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大化瑶族自治县宫氼瑶族文化探源

2019-03-25    来源:卢桂锋    点击:1849次

大化瑶族自治县宫氼瑶族文化探源

卢桂锋
 
        一、宫氼瑶的现状
        宫氼瑶主要分布于江南乡岜幕山的周边瑶山地区,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65公里,美丽的红水河南岸峰体相连、洼深弄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余分布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南部共川、百马、古文等乡镇,人口不超过三万人,姓氏主要包括蓝、卢、蒙三大姓。含盖百马乡同社、孟豆、中和、下和等村;南边的古文乡义和、茂林、良美等村以及江南九个山区村。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清爽宜居。
        江南乡是一个宫氼瑶族定居相对集中的乡镇,与其他民族一样,宫氼瑶族也是祖辈在理事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交际、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之上稳定的共同群体,江南乡宫氼瑶族是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以共同血缘意识和先祖意识基础上构拟的神话、理事为核心,以共同的语言风俗、精神信仰、物质象征要素为系统特征,以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舞台为依托、以家族共同体为思想空间和家族关系为象征结构的人们共同体。
        二、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宫氼瑶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宫氼瑶的衍生过程
        迁徙痕迹: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 ,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瑶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部落、诸侯割据,战事连年不断,瑶民被迫逐步迁入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他们大都居住在边远的高寒山区或深山密林,以刀耕火种、不固定的游耕农业经济为主。据了解,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促进了瑶先民原始社会分化和瓦解,开始了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到了宋代,宋王朝在瑶族地区不断完善羁縻统治,使瑶族先民进一步分化、发展。元明时期,瑶族被迫继续大量南迁,逐步深入广西腹地,明代两广已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地区。
        红水河及岜幕山:红水河,源出云南北盘江,经贵州至天峨县接纳格凸河,折而向南进入东兰、大化、都安境内,孕育了无数的壮瑶子女,也造就了许多璀璨的文化。解放前,原红水河大化流域达墨至贡川河段的左岸居住着布努瑶,称“瑶比都”或“火瑶”(瑶语音译);聚居于七百弄、雅龙、镇西、板升等乡,归于都安县管辖;而右岸百马、共和、古文、江南居住着最原始的宫氼瑶,称“瑶宫桥”或“土著瑶”,均归百色市平治县管辖。由于隔着一条湍流不息的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很少来往,生活习俗和语言都尽不相同,北岸民族文化主要以布努“祝著节”、铜鼓舞习俗而著称;南岸以宫氼瑶喊歌艺术而闻名于世。近几百年来,部分土著瑶族接纳了红水河北岸的布努瑶同胞,进而杂居生活,两个兄弟民族才逐渐得到融合发展,甚至融入了当地的壮族人生活。
        岜幕山,位于江南乡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高度973米,山峰群逶迤盘绕,如雨如丝,奇山和异谷移步换景,宛若处女无所不在,美酒和香歌岁岁迷人。喀斯特地貌自然形成了许多美丽和谐的垌场,在岜幕山的四周,宫氼瑶胞村落星罗密布,堪称“瑶千弄”。许多清泉如碧玉镶嵌在山间弄口,村内古木四季如春;连接各个村落的小路石径承载着佤钵情人们山歌恋情的纽带,一直延续至今。岜幕瑶山自古芳名远扬,成为了宫氼瑶族群的发源地和文化摇篮。
        宫氼瑶族称的来历:宫氼瑶是土著布努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传说远古“水盈天,人将灭”时,雷神赐予伦布兄妹一颗葫芦种子,种下三日后长出一个大葫芦,伦布兄妹带着粮食种子以及家禽家畜钻进葫芦里,漂浮四十多天才逃过了此次灭顶之灾而获得重生,后又再造子民。为了记念这一段历史,人们将本民族命名为“宫氼瑶”。             
      “宫氼瑶”因“宫”字形似葫芦,宫氼瑶祖先依靠大葫芦得以逃生,葫芦便成了他们心中神圣的“宫殿”。“氼”读音mei,会意字,水上人下,其意是人没在水里,也代表人头顶着一个“水”字,以示人们要思源从善,固有感恩的本性。水既能生人,也能灭人,“氼”字反映了古代人类面临大自然灾害的无助与无奈,也对水灾给人类留下的难以湮灭的集体记忆。可以说,宫氼瑶把灾难和幸运融为一体,将铭记与感恩合为族名,体现了本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性格。
