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浅谈大化县布努瑶族民间传统饮食文化

2019-03-25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2665次

浅谈大化县布努瑶族民间传统饮食文化
 
韦汉国
 

        布努瑶族是瑶族众多支系中人口仅次于盘瑶的第二大支系,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大化是布努瑶族的主要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布努瑶同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饮食文化既有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己本民族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和特点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显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
        一、饮食结构
        布努瑶族居住的区域多为石山或半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多为旱地、荒地和坡岭地,耕作条件极差,只能适宜种植玉米,玉米自然成为他们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也是唯一可选的主食,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皆以吃玉米粥为主,但随着瑶区经济的发展,现在不少瑶家时兴吃大米饭,两者交替食用。玉米吃法主要有煮鲜米捧、熬米粉粥、捞米粉干饭、煎米粉馍、包糍粑、酿米酒、包糯玉米粽粑等。副食有根茎类,包括白萝卜、红萝卜、土豆、旱藕、葱、大蒜、竹笋、红薯、芋头、姜;豆类,包括黄豆、黑豆、毛豆、扁豆、绿豆、四季豆、豌豆、苗豆,其中以黄豆比较常见,“黑豆”次之,皆被称为“豆中之王”,豆制品主要有豆腐、豆浆;瓜茄类,包括冬瓜、丝瓜、南瓜、佛手瓜、苦瓜、番茄、辣椒、茄子;肉蛋类,包括猪肉、牛肉、马肉、鸡肉、鸡蛋、鸭蛋、鹅蛋)等。在日常生活中,主副食多交替食用。食用油类以猪油为主、植物油为补。肉食品有两大来源:一是家畜类的猪、牛、羊肉,二是家禽类的鸡、鸭、鹅肉等,海鲜类较少。这些禽畜肉食品多为自家饲养,称为“土货”,也有猎获的山禽野兽如野猪、黄猄、果子狸、野猫肉等,即“野味”,其吃法主要是煮、炒、炖、白切等。果类有桃果、李果、梨、枣、柑橘、橙子、柚子、葡萄、柿子、芭蕉等。饮品类主要是酒、茶、豆浆、果汁等,其中酒是布努瑶族居家饮食必不可少的料品,家家户户少不了酒,多以玉米、糯玉米、红薯、旱藕为原料,度数适中,香醇可口。蔬菜类包括大白菜、小白菜、菜心、菠菜、韭菜、油菜、空心菜等,种类繁多,营养丰富,是布努瑶族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
        二、饮食特点
        (一)居家饮食
        长期以来,布努瑶族的居家饮食奉行的是一日三餐制。但是,在每天的“一日三餐”中,布努瑶人过去对早餐并不看重,除了需要外出远门、上山打柴、下地劳作或家有来客、病人时才考虑早餐以外,其他时候很少或者根本不吃早餐,这与布努瑶在历史上长期过着游耕、农耕生活习性以及长期形成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早餐主要是玉米饭、面条、红薯和蔬菜,简洁朴素,有的把前一晚吃剩的饭菜稍微加热后食用,不再另行煮新的,杜绝浪费。中餐虽说是一日当中的“正餐”,一般不能少,但与早餐无异,食材也是玉米饭加上蔬菜,条件好的家庭,玉米饭多是干饭,稍微穷一点的家庭,玉米饭以粥为主,而且基本上餐餐皆粥,菜类不外乎是火麻菜、南瓜丝和豆类,菜谱单调,少有肉食,如果有来客,只能多加一些油料,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对一些出工比较远的家庭,中餐不能回家吃饭的,一般准备饭包带到地里吃,饭包多用芭蕉叶或竹叶包好,也有用小四盒篮来装好后携带。晚餐虽是一日当中最为正式的一餐,但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的“瑶式简餐”,除了固定的玉米饭和蔬菜,也少有其他菜谱。有条件的家庭可能还要上一点酒水,煮点腊肉(或新鲜猪肉),慰劳一家大小,补充一些营养,消除一天疲劳,但此种情况为数不多。
        布努瑶族历史上由于受游耕生产方式、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原因的影响,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长期处于山势陡峭、江滩峻急的“鞭长莫及”的千山万弄之中,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环境封闭,只能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收获极为微薄,食物数量不足,缺油少盐普遍存在,缺粮更为严重,有的家庭一年缺粮时间长达4—6个月。缺粮时大多依靠采集野果野菜、狩猎动物来充当饭食,有的靠借贷、外购、打工来补给,居家饮食生活的内容单调,饮食生活水平滞后而粗陋。解放后,布努瑶民虽然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生活规律来维持自己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的影响,布努瑶族家庭生活普遍困难,肉食在其居家饮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日常饮食始终保持在“粗茶淡饭、解渴充饥”这一低档次上,形成了米食多、肉食少、油料不足、营养缺乏的食物结构,存在着动物性食品不足、蛋白质质量不高、微量元素低、维生素不全、结构不够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布努瑶嗜酒成性、酗酒过多以及不注意饮食卫生等饮食习惯,不但成为布努瑶族日常饮食生活的不良倾向,且已成为影响布努瑶民健康质量的一大陋习。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随着各种责任制的落实和生产经营多样化的实现,瑶区经济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布努瑶的饮食结构正在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饮食生活的内容、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各种肉类、海鲜类等食品开始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而“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瑶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家庭生活质量和饮食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
        (二)节令饮食
        布努瑶族过的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祝著节等三大节,其中祝著节是该民族源远流长、古朴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其饮食习俗和风格、特点在这三大节日中最能得到充分体现。其他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十等民族传统节日,对布努瑶族来说,基本上属于跟风性过节,过与不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布努瑶族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影响不大。但是,一些重大的家庭喜庆活动,如新居宴、婚嫁宴、生日宴、寿宴等,虽谈不上饕餮盛宴,异彩纷呈,但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布努瑶族真诚好客的民俗礼仪,凸现布努瑶族节日饮食的个性与传统,无疑是布努瑶族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显示屏”和“集中营”。
        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布努瑶族的一个大节。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宰杀年猪,精制腊肉,备办年货,男女老少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腊月三十为“月穷岁尽”之日,全寨男女怀着“做年”的喜悦,忙着包粽粑,酿水酒,磨豆腐,准备最富意义的菜谱美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等各类美食置办好后,首先供奉列祖列宗,然后全家男女老幼聚集一堂,团团圆圆共吃“年夜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圆辞旧岁、欢喜迎新年”。正月初一是布努瑶族视为最幸福、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初一早上,全家人先吃上新年第一餐——吃汤圆。然后才着手准备新年的午宴“正餐”,菜谱主要有鸡肉、猪肉、羊肉、粽子、豆腐圆、辣味菜、米酒、饮料、汤类等,基本上是日常传统食谱。家宴前,先摆上供品,焚香秉烛,点燃鞭炮,由家主先作一番呐神请祖,祭祀天地国君师及列祖列宗以后,全家人才能上桌进餐。进餐时,长辈们要坐首席,晚辈们依次就坐,有“尊老爱幼、团团圆圆”之意。席间,晚辈们要给家中的长辈们敬酒,表示孝敬和问安。同辈之间也要互相敬酒祝福,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两口酒,以示吉利。按照风俗,初一家宴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家宴之后,老人们则集聚在一起拉家常,品美酒,话新春,展来年,尽享喜庆之乐。
