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盘阳河
2015-05-02 来源:黄文波 点击:967次
走近盘阳河
黄文波
黄文波
在凤山县江洲瑶族乡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天然的大水洞,水从洞内静静的流淌着,洞口高大而雄伟,乘船进去,洞内宽处约十米,窄的地方勉强进得三板船。每进洞十几米就有一个天门,一共有三个天门。抬头望天门,四周满是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有冲上云宵之势。从外面远处望去,天门象是天坑的形状。据当地人说,最后一个天门从水面到水底有八十多米深。源源不断的流水就从底部流出,从江洲瑶族乡流入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百魔洞、百鸟岩,流到该县的甲篆乡与另外一条也从凤山县江洲瑶族乡流出途经巴马命字河的溪水汇合,汩汩流过巴马盘阳村、赐福村,再流过大化县乙圩乡境内、北景乡边缘(八十年代末以前, 乙圩乡属于巴马, 北景乡有部分属于巴马),汇入红水河为岩滩电站发电助力后流入西江流域,回归大海。这就是盘阳河。
盘阳河之所以拥有此名,不外乎有三种可能:一是它流经盘阳村段最长且这里风光凸显;二是盘阳村一带群众的口音最能代表巴马壮族方言;三是盘阳村古时名声大,影响悠远。是不是这样,笔者尚未看到有力佐证的记载。
盘阳河从凤山发源到交汇红水河全长一百多公里, 在它经过的地方, 除了少数的瑶族和汉族外, 其余均为壮族村庄。 壮族在这条河流上生存繁衍,共同传承自己传统民族文化, 如民居文化、婚姻丧葬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和“稻” 文化,等等。其中,民族山歌活动是彼此间增进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桥梁。还有“那” 的情结, 沿河壮族群众据“那” 而作, 依“ 那” 而居,以“那”来作为屯名的比比皆是, 它的精髓有待于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
历史上,盘阳河曾见证红七军二十一师成立的壮观场面和韦拔群领导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 解放后国家在盘阳河上建有两座小型水电站, 即盘中滩水电站和赐福水电站, 一座小型灌溉工程。 在两座电站之间的右岸, 还建有巴马淀粉厂,电站和淀粉厂到县城最远有十公里距离。国道323线正好从淀粉厂旁经过, 盘阳河大桥就在这里连接两岸, 成为两岸群众最喜爱的休息观景与沟通交往场所。晚上,电站、淀粉厂的露天电影和体育活动是县城和周边群众向往的夜生活的地方。 可以说,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盘阳河都是巴马人民的骄傲。
受到“稻”文化的相互影响,大米是生活在盘阳河流域壮族群众经营的主要产业。大米中的大糯、大杂粳,可说是“米中精品”。虽然现在从赐福湖以下已成为岩滩电站库区, 但上游的大米依然可观,这都是因为盘阳河两岸的肥田沃土和盘阳河灌溉的功劳。 所以沿河上下, 从来都有外面姑娘以能嫁进来为荣, 本地姑娘以能保持在盘阳河流域两岸生活为幸。
盘阳河从凤山发端却造福巴马,巴马因为盘阳河而名扬内外。到过巴马的人没有不好好欣赏盘阳河的美丽风光,而其实盘阳河的景色在岩滩电站封水之前比现在人们看到的更加上眼,最有特点的就是河两岸舒展各异的榕树、似火红骄阳的木棉花、依呀呀转的水车、随风袅娜腰肢的刺竹和渔人撤网捕鱼的场景。直到有一天,这些景致在岩滩电站封水发电之后连同曾经让人羡慕的稻香都消失在水底,巴马淀粉厂、盘阳河大桥和赐福电站也同样地消失了。
赐福村这里形成一个宽大美丽的湖面,现在称作赐福湖。一座新的更大的大桥横跨在湖上,是盘阳河更是巴马的新的形象。盘阳河从赐福湖开始到红水河几乎同在一个平面上,这一段的河面从原来几十米骤增到一百多米甚至还宽,两岸的壮族群众依依不舍地往山上移居,劳动范围被缩小,活动圈圈受限制,本来屯与屯之间近在咫尺,现如今鸡犬声相闻却不能轻意往来,一有出行不借助三板船就比较困难。打鱼船都不见了,机动船频繁往来,远远的就听见马达轰鸣声,船后的水面被划成一个个燕子尾,船过了许久浪花才争先恐后地拍打着岸边。
面对这突其如来的环境变化,村民今后的生活出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在实践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村民慢慢地发现,自已原来传统的生产生活理念其实早也应该改变。于是也有的选择了异地搬迁,也有的选择了科学种养。随着政府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投入,两岸壮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大改观。最明显变化就是劳动力得到解放,以前赶集,肩挑、马驮、踩自行车,辛苦一天办不成多少事,现在机动船到家门口,几块钱的船费可以捎带许多东西,人干干净净上船,干干净净下船,抖脚一进门,心里亮敞得很。原来建房子时复杂又头疼的材料运输一下变得简便了。现在坐船从岩滩沿着盘阳河道到巴马,你会看到河两岸除了翠绿的山坡,倒影在水中的楼房特别地显眼。你还看到,壮族群众悠闲自在地河边浣洗、养鱼、垂钓,或者三三两两坐在树阴下闲聊,无论祢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都是一幅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
盘阳河变了样,但盘阳河却在巴马“寿” 字旗不断地舞动下不断升温。凤山在发源口打造三门海旅游景区,巴马精心开发百魔洞、百鸟岩,还利用盘阳河风光打造长寿村寨、度假山庄、长寿岛,还在迷人的赐福湖背后的山顶上建造桃花源景区,游客们在山上沐浴泉水品尝长寿美食,在痴迷地浏览赐福湖湖光水色时,无不情不自禁地吟诗放歌,酒不醉人自醉。乙圩段因距离县城较远且种种原因,虽然目前只举办过几届垂钓大赛,但旅游开发的前景确是很撩人。再说壮族群众也不甘寂寞,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开辟新的歌圩歌场,积极开展“春节”、“ 三月三” 传统山歌活动,为传承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努力。最近几年,每当节日到来,除了两岸的群众,四面八方的山歌爱好者,纷纷从陆路和水路赶来汇集在一起,相互间一声声问候和祝福之后,便尽情投入到对歌、听歌和踏青活动,在节日欢乐的享受中一同追寻梦想,继续完成昨天的故事。
感谢盘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