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布努瑶住宅类型、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2015-11-04    来源:大化县政协办 作者:沈向农    点击:1071次

布努瑶住宅类型、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沈向农/文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瑶族是其中之一。瑶族分盘瑶、布努瑶、平地瑶、拉伽瑶等四个支系,据统计,当前瑶族总人口在270万以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瑶族人口达145万以上,其中布努瑶仅次于盘瑶,属第二大支系,人口40多万,分布在桂西北河池市的大化、都安、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和东兰县等地。布努瑶自称“东白挪”(意即“人”),他称“背篓瑶”、“蓝靛瑶”、“安定瑶”、“番瑶”等。
        中华民族的居住文化有深远的历史,居住习俗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各民族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布努瑶民居,也是如此。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本人带着《布努瑶住宅类型、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的课题,深入县内布努瑶胞聚、散居地的七百弄、雅龙、江南、六也、都阳和都安、巴马两个瑶族自治县和东兰、南丹、环江县等地调研,并到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相关县市考察,对布努瑶住宅类型、建筑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和探讨。
        一、布努瑶住宅类型、分布及建筑特征
        布努瑶族居住房屋,因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瑶胞的观念有所不同,故而类型、样式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围篱式的又称茅寮;二是干栏式的又俗称吊脚楼;三是泥瓦式的;四是砖瓦式的。
        (一)围篱式的叉叉房,又称“茅寮”(茅草棚),是布努瑶族保留的最原始的住居。其特征是: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 (或树皮)。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两种。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偏远的大石山区布努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桄榔皮或竖或横扎成,迎风一面还外加桄榔叶子或编织好的茅草蓬、竹席等,以遮风挡雨。屋顶盖上树皮或编织好的茅草蓬。经过政府多年进行茅草房改造,如今已经比较少见,在广西西北部布努瑶居住区大化、都安、巴马等较为偏避的瑶寨偶尔可见,但属于特意建造、保留或盖作畜禽饲养用房,极少有瑶胞再居住。
        (二)干栏式的吊脚楼,是布努瑶主要住宅类型。其特征是:下围木板,上盖瓦。一般分上、中、下三层:上一层放杂物,中一层住人,下一层饲养牲口、家禽之类。在中一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乘凉、瞭望及其他活动等。又分“半边楼”和“全楼”两种。“半边楼”即为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即干栏式“半边楼”。“全楼”是相对 “半边楼”而得名,一般建于沿河、沿溪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处地块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相同。均见于大化、都安、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和东兰县等地的布努瑶族聚、散区,是大化七百弄、雅龙、江南、六也等地的布努瑶主要住宅类型。
        (三)泥瓦式房屋,在布努瑶族聚、散的较平坦或丘陵地区可见到。其特征是:以泥、竹、木为主要材料,又以夯土墙居多。“一明两暗”型,即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间用树木板壁一分为二,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是厨房。多为两层。楼面用木板铺设,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特点是结构较为简单。多见于大化县都阳满江村龙江(弄腊)片和六也乡的茶油、吞依等地的布努瑶族区。
        (四)砖瓦式结构房屋,散见于较富足或民族同化进程较快的布努瑶族聚、散区。其特征是:砖瓦式结构,下为砖,上为瓦,建筑风格与壮族民居相仿,注重外观,精美、实用。屋内一般分三层:上层在横梁上铺排木条、竹箴而成,主要是存放物件、粮仓等。中层分为外屋(厅堂)、里屋(伙房、卧房等)。外屋(厅堂)地板为木板或木条铺排,里屋(伙房、卧房)地板一般为舂实的泥土;里屋卧房的地板,有的也是木板或木条铺排而成。下层是泥土舂实的地板或石板铺就,一般设为畜禽饲养层,有的也住人。目前,尚保存比较好的这一类型的布努瑶族建筑代表有:六也乡的茶油村板江屯、吞依村吞坤屯、豆也村吞也屯等地民族同化进程较快的布努瑶族区。此类型建筑多为明清建筑的遗存。
        二、布努瑶居住特点与其他民族居住特点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布努瑶族居住特点,要将之与其他民族或与瑶族中的其他支系的居住特点作比较,才能凸显出来。
        (一)布努瑶族居住最大特点,就是“靠山”。这可以与汉、壮等其他民族居住特点作比较。由于历史上瑶族属于弱势群体,受占统治地位的大汉民族的极端统制,受压迫,受剥削,未能占有好地、平地,只能在偏远或深山老林居住,这自然而然要“依山而居”,后来,布努瑶族从汉民族统治区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虽然与同样是少数民族的壮民区混居,但与壮族比,布努瑶族仍是“少数”,故仍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虽没有被壮民压迫和剥削,然而,“依山而居”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这是历史的和历代王朝民族政策上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民族地位平等,在布努瑶家居住生活保留一部分适当的旧时传统,其他已与现代各民族家庭无异,迁徙平地乃至城里的大有人在。。