        清明节:每到清明时节,布努瑶家家户户都要备办各式祭品,包括猪头、鸡鸭、酒肉之类,以祭奠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怀念之情,诉求大吉大利。扫墓当天,同宗族将各类祭品集中起来,共同进餐,然后全族男女老少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祭品去到墓地,为坟墓清草除尘、培上新土,在坟上插上纸幡,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点蜡,念经诵语,呐神情组。念毕即燃纸钱金锭,表示“给金给银”(瑶话即“gob gyinb gob yinf”)给亲人到阴间享用,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在墓旁吃掉酒食回家。如不在墓旁食用的,则带回家中一起分享。
        祝著节:自古以来,布努瑶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都有“过祝著”的习俗,其习俗简朴而热烈,洋溢着浓郁的民俗味。祝著节期间,布努瑶族以宗族或家庭为单位,采取轮流做东的形式,以瑶家独特的方式,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酿制香甜的米酒,准备丰盛的食品,宴请亲朋好友,欢欢喜喜同庆本民族的传统佳节。常年居住在外或嫁出去的子女在节日到来之前都要回家来,跟父母亲和亲戚朋友相聚,共吃一餐团圆饭,同饮一杯香甜的瑶家米酒,其乐融融,好不热闹。从五月二十三日开始,今日这家请酒,明日那户宴客,一直“吃”到五月二十九正日才结束,整个瑶寨鼓声荡漾,酒肉飘香,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亲情。
        家庭喜宴:按照布努瑶族的民间风俗,凡是建房、婚嫁、做寿、生日、开业等重大的红事喜事,绝大部分的家庭都要举办一顿丰盛的喜筵,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喝喜酒,共同庆祝,共享盛事。布努瑶的家庭喜宴简朴而隆重,大体经过择日、报喜、筹备、宴客等过程。在举办喜宴之前,首先择好良辰吉日,然后才着手进行喜宴筹备工作,包括:制定方案、购置物品、通知亲戚朋友、确定菜谱、安排桌数、落实相关人员并明确分工等。其中,最为忙绿的是喜筵前二至三天,这是整个喜宴活动最为关键的阶段,左邻右舍和亲朋挚友都要提前参与到喜宴筹备工作中来,负责打扫卫生、搭棚修灶、清洗餐具、借板凳桌椅、劈柴挑水、熬蒸米酒、制作豆腐、杀猪宰羊等,尽量把整个筹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确保酒宴井然有序进行。有的家庭为了图个吉利,还要贴喜联、挂气球,营造温馨浪漫、喜庆祥和的氛围,为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留下美好的回忆。
        布努瑶的家庭筵席多是“早宴”,早上9点左右,各位亲朋好友穿着盛装、带着聘礼陆续上门吃喜酒,喜宴活动最热闹、最隆重的一天也随即拉开序幕。有负责接包的、有专门记账的、有负责端酒敬茶的,有负责端菜上桌的,也有招呼客人进桌的,人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宴席皆为“十人席”(即每桌10人),每场筵席基本上在30桌左右,很少有50桌或以上的大场面。参加宴会的都是亲戚朋友,人数多少不限。客人的座位没有主座次座、嘉宾来宾之分,多是自由组合,每桌坐满10人即可进食。菜谱有荤有素,其标准是8—10个主菜1个汤,包括海参、虾、鱼、排骨、扣肉、牛肉等,虽谈不上“满汉全席”,珍馐美味,但菜品丰盛,富有特色,基本能满足宾客的饮食需要。在筵席上如吃不完的,则可打包回家继续食用,避免浪费。在宴会上,布努瑶族十分珍惜难得相聚的机会,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或坐在板凳上喝茶聊天、抽烟叙旧,或围在酒桌边开怀畅饮、笑酒取乐,或划拳猜码、把酒言欢,或集中在晒场上敲锣打鼓、赛打陀螺,而男女青年们大多是围坐在火塘旁苏撒旺、唱酒歌,以此相识相知,谱写恋曲,沉浸在幸福、祥和、喜庆的氛围之中。
        布努瑶家庭筵席的最后环节就是举行“收席酒”,多在筵席即将结束后举行,主要是答谢那些在家宴活动期间予以资助或帮助做饭菜的亲友,大家边吃边唱边喝,给整个宴会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般来说,布努瑶的家庭宴席活动往往持续三天三夜,在这期间,美酒飘香,歌声荡漾,就像过年一样的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给人以甜蜜的回味和美好的回忆。
        过去,布努瑶族由于家庭贫困,生活艰难,基本上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窘境之中,难有足够的资金、精力来筹办一些重大的家庭喜宴活动,能够举办的基本上是一些中等以上的家庭。当时宴会菜谱基本上以猪肉为主打,即约定成俗的“两肉一豆两素菜”,即两碗白切猪肉、一碗豆腐、两碗素菜,外加汤水和1—2斤米酒,至于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肉食类在餐桌上几乎没有。条件稍微好的家庭,安排白切猪肉每桌每人6块,条件差一点的只能安排每人4块左右,虽属寒门宴席,但在当时算是上档次的水平了。无论是何种场合、何种形式的饮食,也不管是有肉食与否,布努瑶人的餐桌上少不了辣椒,故有“瑶不离辣”、“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辣”之民谚。现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展,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布努瑶族的家庭筵席在规模、档次上有了很大变化,鸡鸭鱼和海鲜逐步摆上了瑶家的喜宴餐席,传统饮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也慢慢地丰富起来,甚至与城里基本上无缝接轨,这无疑是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丧葬饮食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布努瑶族的丧事活动与饮食行为密不可分。布努瑶一旦有人病故,一般都要举行死者亡魂超度仪式,即“开道场”,时间最长的一天一夜,最短的只有2—4个小时。凡是开道场的当天,所有亲戚朋友都不约而同聚集而来吊唁奔丧,送死者最后一程。此时,主家都会设置宴席,安排用餐,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丧葬宴席一般多安排在屋内,视情况也可选择在屋外搭棚举行,没有特别的规定。宴席可安排在开道场的当晚,也可安排在第二天上午进行。如安排在第二天上午进行,前晚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的用餐只能是“简餐”,到了第二天才是“正餐”,菜谱比“简餐”丰盛,包括白切猪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煎豆腐、炒藕粉以及汤类和酒水,有条件的家庭可能还有牛肉、海鲜类,每桌10人,人人都有份儿,吃不完则打包回家继续食用,不可浪费。
        按照风俗习惯,布努瑶丧事活动所请来的本祖道公和亲戚道公两班人马,人数不计多少,用餐安排十分讲究。第一餐安排在屋外或屋檐下进行,叫“死者欢迎餐”。布努瑶民间有句民谚叫:“活为主、死为客。”死者辞阳归阴,阴阳相隔,已成为了本祖新客人。道公两班人马代表着死者(客人)归来,主人出门欢迎,淡酒相敬,当在情理之中,体现出布努瑶族热情好客的人生礼仪习俗。“欢迎餐”食料与其他筵席一样,并无特殊,也不许有其他无关的亲戚朋友同桌参与。欢迎餐结束后,整个丧事活动才正式启幕。此时,死者的子女唱着挽歌,走到屋外,酌酒敬烟,分别挽着本祖道公和亲戚道公“头头”的手,一起进到屋里来,这个时候,有的家庭还燃烧鞭炮以示欢迎。第二餐安排在桌上进行,叫“死者正餐”。布努瑶族丧事开道场时,一般都要在堂屋正中并排安放两张桌子(多为四方桌),一高一低,高桌子为亲戚道公“专桌”,亦称“唱桌”,即唱挽歌专用的桌子。桌上用一个大的圆形簸箕垫上芭蕉叶后,装上用锅头单独煮熟的大米饭,饭上盖着一块若巴掌大的白切熟猪肉,意为盖住了所有的死气、阴气和秽气,米饭周围则摆上小块白切猪肉或羊肉(不能摆有炒肉、烤肉和内脏类食物),等念诵咒语、敬神祭祖仪式完成后,才外加青菜、酒水、辣椒水类,堪称“大杂烩”,然后才可吃用,但吃时不用碗碟,只能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吃少由自己定。如吃不完,经由打包好后交给“头头”拿回去,其他无关的人不能享用。而矮桌子为本祖道公的“专桌”,其程序、菜谱、禁忌等与亲戚道公的“专桌”一样,只因本祖道公的人数少(多为3人),菜谱的量可能少些。第三桌安排在屋外进行,称为“死者送别餐”。布努瑶认为,死者的一举一动,皆通过这两班道公人马的所作所为来体现,任何一位客人,有来即有走,这是规律,不可改变。来时欢迎,走时欢送,礼尚往来,天经地义。整个道场即将结束时,也意味着死者将惜别而去,入祖归阴,从此不再相见。因此,按照布努瑶族古老的民间丧事程序和礼仪法则,务必在屋外为死者举行最后一次筵席,让死者安心辞去,九霄显灵。此餐全由两班道公人马自行张罗,其他人不能参与。一般要宰杀一只40—50斤的小猪,煮一锅玉米粥饭,所有与死者属直系的亲戚每人都要往锅里添一把米粉,煮熟即成。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摆上一个大方桌,将菜谱一一端上桌,由本祖道公和亲戚道公两班人马围在桌边吃着“集体餐”。此时,死者的所有直系亲属都要走到桌边,纷纷酌酒举杯,答谢各位道公们的鼎力相助,同时,也以此种方式来向死者作最后的道别,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布努瑶丧葬饮食讲究“忌斋”礼,这是丧葬饮食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当亲人去世后,在停柩至安葬前,无论男女,其三代内的男性后代都忌食肉类和青菜。待安葬完毕,经兄弟道公进行一定的释念仪式后才能食用,体现出布努瑶族自古形成的一种孝道、感恩的思想。
        三、特色食物及菜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布努瑶饮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菜肴食品和风味流派,主要包括:腊肉、白切肉、米酒、火麻菜、羊活血、羊瘪、蕉心炒羊骨、猪血肠、粽粑、糍粑、豆饭、小米饭、南瓜饭、辣椒、旱藕粉丝、鸡血米团、豆腐、汤圆,等等,可谓八珍玉食,丰富多彩。


