗被褥蚊帐衣裳,怀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把一切穷运、晦气清扫出门、清洗干净,此时的瑶寨无不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这也是布努瑶人民素有的传统节庆习惯。
        为迎接新春的到来,男人们在这一天争着贴春联,贴门神,挂年画,挂灯笼,有的还贴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抒发着人们对来年福运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平添了喜庆气氛。妇女们怀着“做年”的喜悦,忙着包粽粑,酿水酒,磨豆腐,为农历一年中最后的晚餐(即“年夜饭”)准备最富意义的菜谱美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从中午开始,家家户户纷纷杀猪宰羊煮鸡,准备丰盛的美食,供奉列祖列宗,然后,全家男女老幼聚集一堂,团团圆圆共吃“年夜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圆辞旧岁、欢喜迎新年”。当天,凡藏有祖传铜鼓的家庭,都要将铜鼓悬挂在晒场或屋檐上,全寨男女老少聚集而来敲锣打鼓,尽情跳舞,喜迎新春佳节,村寨内外到处是鼓声、歌声和欢笑声,喜庆连连,好不热闹。
 
        守 岁
        “守岁”之俗虽由来已久,但布努瑶族对“守岁”没有固定成俗。随着与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交往交流加深,布努瑶“守岁”习俗从七、八十年代才逐渐兴起,但并不普遍,其规矩也不那么严格。大凡有“守岁”习惯的家庭,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灶旁“守岁”,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岁时,全家人或打麻将,或看电视,或品米酒,吃饺子,或唱“密洛陀”古歌,历数祖典,追忆先祖恩德,或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或敲锣打鼓,跳铜鼓舞,或摆歌堂,唱“撒旺歌”,彻夜欢歌笑语,其乐融融,温馨幸福。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布努瑶族将这一天视为最幸福、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天刚蒙蒙亮时,人们就纷纷起床,穿上新衣服,打开家门口,燃放新年的第一炮——“开门炮”,意味着开门迎春接福、大吉大利,也象征着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只要有一家的鞭炮响了,全寨子都会一呼百应,顿时,整个寨子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一片沸腾,让人感受到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再一次悄然而来。过去,由于人们的生活困难,过年时各家买的鞭炮不多,有的家庭甚至根本没钱买鞭炮,更谈不上大型礼炮烟花。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聪明的布努瑶民采取了一种“土”的办法,即砍伐竹筒来放在火上烧,待竹筒里的热气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取出来往石板上猛砸,竹筒随即爆发出“嘭”的一声巨响,其响声也不亚于鞭炮声。不过,那种土办法由于存在安全隐患,需由大人来完成,小孩只能望尘莫及。现在,随着布努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鞭炮已不再是春节的奢侈品,放鞭炮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年味也浓多了。
        布努瑶认为,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上新年,全靠列祖列宗的保佑和恩赐。因此,大年初一早晨,在燃放“第一炮”之后,主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堂屋正中的供桌上摆设粽粑、米酒、糖果饼干、汤圆等供品,点上新年的第一柱香烛,请“回家过年”的善神良祖们先期享用,这与客人到家后,先敬一杯酒、递一支烟一样,表达了布努瑶人民知书达理和对祖先的尊敬。
        大年初一早上,还未举行家宴即“正餐”之前,布努瑶不少家庭都会包汤圆,然后全家人先吃上新年第一餐——吃汤圆。正月初一吃汤圆的习俗在布努瑶民间并不盛行,但由于受到其他民族节庆饮食文化的影响,春节吃汤圆开始成为了不少布努瑶家庭的节日小食。小小的汤圆又白又糯、又滑又甜,吃之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之意。同时,汤圆又像金银制成的“元宝”,吃汤圆也预示着新年财运大发,生活美满幸福。
        吃过汤圆后,家中老人忙着装点祭神拜祖之事,而年青人就开始张罗着大年初一家宴的菜谱美食。正月初一的家宴即“新年第一宴”隆重而简朴,菜谱主要有鸡肉、猪肉、羊肉、粽子、豆腐圆、辣味菜、米酒、饮料、汤类等,基本上是日常传统食谱。家宴前,先摆上供品,焚香秉烛,点燃鞭炮,由家主先作一番呐神请祖,祭祀天地国君师及列祖列宗以后,全家人才能上桌进餐。进餐时,长辈们要坐首席,晚辈们依次就坐,有“尊老爱幼、团团圆圆”之意。席间,晚辈们要给家中的长辈们敬酒,表示孝敬和问安。同辈之间也要互相敬酒祝福,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两口酒,以示吉利。按照风俗,初一家宴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家宴之后,老人们则集聚在一起拉家常,品美酒,话新春,展来年,尽享喜庆之乐,而年青人则互相呼朋引伴,举行击鼓跳舞、对唱情歌、吹奏唢呐、斗趣鸡鸟、赛打陀螺、射击****、比赛球类等一系列娱乐体育活动,场面高潮迭起,观者云集,精彩随时可见,娱乐无处不在,大大增添了节日喜庆、祥和气氛。
 
