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浓郁“嗳花卖”
2015-04-03 来源:沈向农 点击:1065次
风情浓郁“嗳花卖”
□ 沈向农
□ 沈向农
“嗳花卖”(壮语音),即广西桂西北等地农家用“蜜蒙花”浸泡大(糯)米蒸煮而成的“黄花饭”,色美、气香、味甘甜,风味独特,是壮民瑶胞“三月三”、清明节必备的食品,更是远方游客到来最爱品尝的风味。
浸泡大(糯)米蒸煮而成“嗳花卖”的“蜜蒙花”,又名蒙花、迷蒙花、小锦花、鸡骨头花等,有特异的花香,在广西大化一带,壮语叫它做“花卖”,主产于亚、温热带的岭南特别是广西等地。正宗无毒的“蜜蒙花”,是树状的马钱科植物,叶子正面淡绿,背面灰白。它枝头盛开的花朵,也是一种很朴实的灰白色,看不出黄的成分,但细小的花蕊是红黄色的,且芳香清新扑鼻,闻之让人清醒,食欲大增。“蜜蒙花”的白花或花蕾可入药。中医学认为,蜜蒙花性味甘、凉,有祛风、凉血、润肝、明目的功效。《开宝本草》称其“味甘,平微寒,无毒”。 可入药,能清肝明目。主治功能:祛风,凉血,润肝,明目。治目赤肿痛,多泪羞明,青盲翳障,风弦烂眼。民间习惯:如果你身上不小心碰伤了,有轻微的出血,可以将黄花的叶子嚼碎后敷到上面,血很快就能止住。
在广西大化瑶山一带,“花卖”好像特意为清明节、三月三和布努瑶“祝著节”而开的。每当立春临近、树尚春眠时,百花未放,“花卖”先开。危崖边、石坎旁,它生先恐后飘蕾吐蕊,密密麻麻绽放,一丛丛、一树树,白得耀眼,白得傲然,点缀初春萧疏的山野。人们望见它,便情不自禁歌从心起:“一树‘花卖’开坎上,好像倩妹站路旁。哥哥无意望一眼,今生今世永不忘!”、“‘花卖’丛丛开路旁,花白蕊黄飘清香。株株像个山妹仔,哥瞄一眼心慌慌!”
“花卖”, 在广西大化一带,多用来染黄大(糯)米,煮成大(糯)米饭,颜色金黄剔透,芳香四溢,所以叫它“染饭花”。“花卖”染黄蒸(煮)成的米饭,即叫“嗳花卖”。它带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这种米饭更加爽口。“嗳花卖”是当地民众季节性的主食,每年必须食用一至两次。他们认为,“花卖”是吸取天地灵气而绽放,摘来作饭食用,可以增强体质,免除灾厄。每逢节假、喜庆或亲朋好友来访时,这里的壮民瑶胞便会取下或鲜或干、香气扑鼻的‘花卖’,泡米蒸饭或蒸馍。
这一特有的习俗,在广西大化东北部福禄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两丈高的蜜蒙花树,枝条伸到阳台上。在蜜蒙花盛开的某一天,家中一位水灵灵的妹仔把盛着糯米的瓦盆摆在树下的阳台上浸泡。夜里,刮了一阵大风,蜜蒙花枝、花朵被风吹落了不少,有好多蜜蒙花正好落在瓦盆里。次日凌晨,女主人淘米时,把盆里的花枝花朵一一捡出来,但米中仍剩有不少的蜜蒙花,且散发出股股清香。她撮起一把,撒向尾随而来的鸡群,鸡啄食甚欢,晌也无事,证明无毒。她即把这泡黄的米放在木甑蒸起。米饭蒸熟以后,飘出一阵阵特殊的香气。女主人揭开木甑盖一看,惊呆了,发现平时的白米饭变成了黄米饭,而且气味也比平时的清香得多。一家人喜出望外,吃过以后,个个赞不绝口。从此,这户人家便用蜜蒙花泡米蒸制糯米饭。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以后,当地人都知道了蜜蒙花可以作糯米饭的染料。
蒸饭做馍时,先将“花卖”用纯净白棉布包裹密封,放入锅里煮沸,然后停火浸泡,待渗出黄色而水变黄后,用其水浸泡糯米或大米,一个小时后,淘出米放入甑中蒸熟,便得“嗳花卖”(黄花饭),黄橙橙、金灿灿的,透着浓郁的花香味,香气四溢。一家蒸煮“嗳花卖”,左邻右舍皆闻香。还可将这种黄灿灿的糯米饭舂烂,撮合成色、香、味俱全的“水花卖”(壮语音,即“密蒙粑”)。
吃“嗳花卖”、“水花卖”的季节,多在农历二、三月,此时天气回暖,多雨潮湿,万物复苏,很容易得病,但连吃几餐黄花饭后,就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花卖”除了拿来煮黄花饭外,还大量地运用于节日制作五色糯饭、糯馍。清明节、三月三等重大节日,用鲜“花卖”染成金黄色糯米饭、馍。还可以采摘“花卖”,捆成花束,晒干风干,留到端午节、祝著节或七月初七、八月十五等节日,做“嗳花卖”、“水花卖”包粽子,或自己食用,或馈赠亲友;或用祭奠祖先,给九泉下的亡魂,表达对列祖列宗的敬意和思念。
“花卖”“嗳花卖”也是广西大化瑶山一带壮民瑶胞男女爱情的象征,相亲随带“嗳花卖”送礼。相亲山歌唱道:“妹是一枝白“花卖”,春来盛开在路旁。阿哥偷偷瞄一眼,今生永记在心房!”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