        腊肉:布努瑶话叫“mgax ningd”,是用新鲜肉经腌制后再通过烘烤而成的的腊食加工品,由于通常在农历腊月进行腌制加工,所以称为“腊肉”。布努瑶腌制的腊肉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肉、牛肉等,但为数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布努瑶族长期过着颠簸流离的游耕生活,居住的地域基本上是“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恶劣环境,远离市场集市,交通极为不畅,平时购买猪肉不大方便,给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布努瑶在过春节杀年猪时,除留着过年节吃用以外,剩下的鲜肉则把它切成每块重2—3斤、宽3—5厘米的长条肉,将肉皮上残存的毛用刀刮干净,然后,用生盐揉搓均匀,放入瓷盆中,每隔2天翻倒1次,让盐水充分浸透到肉体里,以利于进味和防腐。待腌泡10天左右取出,用温水洗净腌肉表皮上的盐分,用竹扦扎些小眼,悬挂在火塘上,用香樟木、甘蔗皮或桔皮、锯末烧出的烟火慢慢熏烤十天半月,待肉色变成金黄色、水分基本熏干后收起,即成为名副其实的“瑶家腊肉”。经腌制的腊肉,金黄油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防腐能力强、保存时间久。食用时,只将腌制好的腊肉在火上烧一下陈皮,然后放入温水里浸泡,洗去油黄渍和盐分,用菜刀轻轻刮去肉表皮上的尘土,再用温水洗净,放入锅里用水煮或用气蒸熟,切片装盘食用。经煮熟的腊肉,虽有浓重的烟熏味,但透明发亮,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布努瑶对腊肉的储存很讲究。布努瑶因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湿度变化也很大,若果不注意做好对腊肉的储存,腊肉就容易变质,其肉色发黄有霉斑,肉质松软无弹性,甚至有酸败味或其它异味,不利于食用。因此,布努瑶人大都选择用优质木料来制作方体式熏肉木柜,将制好的腊肉放进柜里,悬挂于火塘上方,利用平常生火做饭时的烟雾继续熏蒸腊肉,既保持室内通风干爽,减少湿度,又防止鼠虫攀爬叮咬,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即使三至五年也始终保持腊香味,不会变质。
        腊肉有水煮腊肉、清蒸腊肉、清水腊肉、干锅腊肉、小炒腊肉,也有腊肉炒饭、腊肉蒸饭等多种吃法。无论蒸吃、炖吃或熟炒,味道香醇可口,风味无限,诱惑力强,让你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如果到访瑶家,主人煮上腌制的腊肉来接待,那是很体面的事情,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白切肉:布努瑶话叫“mgax dluob”,是布努瑶土气十足的家常特色美食之一。凡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只要杀猪宰羊,餐桌上少不了一碗“白切肉”,肉质细嫩,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其制作是将猪肉(多为五花肉)除毛洗净,放入锅里用旺火煮熟,起锅散热后,切成厚薄大体相同的肉片,按量将肉片整齐地排于盘中或碗里,即可食用。因瑶家很少有姜、葱、蒜等香料,吃的时候,直接点蘸熟盐水或辣椒卤水即可,原汁原味,鲜嫩滑口,味道鲜美,食之不腻。