        葫芦作为瑶族的一件神器法宝,人们或挂在腰间或悬在门口和屋檐,其包含特殊的含义,现代人们还没完全解释得了。而从事原始教天生受戒的人,能在芭蕉树叶上睡觉,能吃瓷碗,能行走水面的传闻不在话下;特别是他们的能通鬼神,赤手随取“阴物质”如阴棺材、阴谷物等等功法本领都源于“宫氼”的效应。
        现代宫氼瑶民随着时代的进步,多次与外界交涉,争取去掉“黑瑶”的蔑称,堂堂正正的做回自己的民族主人,拟称为“宫氼瑶”。
        (二)宫氼瑶的语言
         宫氼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宫桥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但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很少有文字 ,一半以上的人说“勉”或“布努”语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岜幕瑶山主要说“宫桥”语,属汉壮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但已经远离本族古老的语言---“宫氼语”,现仅存于“宫氼喊歌”的诵读和吟唱,一般人无法认知。 
        宫氼瑶的本族语言大多由广东话的粤语翻倒而成。宫氼瑶语古老的语言词汇都集中在喊歌或者宫氼谚语诗词里面,跟汉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接近,通常一个词语或一句诗词都要成篇的进行阐述。瑶语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汉族及周边壮族的语言甚至英语等世界语言,所以宫氼瑶族同胞天生就有语言天赋,一生可以熟悉的掌握四到五门语言。比如瑶族最首创的原始文体项目中,“五元尺”球是最具代表的一项体育活动,关键的是,虽然打球的技术要领全是瑶语控制和操作,但在得分时,又必须用壮语来丈量和计数,其中以“五”为进位单位,数数时,“五文、十文、十五、二十.......”均为壮语。再者是,瑶族所唱的山歌里,大多数以汉、壮族的语言来传唱。而自己民族语言在过去的交流中,也常常引经据典,说唱合一,其套路非同小可,很讲究艺术;可与古时候的文言文诗词比拟,甚至同出一辙,如常挂老人嘴边的一句谚语:“给本布若定,勒聪明咖各”,意思是,是种鸡的自然会叫更;聪明成才的孩子准会跟人家不一样。其中,“鸡”讲的是壮话,也是汉话里的粤语“给”;“叫更”和“孩子”是壮话,聪明是汉话;而“不一样”才算是纯瑶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必须融合到周边民族的发展轨迹上,学外族语,唱外族歌已普遍成为宫氼瑶生存能力的一大特点,几乎一半以上的山歌都用上了壮语和汉语,这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其价值不可一日而语。
        (三)宫氼瑶的礼仪
        岜幕瑶山因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以酒待茶”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不嫌弃,主人会先敬上一碗米酒,然后主动向客人搭讪,并按客人的兴趣喜好,安排宴席或为陌生人提供咨询服务内容等。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前“点点筷子”或“后赞”均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玉娘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在酒缸里发酵,待酿成糊酒后,兑上白凉开水,密封一段时间就可以喝了。玉娘酒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通常喜欢结交外族,称“老同”。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岜幕瑶山,聪明的佤钵部落原住民还用上“三贵古茶”来待客,煮熟的茶水香气四溢,遇有客至,都习惯先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佤金糊”是待客的又一境界,粥类食物做法很讲究,金灿灿的玉米通过石磨磨粉筛细,经铁锅慢火熬煮,而且要不停的搅拌,直至锅面漂浮一层白白的物质,称为“古奥”(瑶语音译),这就是瑶族人的“生命之粥”。因搅和米粥用的“交合棒”(山里的荆木)乃神女所赐,故此粥名称为“佤金糊”(俗称:美少女用玉米面熬成的粥)。当然食用山玉米和其他食物还有很多相关的传奇故事,不能一一道来。
        (四)宫氼瑶的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但宫氼瑶却不因喜穿黑色的唐装而叫“黑瑶”,服饰的颜色之代表他们的信仰,以“水”在五行中所代表智慧“黑”色信仰一直源于民间的传说,《美人关》故事中提起,圣母为了拯救穷苦的瑶族黎明百姓,把自己的一件黑披风献给瑶族妇女们,让他们按照身材设计衣物 ,掩盖肉身,获得文明,故人们因此学会了感恩圣母之盛爱而延续的一种怀想,从而铭记并传承在今生的衣着服饰上。