        拜 年
        拜年是布努瑶人民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形式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家庭亲情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封之与“红包”之类,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表示祝福和好运带给晚辈。晚辈得到的“压岁钱”,任由其收藏或拿去购买日常生活、学习用品,父母一般分文不动,也不会干涉。同时,左右邻居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二是回娘家走亲拜访。正月初二以后,嫁出去的女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向岳父岳母拜贺新年。回娘家拜年时,女儿必携带酒、肉、粽粑、烟叶、饼干、糖果等礼品和红包,分送给岳父岳母和娘家的小孩,同岳父岳母共吃一餐“团圆饭”,祝福岳父岳母们健康长寿,福如东海,也表达了姑娘对父老乡亲的深深恩爱和切切思念。时间短的当天往返,长的三至五天。待返回时,岳父岳母都要给外孙们一些如粽粑、鸡蛋、糖食、新衣服等礼物,当作“回赠礼”,并封给小孩在新的一年里“聪明伶俐、快长快大”等一些吉祥如意的话。
        三是感谢性拜访。对医治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疑难杂症的瑶医瑶药师、民间巫师,曾帮助过自己于危难之时的恩人,承寄自己作为义子、义女的寄父母,布努瑶皆不忘其深恩大德,借拜年之机,带些酒肉等礼物亲自登门拜访,聊表谢枕。
        值得一提的是,正月新春也是布努瑶族男女年青谈情说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利用走亲访友、拜年的机会,以对歌的方式寻觅自己未来的伴侣,许多年青人因春节而结交了新欢,筑起了爱巢,构建了家庭。
 