        米酒:布努瑶话叫“judo sax”。布努瑶人嗜酒,酒在布努瑶族人民的生活中不仅是节日饮品,更是待客佳酿,在日常生活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布努瑶自酿的酒类包括玉米酒、红薯酒、旱藕酒、蔗糖酒、山葡萄酒、芭蕉酒、山樱酒、南瓜酒、娘酒等,且多以玉米酒为主,味道迥异。酒有烈性和低度两种类型,以酒精含量低的米酒居多,常称为“瑶家土酒”。
        布努瑶成年人几乎都学会酒品的制作方法,造酒技术高超。因此,瑶族人会“酿”的风俗流传至今,源远流长。酿酒原料有大米、玉米、红薯、芋头等。其做法是:把原料洗净蒸熟后,待温度下降到25度左右,拌入定量的酒药(酒品),置于竹框内发酵,约3—5天有酒香味后,就移至缸里密封起来继续发酵,待半月以后,即用自制的熬酒具酿制出酒。刚出锅的酒度数20—30度左右,热气腾腾,酒香四溢,口味醇厚,辣劲十足,囊括着瑶乡山水的精华。
        布努瑶男女大都嗜好饮酒,这是布努瑶嗜食的一大特征。这与布努瑶居住的石山或半石山地区雨水充足、湿度大、喝酒能祛湿御寒有很大关系。在布努瑶传统饮食文化中,酒是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丧嫁娶、祭祖拜神等活动的必备饮品,同时,酒在布努瑶的礼仪习俗中也成为了疏通关系、增进感情、深入了解、化解矛盾、加深团结的重要“媒介”。每逢喜事节庆或亲朋好友相聚时,主人都会杀鸡设宴,拿出自酿的“米酒”,宾主围坐在酒桌边,喝着美味的酒水,吃着可口的菜肴,谈着知心的话题,抽着醉人的香烟,往往一坐就是半天,一喝就是数碗,大有“无酒不成宴、不醉不罢休”的姿式。布努瑶一般成年人饮酒的居多,妇女平时虽不饮酒或酒量少,但遇有宾客来临或喜庆之日,也情不自禁地以酒相敬,豪饮几碗。因此,布努瑶家即使自家不能喝酒,也自酿一缸储存待客,反映了布努瑶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布努瑶喝酒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笑酒”。每逢喜庆或过年过节,布努瑶人围在酒桌边,手执酒具,相互敬酒对饮,当大家酒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先由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端着斟满米酒的酒碗,以转弯抹角的比喻、含蓄风趣的语言,讲述一年中有趣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你一言我一语附和,有说事赞誉的,有互相挖苦揭短的,每说到逗乐之处,大家哄堂大笑,并举碗畅饮,其乐融融。如此“笑酒”,不但提高了酒席的品位,还加强了主客间的和谐气氛,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凝聚力。讲者津津有味,听者和附和者声声入耳,场面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体现了布努瑶族浓郁的酒文化特色。“笑酒”彰显了布努瑶热情、大方、豪爽的古朴风格,是酒文化最富有文化韵味的娱乐活动。