        过去在风俗习惯方面还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壮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穿无领对襟长袖衣,下着大裤脚长裤,下地干活时,汗毛巾一直打着牛角戴在头上。哼其歌来更得劲。
        (五)宫氼瑶的习俗和世俗
         习俗: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等。有时也用“蒸”“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蒸馒头、煨红薯、烤嫩玉米、煎粑粑等。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烤地瓜,有时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六十年代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蜜饯、蜂糖等。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宫氼瑶族主要喜欢用当地“三贵古茶”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延年益寿的作用。 
        世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崇拜原始教的群体普遍禁食狗肉;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瑶家宴一般分菜吃饭(即份餐式),杀鸡或者宰羊,都由主人按客人的尊贵辈份来分发,一般好吃的肉块都先让给客人;晚上叫小孩不能用手指月亮,反之要被割耳朵;妇女早上不能披散发出门;产妇头几天不能见水,不能过土地庙门前,四十天内不能下菜园;家有孕妇的男人不能抬棺材;受伤的人要进村子必先过油火除掉邪气;带小孩去陌生的地方返回时要叫魂归,出远门的要在额头上涂鸦黑灶泥,甚至要带上家乡的水土和树叶;老人远行要看日子,要请师公剪“方”才能出行;兄弟妯娌之间有误会口舌纠纷等事,要在祖堂前交换茅草以忏悔思过,才算和好。 
        (六)宫氼瑶的婚俗
        宫氼瑶的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歌林”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订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古时候专指“彩带”或毛巾,现实版也逐渐演变成衣物或戒指项链等。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古时候的瑶族婚姻中,婚嫁是个严肃的事情,女方所规定的每个环节,南方必须无条件完成,除了给舅父准备十二斤米、十二斤肉、十二斤酒、十二银两、十二把烟,简称“五个十二”;南方要送去设宴庆恩亲戚朋友的肉、米和酒一般数量也不能少;还有如若有过节的家族恩怨,还要一只羊去“解路搭桥”。“摆百姓”当晚,主要通过双方元老喊歌去融合亲家之间的感情,同时要出嫁女方“佤”必须设宴款待四方友人,包括曾经相识的“钵”们,而后就是自发组织的“歌林会”,如今六月六的佤钵节源自于此。第二天就是女儿出嫁日,母亲给女儿准备了一夜的嫁妆,叮嘱女儿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时辰一到,便剪短女儿身上的一根衣线头,俗称“剪线头放心头”。之后由南方的“公召”吹灭女方神台上的灯火,在女方跨出大门时,随其后泼了一碗生水,其意是:从此改姓从夫,生做新人。
        (七)宫氼瑶的节庆
        宫氼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六月六.佤钵节”和“晒三峒”等。 
        “佤钵”节活动,是宫氼瑶族为了谋求幸福生活而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佤钵”是用瑶语翻译而成,汉语即“情人”的意思,与英语“girloy”词义发音均相一致,都代表热恋中的女孩和男孩,通常泛指“靓女”、“帅哥”,同时“佤钵”含有对所有自然人称赞祝福的意思,通常用作形容词。
        传说古时侯农历五月末六月初,一对异族青年男女,在江南乡美人关里相认相爱,但却遭到了女孩父亲的反对,并诅咒称,除非你们在青石板上能种活榕树,我才容人,允许你们婚配。这对男女为了相爱相守一生,只好照着父亲的话去做。由于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观音菩萨便暗中相助,七天后,青石板上果然长出了两棵大榕树,稍上的一棵为大叶榕,人们称作“钵”指男孩,而下面的小叶榕称为“佤”指女孩,他们的婚期便定于农历的六月六如期举行(这就是“榕树不容人的典故”)。现如今“佤钵”神树互相依偎,枝繁叶茂,胜似恩爱的夫妻和情人。
        通过一代代的演变,宫氼瑶族子民在谈婚论时,都要接受一个族训,即“佤”女其旨意就是顾家女,婚后即使穷的只剩下一片瓦,也要守住妇道;而“钵”男则必须是有担当的男孩,婚后要负起勤劳持家和传承生活技艺、教育后代,保护家族的神圣使命(也叫传承衣钵)。
