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四月莣”
2015-05-12 来源:沈向农 点击:1090次
远去的“四月荒”
【吃 饭 问 题】
沈向农
【吃 饭 问 题】
沈向农
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老百姓日子越来越滋润,山旮旯里壮民瑶胞昔日的“四月荒”也己渐离渐远。当年“吃穿不愁”的愿景,如今己成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也即将实现。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望着锅里、碗里香喷喷的饭菜,我心中不断涌起对党、祖国的感激之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绝不会忘记“四月荒”这个既是民间俗语、又曾经是政治术语。一到农历四、五月间,粮食青黄不接,造成粮荒,“以吃为天”的人,无米下锅,即闹“四月荒”。“四月饥荒苦难当,食得朝来无夜粮;一日食无二两米,肚皮饿到粘脊梁。”这些歌谣,是“四月荒”最全面的注释和最真实的写照。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一到“四月荒”,底层的人们家无隔夜粮,吃草根,啃树皮,造成饿殍遍地,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阶级斗争为纲,抓了革命,不促生产,浮夸风盛行,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吃饭“瓜菜代”,食粮要定额,买米凭粮票,几亿农民在温饱线下苦苦挣扎,“四月荒”愈演愈烈。“四人帮”垮台、华国锋主席“当之无愧”时,国仓开禁,时不时有粮“对外开放”,但未能从根本上把“四月荒”从神州大地上赶跑……我亲身经历过的“吃饭”历程,似乎是“四月荒”的一个宿影——
我从冥冥中来到这个扰攘的人世时,“三年困难”余波未尽,粒米胜黄金。到我自己会舀饭吃的时候,前后左右已有几个兄弟姐妹与我争饭勺。每到“四月荒”,开饭时,一大锅玉米稀粥倒映着一群抢勺敲碗的小男女,放电影似地晃动。经验告诉我:谁动作迟缓,这天便有饿肚子的可能。每次开饭,我都要争先恐后地将饭勺抢到手,而且要尽我的小聪明:常常不顾一锅稀粥如何滚烫,总是把饭勺潜到锅底,像耙田一样,将本来就不多的锅巴刮上来,哪怕是只刮得鸡屎堆似的那么一丁点儿也好。然而,这却惹得弟妹们吞着口水嚷着要吃。不给,便哭,哭声一响,我的小屁股蛋上也随即响起“严母”的巴掌声。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生产队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送公粮时每人可以免费吃一顿白米干饭,统一在粮站附近的东家开膳。那年头,为吃一顿饱饭,尽管送粮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还是没有哪位肯放弃这个吃白米饭的机会。队长想控制吃饭人数,便进一步规定,挑不动二十五公斤粮以上的人不准去。我人小体弱。虽常挑担,但那时要挑五十斤的担子,确实不可能,白米饭还轮不到我吃,急得我悲泪暗流。妈疼我,悄悄从我的挑袋里分出六七公斤粮,减轻我的担子。我终于有机会去吃白米饭了。到粮站后,大人、娃儿潮水般地涌进东家去。我不顾肩痛腿酸,也随人潮拼命往前挤。好不容易逮住饭铲子,便自作明地使劲装了一个“冒头”碗。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等我狼吞虎咽“报销”第一碗饭后去盛第二碗时,饭箩子早就被人刮了个底朝天。我肚子只填了个“半软包”,心中的遗憾,至今还“阴魂”不散。事后,好心人指点我,吃饭也有“经”可念:第一碗要少盛点,吃快点,第二碗才有机会舀,且要使劲盛它一大碗……这,可以算作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那年月,一年中能够像这样痛快地吃上一顿白米干饭的日子实在不多。我上高中的头一年,安徽省风阳村的叔伯们还没有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书上偷按血手印。我村的田地仍在按“赶鸭帮”的方式耕作。我家六七口人,只有妈一个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粮食紧张是我家常年的事,特别是到了“四月荒”。在学校,由于一天定量为八两的玉米粉有时也无法带足,经常被迫与和我一样缺粮的同学合蒸一份饭。因食不果腹而弄得面黄肌瘦,头发稀落,原本就弱不禁风的身架,被折磨得没有人样,以至读到课文《包身工》时,怀疑作者夏翁描写的“芦柴棒”可能就是以我本人为模特儿。
在那些年月里,“四月荒”如影随形缠着我,天天都是“四月荒”,梦想着:什么时候没有“四月荒”该多好!……
改革开放后,经过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得到了确立和贯彻落实,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无粮则乱”的观点深入人心,党和政府关注“三农”,政策、资金倾注“三农”,沿袭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寿终正寝”,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粮食产量一年年成倍增长,延续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每到粮食青黄不接的三、四月间,党和政府千方百计给弱势群体发放足额的粮食,“四月荒”到心不慌。如今,10亿农民不再为吃饭发愁,“四月荒”这一恶魔渐渐远去。笔者所在的山区瑶族县,人多地少,农民的吃饭问题是历届县委、政府的一快心病。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级党委、政府倾尽全力,在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划拨技改经费,以推广免耕法和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代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减轻农民负担,给种粮户以予补贴,破解了粮食生产难题,解决了吃饭问题。不但如我等吃“皇粮”的人及其家人远离了“四月荒”,而且全县近40万余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也得到彻底解决。
我常想: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全稳定、祖国的繁荣昌盛,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山旮旯里壮民瑶胞餐桌上哪来的饭菜香?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如今,我们与“四月荒”渐离渐远了,“吃穿不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望着锅里、碗里香喷喷的饭菜,我不禁目移窗外,情不自禁地轻快吟唱: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改革开放万岁……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