        火麻菜:布努瑶话叫“vab gad hid”,拥有瑶区绿色“长寿食品”的美称。瑶族人民由于大都生活在大石山区,山高谷深,土地贫瘠,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比较适宜种植火麻。同时,瑶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肉料油料少,只能依靠种植火麻来弥补食用油的不足。火麻菜的制作方法是,将经清洗好的火麻籽放进石椎里舂碎,舂碎出油了就掏起放到水瓢中,倒进清热水反复搅拌出乳白色的汁液,待沉淀几秒钟给火麻壳沉于瓢底后,用滤布袋将火麻壳和火麻浆分离出来,把过虑好的火麻浆倒进锅里,如此反复二、三次,直到搓不出汁液即止。如果用搅拌机将火麻籽搅碎,方法大同小异,即将火麻籽和适量的水,连壳带仁一起放进搅拌机,搅成浆汁,滤渣取汁入锅,直到放入的水清澈为止。待火麻浆汁制好后,便用猛火煮。当浆汁油水面沸开后,即将洗净的芥菜或南瓜苗缓缓放入,不要翻动,待其煮熟,火麻浆汁泡沫便结在菜叶上,撒入食盐,不用放油,即可起锅装碗,一盆清香的火麻菜就可端上桌了。经煮熟的火麻菜,柔软清爽、鲜美可口、生津开胃、百吃不腻,实乃瑶家餐桌上的珍品。火麻还可煮青菜、白菜、苦麻菜、南瓜苗、南瓜、豆角、红薯叶、红米菜等,也可以煮腌制的疏菜类,不论何种煮法,何样菜品,皆是一道道鲜美的菜肴,令人百食不厌。