         此后的农历六月初六,人们为了纪念佤钵,便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青年朋友欢聚在江南乡美人关,祭拜“佤钵”神树,接受老母洗礼,欢歌起舞,庆祝自己的情人节。因为,当时没有电,人们都是靠火把来引路,每个村庄都变成“佤”和“钵”寻亲访友的火海,好不热闹,现今人们又自发组织办起了篝火晚会、跳起了佤钵舞,唱起了佤钵歌,喝起了玉娘酒,过上了火红幸福的日子,整体保留了“佤钵”的文化习俗。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通常要煮几大锅羊汤玉米粥。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羊、鸡、鸭、鱼、土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没到六月六,古茶美人关.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两个一对、三个一伙,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歌来。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供人们任意饮用。
        佤钵节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将主题定位为:以“情”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当做至高无上的“爱”加以崇拜,其中体现宫氼瑶自己独特的情感魅力,宫氼瑶自古提倡通过以歌会友自由恋爱,六月六.佤钵节日呈现出一片歌海的盛况,集中说明并彰显了世界渴望真挚爱情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怀;宫氼瑶人正在策划印象传奇人物故事“佤钵”全剧的展演;节日还不断地推出包括有故事的饮食习俗展演以及各种习俗表演,如:补粮、祭圣母、祭食神、祭佤钵神树以及背情人、打陀螺、斗鸡、斗鸟、五元尺球、手工艺、生活技能比赛等活动,可以说节日亮点百出,具有极高的民间文化文艺欣赏价值。 
        “三赑福闰”(瑶语音译)举办的规模非常庞大的兄弟会,规定所有宗族每逢三年都要进行一次祭祀祖先和训戒活动仪式,俗称“晒三峒”(瑶语音译);即每遇公元双年份清明期间的任意一天,以轮流交替作东的父老兄弟选定的日期为准。这一天,不同宗族的宫氼瑶人穿着自己的节日盛装,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齐聚本宗族东家居所,共祭先祖,共饮血酒(将活鸡血滴入酒坛中共饮,有共抵外侮之意),共叙亲情,共话发展,其乐融融 。 
        (八)宫氼瑶的居住文化
         宫氼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在建筑风格上,瑶族人也信奉着山土文化的理念,首先,大门务必要安上门槛,它代表一堵墙,挡住外来的煞气和鬼神,保一家平安;其次是,木房立柱子时,要先安上几个石墩来做柱基,因“石土”为厚道、牢固、稳定、诚信的象征;再者是大部分的房屋都要依山而建,或直接建在山上,过着与世无争的悠然境界。
        宫氼瑶所住的古木楼一般很少建“半边楼”,房屋设计为 “全楼”,下面一层作为牛羊圈,中层住人,上层楼排为储藏室。大户人家一般都建有三间,其中一间开设大门,进去就是客厅和祖堂,两边为卧室或厢房,后间才是厨房。
        (九)宫氼瑶的丧葬文化
        宫氼瑶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封神榜》主人翁姜子牙,就是卢氏的始祖,据说他的祖师元始天尊交给他“无字天书”就是一件神器,得到道法真传的只有卢、蓝、蒙三姓人家,后来,为了保存原始道教,他的子孙一直隐居大山,不与世争,许多得道人都因祖上有阴功,才轮到他们来继承,这些人生来知之,偌有从地方道长(得道德重的真人)的指引,更具灵性。
        宫氼瑶族信仰“密洛陀”圣母(最原始意义上的第一个生育瑶人的母亲),其精神指导思想就是:生老病死全部由“圣母”安排,死后回归密洛陀祖先精神家园,列入各自祖宗统一安排,正如人的生死与富贵贫贱乃祖上修为所至,如是往返,亘古不变。先人去逝时进行的祭祝归祖从事的道法。就是把死者的灵魂升至木棉树上,交给“圣母”接引才交到其祖先认领归宗。程序简单明了,法事大概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先追悼你的祖先迁徙的遗迹遗迹创造的文明;二是陈述先人的人世沧桑、人文趣事、从事职业、获得名誉、事迹遗迹以及如何教化子孙后代等等;三是待到了“木棉枝头”,先人要再次照望自己的亲人朋友并做最后的告别,从此阴阳相隔。
        瑶族一般要求死后要回归大自然,必须选择土葬,而且要求子孙在若干年后要重拾骨骸放好金坛,再择风水好地进行迁葬,一般选择在高山的洞穴里,尽可能不占用耕地。
        先人过世后一般三日内出殡不忌讳是否黄道吉日,只要选择大利方,通过“甩鸡蛋”定墓穴。此习俗一般很灵验,死者的灵魂如果不喜欢,对子孙不利或犯阴神的地方,鸡蛋怎么甩都甩不烂的,甚至像乒乓一样跳离之离奇。 
        (十)宫氼瑶的风俗 
