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壮族在线 正文

大化壮族概况

2021-06-16    来源:大化县物价局 蓝振锋    点击:2266次
     
  
壮族。(韦汉国  摄)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一个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岭南地区,是我国南方的土著民族,属于百越的一支。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壮族在生活习俗和语言等方面仍保留有古代越人的特点,说明大化的壮族与古代越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2012年末,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壮族人口有3321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1.9%,是我县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全县16个乡镇(社区)都有壮族居住,其中大化、都阳、岩滩、六也、北景、贡川、共和、百马、羌圩、乙圩、江南等乡镇最为集中,呈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大化壮族自称有“布壮”、“布板”、“布蛮”、“布依”、“布侬”、“布安定”等六个支系,这些自称或依生活习俗、居住环境而定,或按文化意识、民族意识及姓氏而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族各种自称群体的文化心理素质。壮族姓氏有韦、唐、黄、蓝、覃、周、马、李、苏、潘、梁、花、陈、刘、雷、韩、陆、杨、甘、黎、罗、莫、蒙、欧、龙、翁、方等二十七多个,为姓氏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傣语、布依语相近。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其中壮语有26个字母(与英文字母相同),22个声母,108个韵母,8个声调。随着拼音壮文正式实施,壮族从此结束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
        壮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壮族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歌等。壮族人民素以能歌著称,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恋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嫁歌;丧葬有哭丧歌;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有盘歌;宴请宾客有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有祈祷歌;教育儿童有儿歌和童谣,等等。每年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汇集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壮族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舂堂舞”、“绣球舞”、“扁担舞”等。戏剧有壮剧、师公戏等 。
        大化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牛羊、存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我县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壮族的服饰,在两百多年以前,男子下穿宽腿裤,上身着对襟无领短衣,头缠长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着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短衣,头扎绣花巾。近百年来,男女均改穿长裤和有领短上衣,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现在青年人多着时装。在一些边远山区 ,老人仍穿宽腿裤和有领对襟的上衣。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双方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新中国建立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新中国建立后,男女婚姻自由。
        壮族的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等。
        壮族信奉多神,主要是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历史上,巫教和道教相当盛行。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壮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巨大的发展。
      ( 蓝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