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入诗味更甜
2015-04-11 来源:沈向农 点击:1037次
枇杷入诗味更甜
沈向农/文.图
沈向农/文.图

我喜欢枇杷,是因为枇杷树四季常绿,树形如盖,枝叶繁茂,美观无比;我喜欢枇杷,也是因为它有腊梅般的高洁品格,冰雪封大地,枇杷满树花,俏也不争春,香自苦寒来;我喜欢枇杷,更是因为枇杷可入诗入词。春夏果熟时节,硕果串串,满树金黄。文人墨客,“采”其入诗,让人吟诵,甜味绵长——
枇杷花洁白、纯净,腊月迎寒怒放,幽香沁人心脾。故宋代周紫芝有诗赞美枇杷花道:“黄菊已残秋后朵,枇杷又放隔年花”。而枇杷果,一串串、黄澄澄、金灿灿,招来骚客一片赞美声:“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动描绘江南枇杷成熟时节美丽景色的诗句。而杜甫的“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则把江南水乡初夏旖旎迷人的风光描绘得形神兼备,维妙维肖。宋代诗人周必大也有赞美枇杷诗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宋代另一位诗人戴敏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满树金”之句,更把能醉倒人的枇杷描画得栩栩如生,虽写得有些夸张,但也极为传神。
枇杷果多且大,果圆且黄,味酸又甘,汁多肉厚,爽口提神。在许多诗人的笔下,便也出现一些美妙的别名呢称。枇杷因果皮金黄,许多诗人称其为“金丸”,如,宋代诗人陆羽就有“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的诗句。寥寥数字,顽童拾果之状,跃然纸上,让人有如亲临枇杷树下与稚童拣果之感。宋祁写的诗句“树繁碧玉叶,柯迭黄金丸”,则充满了诗情画意,情趣盎然,优美生动。明代著名诗人高启的“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一一句,更叫人馋涎欲滴,忍竣不禁。也有诗人因枇杷果肉晶莹洁白,多汁可口而怩称它为“蜡丸”的,如宋代文人郭正祥就有诗云:“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荔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写得情真意切,妙趣横生。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真觉院赏枇杷》等诗中,将枇杷称为卢桔,更是新颖,别致。如“魏花非老伴,卢桔是乡人”、“叶似杨梅蒸雾雨,花如卢桔傲风霜”(《次韵刘焘抚句蜜渍荔枝》),以及“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食荔枝》),均是人们传诵的名句。而近代文人、著名画家吴昌硕也有诗赞美枇杷:“五月天气换葛衣,山上卢桔黄且肥,鸡颖金丸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真是绘声绘色,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
枇杷美,枇杷色美味鲜,枇杷入诗味更甜。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