        从居住环境来看,由于“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缘故,瑶民们生存的环境极为恶劣,往往抬头望得见,百叫难听到,只能通过大声喊才能听见,久而久之,这种喊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即喊歌。现在流传在被誉为《美人关》的江南乡古茶一带的喊歌习俗,据说是由此而来的。传说古茶美人关是盘龙盘古的圣殿,是瑶族情人“佤钵”部落的发源地,歌仙山伯和英台的故乡。这种喊歌习俗又来已久,内涵丰富,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瑶民。自古至今,江南瑶山的沟沟弄弄因喊歌而变成了情的世界,歌的海洋。从民族信仰来看,宫氼瑶有着忠厚的民族情结和深厚的民族信仰,很多人都得学会知恩、谦让、友爱、懂理、善德,他们信奉盘龙盘古以及生造万物的“圣母”,宫氼瑶人每到四十不惑之年需要受“圣母”传人的洗礼,经历半生的人世沧桑之后,尤为需收心养性。很多人在此时期便跟随老一辈修道者学诗吟作,每逢佳节或喜事,大家就聚在火堆旁把酒欢歌,男的通常腰间挂系着一个葫芦酒壶,女的手里端着一个海碗盛酒,喊过一旬后,随着女的向男人敬酒,以示崇拜。重大日子或节日,就要集中许多唱工一同庆贺,意义在于庆祝瑶人获得的重生,还有预祝瑶人创造美好的日子。由于此歌先由一主唱人作歌吟喊,再由一群人和声随唱的形式出现,常人便称:喊歌。
        喊歌,是瑶族人吟诗作对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最高形式的表现,所有的诗句都以五言绝句为主,上句和下句之间语调平仄押韵,诗词大多涉及《圣母经》、《盘龙盘古》、《阴阳生死道》、《古言古训》、《师道》、《生道》、《礼乐》、《婚嫁》等。喊歌乃原生态的发音模式,歌词音律对仗工整,极富韵味。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瑶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说教的、有评书的、有典赞的、有感恩的;有恋歌、有酒歌、有哀歌、有挽歌等等。虽为喊歌,但通常吟唱结合,听者易情,吟者益志,几乎涵盖人类所有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喊歌,旋律简单而富含情味,是易学而不生疏的传统音律。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忙着生计,山门大开,传统文化受到了冲撞,文艺文化停滞不前,喊歌同瑶族人另外一种“歌林会”已频临失传。幸运的是,江南乡陇丘村古茶屯,一个号称“美人关”的山水圣地,“佤钵部落”喊歌文化借以《宫氼瑶喊歌》开始换发了新的生机。近几年,陆续有一些宫氼瑶歌手参加各类不同形式的文艺节,江南乡合民村韦朝海等人曾参加巴马县庆和河池铜鼓艺术节庆活动,陇丘村卢元利、蓝娅秀老人喊歌文艺队曾多次参加县乡举办的文艺才艺表演,2011年参加文化广场三八节慰问演出,2012年带队参加广西电视台组织的“豪爵乡村行”文艺演出;2014年参加大化县祝著节文艺演出;2017年参加三月三非遗文化展演;2017年7月9日作为《中国影像志》大化文化传承记荣登中央科教频道播出;2017年11月参加河池铜鼓节活动,荣获非遗文化整理挖掘一等奖,表演三等奖两项荣誉;并积极参加江南乡祝著节活动和瑶族“六月六”佤钵节文艺活动等,使宫氼瑶喊歌逐步为世人所认识,并引起重视。
        (十一)宫氼瑶的信仰文化
        瑶族信教要求皈依原始教也叫自然道教,即信奉圣母“密洛陀”,听完《圣母经》或学会了喊歌,便可明白世间一切道理。而皈依,在瑶族人理解中的“皈”字,即“反白”而为“黑”,黑乃五行中“水”的颜色,代表智慧、善良、柔性、容大之意。瑶族人们认为,所有的河流山川都是盘龙盘古所赐,瑶族同胞也是龙族祖先炎黄子孙的后代。所以,瑶民们在美人关里将“英雄峰”前的“擎天柱”称为“老祖山”,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观音美女峰”的“玉女洞”,坐落于其右前方,加上两股常流不溢的泉水,却有“美人把盏待英雄”之意境。至今,瑶族人的“三月三”都要祭拜盘龙盘古和祖上先灵,人们会面向“老祖山”祷告,并同家人一起品尝五色饭,给小孩挂彩蛋以求祖先保佑儿孙魂魄安康。等到“九月九”就是瑶族传统的感恩节(即“敬老节”)了,人们摘下神农仙草——“三贵古茶”煮上几大碗,敬献给年老的大人喝,祝他们健康长寿。
        所设涉及的活动包括:一、每年六月初六的佤钵节进行的宫氼喊歌习俗洗礼仪式,学喊歌,颂经文。此时,喊歌的传承人或者得道之人,用青竹叶沾上清水洒向受戒的青年男女们,祝福他们学道有成,事业进步,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二卢、蓝、蒙三大姓每三年都要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联宗祭祖活动,即“晒三峒”或“兄弟会”。三、每家每户都要祭祀圣母,祈求平安;以及祭祖、招魂、补粮、符法、婚嫁等风俗习俗。
        (十二)宫氼瑶的医学
        宫氼瑶族居住在岜幕瑶山,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神农”一直被人们视为他们日尝百草、以身试药的祖先(有学者考究,“神农”两个字就是宫氼瑶语音译过来的),传说神农造食物也造药物,庄稼地里所长的青草藤蔓和家里所用的物件都暗藏救命药物,但会用的人不多,所从医者也一般都是阴传或者祖传;人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除了望、闻、问、切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面诊等。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隔姜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许多方法疗效显著。医防合一是瑶医的本质,人们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传染,病初是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