        (二)布努瑶族居住另一大特点,是“小聚居、大分散”。 这可以与排瑶等其他瑶族支系作比较。广东连南、乳源等地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而布努瑶族虽有少部分如大化县雅龙乡的盘度、板升乡弄立屯等整屯为瑶族“小聚居”外,其他布努瑶族大部分以“大分散”居住为主,或三、五户为一屯,或10余户作一寨,在解放前一段漫长时间里,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 更有一部分布努瑶族分散“插花”于汉、壮民族村屯之中。
        (三)布努瑶族居住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以干栏式吊脚楼为主。这可以与汉、壮等其他民族居住特点作比较。汉、壮等其他民族居住的房屋,一般都是二至三层、二进或三进砖瓦结构房子,四面砖墙,前后一房一门窗,正房即厅堂所在的房间开有大门,大门前一般都建有长石条阶梯,直上厅堂。而布努瑶族居住的,绝大部分住宅,以干栏式吊脚楼为主。楼底堆放木柴、杂物或饲养猪、鸡、牛、羊等畜禽。且大部分住房结构大都是两室一厅或一室一厅,左右卧室中间厅堂和后厨房。厅堂中挖一处四方浅坑做“火炉塘”,架上“三脚灶”(一种三脚炉架)煮食,冬天则在火炉旁取暖。
        (四)布努瑶族居住最后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大变迁。纵观布努瑶族发展史可以发现,该民族的住宅,已有了四次大变革:第一次居住的是竹木结构房屋,上盖茅草,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第二次居住的是木板结构房,即上盖树皮,下围木板;第三次居住的是泥砖结构房屋,即上盖青瓦,下砌砖;第四次也就是现在居住的钢筋水泥结构砌火砖的二、三层楼房屋。比如,大化县百马乡的瑶族村――六仼村,村部所在地的仼上、仼下和高寒山区摩天岭等,布努瑶族90%以上己住上了钢筋水泥结构、砌火砖、水泥砖的二、三层楼房,且住房比较整洁卫生,有卧室、正厅、厨房和洗澡间。居住生活条件已与现代其他各民族家庭无异。
        三、布努瑶住宅的独特文化内涵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当承载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一个地方的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然而,以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为主、还有“茅寮”(茅草棚)和泥瓦式房屋等类型的、至今仍在被广大布努瑶民族人民所广泛使用的住宅,则为我们研究布努瑶住宅的独特文化,保存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
        (一)布努瑶民族“茅寮”(茅草棚)的文化内涵。“茅寮”(茅草棚)即俗称围篱式的叉叉房,是布努瑶族保留的最原始的居住类型。四个柱子落地,楼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 (或树皮)。它不仅反映出布努瑶族先民们一种与天斗、与地斗的抗争精神和对大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而且也体现布努瑶族同胞敢于摆脱原始洞穴居住的束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的创造精神,后来出现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泥瓦式房屋和现如今钢筋水泥结构砌火砖的楼房乃至高楼大厦,无一不从原始的茅草屋演变而来呢;茅草屋更是布努瑶族一种地域民族原始文化的体现。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些,均与“茅寮”(茅草棚)有关。它给我们以人文的享受,更让我们懂得,人类是从“茅寮”走向居住文明的,原来,茅草屋才是人类“而无车马喧”的“初始”之“家”。
        (二)布努瑶民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布努瑶(包括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祖先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居住习俗是地域文化与瑶族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的体现。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它依山而建,可谓“登高望远”;它三层而架,可谓“天地人和”;它四壁通风,可谓“四通八达”…… 布努瑶吊脚楼这一居住习俗,反映布努瑶族的生活习惯,也反映了布努瑶族先民们对聚居地的一种适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有人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三)布努瑶民族泥瓦式房屋的文化内涵。布努瑶族的泥瓦式房屋,在布努瑶族占的比例不很大,但它却有着极其丰富而重要的意义。一是布努瑶族历史进步的见证。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布努瑶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上下求索,在不断进步。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布努瑶族发展史上,布努瑶族为了本民族的发展,在作不懈的探索和奋斗。一路创造,一路进步,从穴居、“茅寮”居到住吊脚楼,再到住上泥瓦式房屋,这是民族历史的大进步。二是布努瑶族不堪落后的精神体现。布努瑶族居所的不断演变与改进,一路走来,不断完善自我,没有自生自灭于民族发展的行途,也没有落后于其他民族,住宅的逐步先进,基本上与壮、汉等民族同步。三是民族融合的象征。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上,各民族的不断交往、接触、学习和互通有无,实现民族大融合,是民族大发展的总趋势。而各民族的语言互通、服饰的不断接近和居住的逐步同化,特别是布努瑶族与壮、汉民族居住类似的泥瓦式房屋,是民族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象征之一。
        (四)布努瑶民族房屋与时俱进大变迁的文化内涵。有语云:一滴水可见太阳。如上所述,布努瑶族的住宅已有了四次大变革。到如今,迁徙不定的瑶胞逐步定居下来,大部分布努瑶族的居住条件大大改观,一部分布努瑶胞住上了钢筋水泥结构砌火砖或水泥砖瓦房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民族政策光辉照耀,改革红利惠及广大布努瑶同胞,民族地位平等了,脱贫致富了,且住房比较整洁卫生,有卧室、正厅、厨房和洗澡间,居住生活条件已与现代其他各民族家庭无异。这是国家的进步,这是民族的进步。同时,也让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包括布努瑶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解决衣、食、住、行困难问题,拔掉穷根,建成小康社会不是遥遥无期的梦。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