        羊活血:布努瑶话叫“mcengd yongx”,一般只在杀活羊的时候才做这道菜,属餐前开胃菜,是瑶家一道特色美食。布努瑶多居住在大石山区,这里山多草木茂盛,是山羊理想的“伊甸园”。自古以来,布努瑶就养成了养羊的传统,家家都有养羊的习惯。但是,瑶族最忌讳的是红色,吃“羊活血”并不是布努瑶人的首创,主要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学来的,最后才慢慢成为本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羊活血”的制作方法是:宰羊时,用一个盘子或大碗接住新鲜的热血,放上适量的生盐,用筷子朝一个方向不停地转圈搅拌20分钟左右,让生盐充分融化于热血中,待搅拌至血的温度冷却后,血就成为不凝结的标准的血浆。然后,将羊的肠、肚等内脏部分煮熟,切细或者剁碎,拌上山姜、葱、蒜等佐料,经热油炒熟后,就可以做活血了。开始时,根据食客的多少将碗摆在餐桌上,将炒好的细肉料分盛到碗里,每碗加上一至二勺血浆,按照血和料的比例,加上配制好的温汤水(注意汤水热度不要太高),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拌几秒钟后静置,等碗里的温度降点后,血随即凝结成冻物状,“羊活血”就做成了。“羊活血”像豆腐花,其凝如凉粉,嫩如豆腐,味如汤膏,美味无比,是宴席的“首味”。“羊活血”能促进造血机能,具有滋补的功效。宰羊时,如果没有吃到“羊活血”,可说是一大憾事。

        羊瘪:因羊是食草动物,而且“羊吃百草药在囊”,因此,布努瑶将健壮的活羊宰杀后,即从小肠尾端割出一截小囊包,连同肚里那些吃进肚内未及消化的青草的肠子,原封不动或用水滤洗后放进锅里用慢火煎熬,等水分干并呈黄色糊状后,加上羊胆汁、羊骨汤,再配以大蒜、葱花、山姜、食盐、嫩椿叶等多种味料,拌匀可食。宋《溪蛮丛笑》“不乃羹”词条中说“牛羊肠脏略摆洗,羹以飨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说的这个“不乃羹”就是羊(牛)瘪。瑶族饲养的山羊大都自然放养,食百草长大,其中许多草有药用价值,“羊瘪”虽有一种苦味,但营养丰富,有清热降火、医治胃病、益肝明目之功效,既是治病的药,又是保健食品,俗称“百草药”、“保健汤”。

        蕉心炒羊骨:布努瑶话称“jingxzuob  hsongd yongx”,是将羊骨头和芭蕉树心剁碎、捣烂,拌匀炒熟,再加上羊汤热焖而成的一套特色菜肴,瑶家大凡杀羊,这套菜少不了。制法是:将芭蕉树砍去枝干以上部分,留下树根部分,将树根部分的老瓣一层一层剥去,取出白色幼嫩的蕉心,捣烂,用沸水氽烫,冲洗,去除生涩味,放进簸箕里备用。将生鲜羊骨剁碎,炒至六、七成,放入芭蕉心拌炒、热焖至熟,放入香菜,即可食用。羊骨性味肝温,有补肾、强筋的作用,芭蕉心有化痰、平肝、通经等功效,炒熟后的羊骨芭蕉心,既有羊骨头的嫩滑,又有芭蕉心的韧劲,两者搭配互补,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不失为瑶家名副其实的特色菜肴。

        猪血肠:布努瑶话叫“gos mpai”,亦称“猪龙捧”。布努瑶大凡宰杀猪时,都要把灌猪龙捧作为第一道瑶家风味名菜来张罗。其主料是鲜猪血、猪肠、猪杂肉类、玉米粉或煮熟的大米饭。猪肠一定要揉洗三至五次,以没有异味为宜,并用线头绑住肠子的一头,另一头待灌猪血料之用。辅料是:精盐、香姜料等。制法是:将新鲜猪杂类如肺、五花肉末、天梯等生料类肉食品煮熟后剁碎,放入锅里用油炒出油水,然后加入玉米粉一起炒,待炒出香味后即关火起锅,将鲜猪血倒进锅内,加盐、香料和一定量的温水搅拌均匀,调至稀湖状后,用漏斗套住猪肠口,将猪血料灌入猪肠里,灌满后用线绳把口捆好,放进锅里进行水煮。在煮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和翻动,因为猪龙捧在煮的过程中会澎胀,也容易粘锅。一旦见到澎胀的地方,就用小竹签在肠子的表面上扎一些小孔把气体放掉,以防胀破。等到整串龙捧颜色变深有硬度后即捞起,待散热后即可用刀切来食用。经煮熟的一串串猪龙捧,油亮肉香,热气腾腾,既有血肠的酥香味,玉米粉的柔软感,又有油炒过的料香味,让人吃得可口,食得放心,可称得上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瑶家美食。