        三、江南乡宫氼瑶族文化象征性意义
        宫氼瑶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传说远古“水盈天,人将灭”时,雷神赐予伦布兄妹一颗葫芦种子,种下三日后长出一个大葫芦,伦布兄妹带着粮食种子以及家禽家畜钻进葫芦里,漂浮四十多天才逃过了此次灭顶之灾而获得重生,后又再造子民。为了记念这一段历史,人们将本民族命名为“宫氼瑶”。             
      “宫氼瑶”因“宫”字形似葫芦,宫氼瑶祖先依靠大葫芦得以逃生,葫芦便成了他们心中神圣的“宫殿”。“氼”读音mei,会意字,水上人下,其意是人没在水里,也代表人头顶上含有一个“水”字,警示人们要思源从善,固有感恩的本性。水既能生人,也能灭人,“氼”字反映了古代人类面临大自然灾害的无助与无奈,也对水灾给人类留下的难以湮灭的集体记忆。可以说,宫氼瑶把灾难和幸运融为一体,将铭记与感恩合为族名,体现了本该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性格。
        宫氼瑶喊歌,可视为大歌,她在内能孵化人们从善的心灵;在外能激发人们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斗志。故此,越是山高的地方、越是贫瘠荒凉的地方,人们才视为天堂。这不仅展现出宫氼瑶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代表一种大爱和谦让的道德风尚。他们奉行的是一个“忍”字,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从不嫌弃贫穷,而是把贫穷当成一种磨炼一种享受;他们宁愿享受慢生活带来的休闲自在,忘却世上争权夺利的纷扰,一碗米酒一句喊歌,就是宫氼瑶人生的一部交响曲。
        四、宫氼瑶族图腾
        大体分为实物图腾和古文字图腾:
        实物图腾:“度”(瑶语音译:由一根竹条,中间悬挂三面纸旗),每家每户屋顶上均挂有,寓意太上老君的三样法宝,管住一家人的精气神和福禄寿。
        古文字图腾:由一个月亮(阴女)和太阳(阳男)一上一下结合,中间系上一条飘逸的彩带(代表男女佤钵的定情物),此意为创造天地万物的阴阳先祖,即盘龙盘古的“古”字。
        五、宫氼瑶族文化传奇
         文化的传奇来自各民族对文化的自信。宫氼瑶始终坚守以“情”字贯穿所有的文化脉络,以喊歌塑造宫氼瑶整体的文化内涵,以“佤钵”节庆活动推动宫氼瑶文化的传播力度。
        一是喊歌定位为大山文艺之瑶曲,凸显一个“喊”字,集中体现为驱赶心中的恐惧、寻找另一半的方式和凝聚力量的最原始之本能反应,也是狩猎文化过渡到农耕文化过度的最原始特征。
        二是喊歌传教的习俗作为心灵的一种洗礼方式,大大的促进“孝”道行为文化的传播,对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感知提供了坚实的载体。
        三是佤钵节的主题定位为:“情”的世界,“歌”的海洋,集中反映了人们渴望“真情”追求“真爱”这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怀;宫氼瑶人正在策划印象传奇人物故事“佤钵”全剧的展演更具有地方的瑶族韵味。   
        六、宫氼瑶民族文化现象分析
        1、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灵魂的归属地就是所谓的故乡家乡,而所有的乡愁都归咎到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了家乡一草一木的和谐才能提升人类的和谐和幸福感。宫氼瑶文化脉络充分体现在 以江南第一高峰“岜幕山”的宫氼瑶聚居地方,其中不乏一些水源丰富、风景独秀的大村落,比如尝梅村的高山、龙选、丹示、元长;九怀村的古念、弄生;上和的龙娅、古藏、娅景以及靠近红水河边的古茶.美人关佤钵部落瑶居。
        2、处理群体内部关系      
        宫氼瑶文化得以规范以及群体间认同、凝聚、整合同化功能,提供整体的生存和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宫氼瑶同胞是一个融合性很强的民族,历史上与外界不结仇不结怨,遵规守纪。宫氼瑶是固爱和平的民族?有学者做过细致的研究,并搜集了大量的图文和历史资料,研究发现,江南一带的瑶族是直接从母系氏族公社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她是唯一一个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大山民族。母系氏族的一般社会特征是:以女性说了算,母亲的祖父母、父母乃至兄弟姐妹都是这个社会的顶级人物,是得罪不了的;而且,也是女婿方权利维护最大的靠山,当地人称之为“崬侬那拉”。再者,女性在掌权过程中,是不允许丈夫在外惹是生非。由于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女性的善良而美丽的面孔,许多瑶族男人,与生俱来大多都长着女人面,天生爱羞涩,但却非常之热情,他们见善不欺,见恶不怕,另有一方外柔内刚的男人风范。故而,宫氼瑶族群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上另许多民族羡慕,平时吃顿饭、喝口酒,常常是不请自来的聚在一起慢慢享用,实乃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3、处理人与自我关系      