        祭 祀
        春节祭祀习俗在布努瑶民间由来已久,已成为布努瑶过年时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布努瑶春节祭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祭祀祖宗。布努瑶认为,春节不仅是活人的大节,也是鬼神的节日。因此,祭祀祖宗是春节最重要的祭祀活动,这是民间千古不变的传统习俗。春节祭祖主要有四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大年三十晚的“年夜饭”。即年夜饭备好后,先拿酒肉、白饭摆放在地上,上香点蜡,由主人念经诵语,邀请列宗列祖前来享用,祷告祖先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很快到来,祈求祖宗在新年里保佑全家人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祭毕即用餐。第二个时段是新年凌晨十二点钟。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布努瑶人就在供桌上把酒、点香,不摆任何祭品,告诉祖先新的一年已经到来,被称为新年“第一祭”。第三个时段是正月初一的早晨。布努瑶认为,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上新年,全靠列祖列宗的保佑和恩赐。因此,大年初一早晨,在燃放“第一炮”之后,主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堂屋正中的供桌上摆设供品,点上新年的第一柱香烛,请“回家过年”的善神良祖们先期享用,祈求来年顺顺利利,并祷告列祖列宗等到中午正餐才正式祭祀。这与客人到家后,先敬一杯酒、递一支烟一样,表达了布努瑶人民知书达理和对祖先的尊敬。第四个时段是正月初一中午的年饭。这是新年隆重而正规的祭祀活动。年饭开始前,先在供桌上摆上酒、肉、白饭、汤圆、粽粑、香烛、纸钱、果糖等供品,在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起长香,由家主念经诵佛,逐一请列祖列宗到供桌上用餐,告诉各位祖先新年已经到来,请各位祖先在新的一年里,要一如既往地保佑全家人丁安宁,六畜兴旺。祭毕即烧金纸银纸献给祖宗,意为“给金给银”,让祖宗拿到阴间继续享用。然后,小孩们就将家里买来的烟花爆竹一起燃放,因为“祭祀不放炮,鬼神不知道”,现场弥漫着肃穆、喜庆的气氛。最后,全家人才一起上桌进餐。
        二是祭祀鬼神。主要是祭那些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灶神、门神、土地神、花婆等诸神或仙。灶神,也称“灶王爷”、“灶君”,因其在家庭中有“一家之主”的地位,几乎家家供奉。祭祀时,在火灶旁点插一炷香,摆一块肉、一碗汤圆、一个粽粑等供品,拜谢并祷告其保佑即可;门神即护门大神、勇士,祭门神时,在门框边插上象征着避邪防病、人丁安康的桃子、柚子枝,点插一枝香,祭之与一些酒、肉即可;祭土地神时,就是在自家的责任地上插上一串纸幡,摆上酒肉,点上三柱香,放一串鞭炮,祈求土地爷保佑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粮满仓;花婆是保佑子孙之神,只要有孩子的家庭都得供奉。祭祀时,主要是在床脚旁烧一炷香,摆一块肉、一碗汤圆、一个粽粑、若干个熟鸡蛋即可。祭祀完后,就分鸡蛋给小孩们吃,表示吉利。总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布努瑶春节祭祀活动只不过是表达一种良好期盼,一种精神寄托,带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是,通过这些祭祀活动,给春节这个重大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带来了和谐和温馨。
 
        禁 忌
        春节习俗事,百般禁忌多。大年三十晚,全家人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邋遢和晦气,切忌带着一身污垢迎接新春;“除夕”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全家人不论分家与否,需集中一起杀猪当鸡,准备丰盛的菜谱,供奉列祖列宗,同吃团圆饭,以和和睦睦除旧迎新;大年初一天未亮就要起床,切忌赖床,否则人会变成懒人,工作无精打采,生活没激情,事业难起色;正月初一早上,家里成员、邻里之间多讲吉利的话,多送祝福之语,切忌说一些不吉利、伤感情的话,以免冲淡喜气,招来灾祸;大年初一忌动用扫帚扫地,否则会引来“扫帚星”扫走运气,带来霉运。燃烧鞭炮留下满地碎红纸屑,称为“满堂红”,象征着金银财宝,更不能清扫出门,否则难以聚财;不许别人来借火借盐之类,否则家里的钱财和福气会被别人借走;不能劈柴和推磨、舂米,否则屋子会被震动移位,造成危房;不能动用刀斧锄犁等,以免出现刀光血影之灾;大年初一不能挑污水粪便,否则会带来晦气;不能洗衣服,否则福气会被洗掉,往后清贫如洗;大年初一带着供品祭品鞭炮等到社稷亭(即土地神和谷神)里祭拜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做不吉利的事;初一这天不能打碎器皿、碗碟等家具,打碎意味着福气被打破,造成不吉利;夫妻不能吵架,小孩不得哭闹,老人不能责怪后辈,年轻人不能痛骂老人,一家人需喜气洋洋过节相处,否则会使你一年的运气受损;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走亲,不出寨访友,否则会带给人家晦气,令人唾弃;不许上门讨债、借东西,否则年内将会被“掏空”、“借空”;正月初一至初三,火灶不能熄火,以象征一年四季烟火不断,日子红火;大年初一,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否则对娘家不利。

          (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