        粽粑:布努瑶话叫“gyaox”,是布努瑶族逢年过节的主要食品及供祖祭品之一,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美食。粽粑主要原料包括糯大米、糯小米、糯玉米头三种。如以糯大米为原料的,称为“大糯粽粑”,瑶话叫“gyaox hsugd mdluf”,以糯小米为原料的,称为“小米粽粑”,瑶话叫“gyaox nungx”,以糯玉米头为原料的,称为“糯玉米粽粑”,瑶话叫做“gyaox sax mdluf”。从形状来看,既有四角粽、三角粽,也有驼背粽、枕头粽,且以驼背粽居多。  
        瑶家粽粑制作过程是:一是洗粽叶。粽叶采集回来后,要清洗干净,并挂起来晾干水分。二是制馅料。选好五花肉,用水清洗干净,切成大小、长短、厚薄等同的肉片,配以八角、草果、山姜粉、绿豆沙、板栗、食盐等佐料,并充分搅匀,让它入味即为馅。三是洗糯米。将糯米淘洗干净滤干水分,放入容器内。然后,用糯谷穗杆或酥麻杆烧成灰稍拌水,倒入容器内与糯米反复搓揉约半个小时,滤出灰沙,将糯米染成灰黑色即成。四是包粽子,这是包粽子最重要的一环。按每个粽粑需要2—3张叶子的标准,将两张粽叶交叉在手心或膝盖上,在叶子的中心位置倒入一个粽粑二分之一的糯米,平铺均匀,放入肉片,然后再铺上剩余的另一半糯米,将肉片盖住,把叶子两头分别合拢,用稻草杆或棉线从任意一头开始,一圈一圈地绑扎几道至另一头并打结,这样,漂亮的瑶家粽粑就包好了。值得注意的是,绳条捆扎松紧要适度,包得过紧,糯米不容易浸水,难以煮熟;过松则水容易渗进去,糯米和馅料变成糊状,影响粽子的质量。粽子包好并修边剪叶后,就将捆扎好的粽粑浸泡在淡盐水里约半个小时,让粽粑湿透盐水,这样即可入锅水煮。五是煮粽粑。将包好的生粽粑放入大锅里,加上清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熬煮约3—5个小时即成为粽粑。在煮的过程中,要注意添水并随时翻转粽粑,以防粽粑受热不均而出现半夹生。粽粑熟透以后,从锅里捞出来,一个一个地摆放在桌子上或簸箕里,让其充分散热,蒸发水分,最好不要叠放,以免粽粑的棱角受压变形,影响美观和送礼。经煮熟的粽粑,香味俱全,细嫩可口,是瑶家难得的美食珍品。

        糍粑:布努瑶话叫做“mjud”,是瑶家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其原料是糯玉米或小米,馅料包括黑豆、蜂蜜、白糖、芝麻粉等。其做法是:将生糯玉米粉用清水搅拌成干饭状,放入木制蒸笼里蒸熟,趁热导入石舀里用力舂,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后,从石碓里抠出来,放在器皿或簸箕上,洒上一些黑豆馅料,然后将糯饭泥揉搓,切成一截一截的饭团,包上内馅料,捏成可大可小的圆形或椭圆状,即可食用。糍粑松软粘稠,香甜可口,食用方便,食时如蘸上辣椒卤水,或闷一两口米酒相送,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甚佳。每逢节假日、农闲时节,布努瑶都喜欢制作糍粑来食用,如客人到访,也喜欢以糍粑来招待,虽说是用粗粮来做成的美食,但体面大方,主客皆欢。布努瑶认为,吃糍粑,象征着丰收、团圆和富足。所以,布努瑶族普遍有做糍粑、吃糍粑的习惯。

        豆饭:布努瑶话叫“yuol duf”,即将豆类与大米混在一起煮成的饭,称为“豆饭”。煮豆饭时,一般先把豆类淘洗干净,煮至全熟或半生熟,然后将洗好的大米(玉米粉一般不煮豆饭)放入锅里跟豆一起煮,可适量加些水、油和盐,待熟后即可食用。根据豆类和配料的不同,可煮成红豆饭、绿豆饭、土豆饭、黑豆饭,也可以煮成腊肉豆饭、小米豆饭、南瓜豆饭、香菇豆饭等。在大化布努瑶民间常见的主要是黑豆饭、红豆饭、腊肉豆饭。经煮熟的豆饭,既有豆的松软,又有米的清香,色味诱人,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已成为瑶民们日常餐桌上的新宠、待客的主食。

        小米饭:布努瑶话叫“yuol nungx”,是将小米与大米混合一起蒸煮而成的饭。布努瑶大都居住在偏僻的深山小弄中,这里石多土少,坡高岭多,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小米,小米饭自然成为了日常饮食的组成部分。其制法是:将小米颗粒放在石磨或石臼里舂,筛去表皮,然后用热水浸润,拌入煮熟的食豆,装入木制的蒸笼里蒸熟即可食用,浓香四溢,柔软可口,味道鲜美,百吃不厌。