        宫氼瑶喊歌是一项经久不衰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塑造人们心灵的同时,她能唤醒人类的智慧和对抗疾病战争等灾难的原始力量。据了解,目前已有两例植物人被喊歌艺术唤醒的事实,如今从鬼门关折返人间的他们更加热爱宫氼汉歌,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同时文化对塑造理想人格、提供心理与认知模式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七、挖掘江南宫氼文化的意义
        1、适应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清理文化传统,适应现实需要。
        2、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助推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稳定与发展。
        3、 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各地方性文化提供特定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赋予该种生活和行为方式以意义,是一个地方性人群的内在需要。
        4、同时是适应自然生存的手段,要向把恶劣的生存环境改造成为适合人居的优美环境,确实要下大改革的力度,要从文化的层面全面带动大山民族的治贫脱贫精神,还大山本来优雅恬静的美丽。
        八、江南宫氼瑶族的自然与文化制约关系
        1、高寒山区的千山万弄,基础设施落后,人文交流途径少之又少。加上没有固定的场所或是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往往在农闲时,不是去找工作就是在家里看电视,一些户外活动已经没了踪影。反之听到的看到的却是一些酒席和赌桌。
        2、木楼式建筑已趋向灭绝,古村落已被砖混结构住房给同化蚕食。改革开放的同时,由于不少人崇洋媚外追求时尚舒适,把民房通通方格化水泥化,民族元素和民族图腾符号荡然无存。成就这一些,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力气,加强引导,尽可能利用当地资源抢救一番。适可引进乡村民俗风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民居,比如房屋的里面装修,建议外部重新以木料或者竹料甚至用茅草或者泥巴墙进行装饰,尽可能复古趋源。
        3、山地耕作文化正面临老人农业的冲击,不少土地荒废,经济农作物难成规模化发展。建议政府出台相关“土地流转”政策,把土地入股或租赁给合作社或能人大户进行集中集约经营。江南古茶古时候因为生产当地的“三贵茶”而得名,九里香“三贵茶”是一种喜阴植物,建议通过政府技术引进手段,培育新的茶苗,发动当地群众兼种到核桃地理,葡萄架下,到处又呈现出茶香酒浓的迷人景色。
        4、村落水电路的开通情况也不容乐观,通往山区的道路狭窄,村通村道路仍然按照屯级路指标建设,道路互通的时代尚遥远。建议重建江南乡陇丘至江洲一弯四级公路,途径东社山后面,全长2.5公里,全程没有悬崖危险路段,缓解上和、九怀、尝梅、陇丘等四个山区村群众出山难的问题,同时减轻江洲至合民刁累车辆拥挤的安全压力。二是建议建设环岜幕山村同村公路,可有效地促进生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有效地提高宫氼瑶同胞人文交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5、喜穿唐装,现已汉化,难以保留原来的整体服饰原貌,民族元素在不断流失。建议通过比对复原等措施,重新挖掘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制作更多的节庆民族服装,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
        6、原生态的食材在不断的流失,加以现代的化肥农药及饲料等追求短效益的现象突出。一是建议出台保护原生态种养政策,大力鼓励农民朋友种粮少用化肥农药,生产处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本地的山羊、土花猪,瑶积极地保护,并打造真正的瑶山品牌,对接好城市社区视频窗口,走电商扶贫之路。三是鼓励创办乡村旅游项目,让外面的游客在游玩中品尝到瑶家土山货的滋味,增加农民收入。
        7、最早用棉花纺织的技术荡然无存,手工艺术也在流失。建议通过建设民间博物馆开发和收藏民间手工艺术品,包括竹编、木具、石具、藤编等。
        8、以前老人配带的金银首饰多数在贫穷年代已换了钱卖掉。目前只剩下久远的一些烟具可以流传,抽旱烟是瑶族一大休闲养生的特点,旱烟烟筒残余的尼古丁据说是民间救命的一种药物,属于瑶医秘方,很少流传。瑶族图腾的定情物“彩带”建议制作后在民间继续推广使用。
        9、信仰圣母“密洛陀”的信念在缺失,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不如从前。民间喊歌艺术传承出现极大地瓶颈,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青少年和儿童课业负担承重,而且家长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去学习喊歌,但是老艺人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缺乏政策支持,收入渠道少,效益低,维持运转的资金匮乏,每年民间举办的佤钵节日费用巨大,缺少培训经费,参加表演次数人数自然也越来越少,喊歌在农村逐渐失去影响力。
        宫氼瑶习俗应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加以传承,比如创办喊歌艺术培训班,或者请民间有资质的学者走进校园,定期施教,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课堂里生根发芽。并且建议成立宫氼瑶喊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交流中心,定期组织有信仰有进步观念的人们和社会人士共同探讨和学习宫氼瑶文化。
        10、瑶山因为生活在山谷洼地,从来都缺乏宽阔的活动场所,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由于接触过外边先进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节假日返乡过程中最难熬就是寂寞无聊,由于缺少文化娱乐活动,往往出现了对家乡的某些厌烦和遗忘,甚至过年过节都不想回家团圆。江南古茶源于“佤钵部落”的文化摇篮,急需要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文化活动广场以及相关景观设施建设。
        九、江南宫氼瑶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互动
        1、与壮、汉民族文化相互关联彼此渗透的互动要加强,只有不断地吸取先进民族的文化并加以消化才能迸发出新的光芒。
        2、节日习俗如“瓦钵”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内容,多方筹措资金完善节日群众演员生活补贴机制,带动地方的风情旅游项目。
        3、重塑其生态环境,尤其是社会人文环境的复原内容和价值。
        九、宫氼瑶民族文化的组织机构
        1.成立宫氼瑶文化研究理事会,有由各姓氏代表成员组成研习专责小组,定期召开理事会,研究部署宫氼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深度挖掘民间艺术,并收集整理以及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2.成立佤钵节领导小组,由村委组织村级文联,村书记直接担任文联主席,并发动当地文化青年加入喊歌演员队伍,把演员的数量发展到各村各屯,并有组织的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 
        十、民族文化是传承发展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主要有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方式
        具体途径
        1、生活方式的传承
        日常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行为模式、外显性稳固性变迁性具有深层的心里模式,积极加强民族自信的心理疏导,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让瑶族语言走进校园,走上舞台。
        2、生产方式的传承
        物质生产:山地农耕与狩猎,借助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得以发展。
        3、宗教信仰的传承
        宗教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作为文化载体,体现价值观念、文明整合,辅助修建一些观光旅游山地神庙以及容山绣字、刻画心性等等。
        4、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日常行为规范——成年礼、瓦钵文化
        5、节庆习俗的传承:整合性、独特的文化表达  宗教类  集贸类 情爱交游类  娱乐类:佤钵节庆活动。
        6、语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需要举办培训班,让歌声回到学校,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自己的本民族文化。 
        十一、后记 
        民族的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更需要更多有志气的民族精英一起经营好管理好带领好自己的族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指引下,同兄弟民族,同全国人民一道通过文化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精准扶贫攻坚的有力途径,更好的谋划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新时代蓝图,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