        南瓜饭:布努瑶话叫“yuol bidgwad”。在日常饮食习惯中,瑶族除了拿南瓜来炒丝、煲汤或腌渍菜以外,还有另一种特色吃法就是煮南瓜饭。南瓜饭是瑶族人民的家常饭,也是招待客人的食品。主要原料是南瓜和玉米粉,其做法是先将南瓜洗净后劈开,去皮去籽后切成小块,放入锅里煮熟,然后,用勺子将南瓜搅烂,放入少许食盐,倒入开水适量,将玉米粉直接倒进锅里,连同南瓜一起搅拌至糊状,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将南瓜饭焖熟,约5——10分钟后,即可揭锅食用。经煮熟的南瓜饭味香色美,诱人胃口,吃时可不需其他的菜,常拌辣椒送上,甜中带辣,刺激味蕾,增进食欲,每人2——3碗都不觉得解馋。南瓜饭不但能清火去热,对糖尿病、肝病等有一定疗效,而且还具有饭菜合一、做法简单、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瑶家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辣椒:布努瑶话叫“gad mans”,为茄果类蔬菜。辣椒是瑶族人民喜食的蔬菜和调味品,也是瑶族人民的特殊嗜好,故瑶族饮食方面有“百味食辣”的习惯。瑶族一日三餐每次用餐时,不管有肉与否,餐桌上少不了辣椒,菜里都要放辣椒,越辣越进味,甚至有的人没有辣椒饭都吃不下,吃不香。故布努瑶民间有“宁可不吃肉,也不少辣椒”、“吃不得辣椒、上不得高坡”之说。在制法上,瑶族对辣椒多以舂制为主,切制较少。走进布努瑶人家,一般都能见到用圆木头制成的各种辣椒舂器,或是用石头制成的辣椒石臼,也有用来泡制辣椒的瓶瓶罐罐。在舂制辣椒时,将生或腊的辣椒颗放进舂器里,必要的可先将辣椒放进火灶里用微火烧一烧,然后加上椿叶苗、生姜丝或蒜头等调料品,用木杵慢慢舂,这样制出来的辣椒辣香俱全,味道鲜美,让人吃上几羹或半小碗也不觉得辣。瑶族食用的辣椒多为自产自种的“辛辣椒”,称为“本土辣”,这与瑶族居住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瑶族大都居住在大石山区、高寒山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变化大,寒气重,湿度大,再加上生活水平低,御寒能力低,油料严重不足。为了驱赶湿寒、促进消化,瑶族人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孩,都喜欢食用自己本地生长的辛辣椒。久而久之,形成了属于自己本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辣椒文化。

    

        旱藕粉丝:布努瑶话叫“feend ngoud”,以旱藕淀粉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复杂的工艺精制而成,具有易熟耐烂、久煮不糊、质地细腻、口感极佳、味道独特、帮助消化等特点,是粉丝中之上品,堪称瑶区天然绿色长寿食品。其加工制作大体经过磨浆、洗浆、漂浆、滤浆、蒸煮、晾晒、切丝等工序。过去加工旱藕粉丝全部用手工操作,虽费时费力,但基本上家家都自行加工,以备逢年过节和赠送亲朋好友之用,现在虽然使用机械化操作,经济实惠,方便快捷,但由于过多依赖于市场购买,家庭式作坊已不复存在,这也意味着这门手工技艺在瑶区里逐渐失传。旱藕粉丝可炒食、水煮,也可添加其他佐料制成多种藕粉美食,如木耳炒藕粉、萝卜炒藕粉等等,是瑶区久负盛名的传统滋养食品,且味道鲜美,老少皆宜,一年四季,皆可食用。

        鸡血米团:布努瑶话叫“gos gab”。布努瑶族杀鸡时,大部分都喜欢捏制鸡血米团来食用。方法是:将鸡生血与玉米粉、盐互相搅和至匀,捏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米团,然后放入锅里连着鸡一起煮,约20分钟即可煮熟,然后逐个逐个捞起放在碗里,待散热后即可直接食用,也可切成小片食用。此时如果再用猪油或植物油来煎,点上辣椒卤水,其味道则更加鲜美。   

        豆腐:布努瑶话叫“duf wus”,以黄豆粉和石膏水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是瑶家一种低脂、低碳水化合物富含蛋白质的特色菜品之一。其制法是将黄豆洗净,用水浸透至软后,用石磨将其磨成豆浆,装在特制的布袋里,用手反复搓压,滤出豆浆水,倒入锅里用慢火煮,待烧开时,将石膏水倒入其中并按一定方向搅拌几秒钟后,豆浆水即凝成团状,待稍微散热后,即将其滔进用纱布摆好的四方框内,收住纱布四个面将豆浆包住,移出方框,用木板压住上面,将水滤干,待三十分钟左右,拿出木板,搬开纱布,即成瑶家名副其实的豆腐,简称“瑶家豆腐”。豆腐的原料除了黄豆以外,其他的豆类如黑豆、绿豆、蚕豆、豌豆、扁豆等,都可以制作豆腐。这种瑶家豆腐色泽鲜亮,白白嫩嫩,它可以煎、煮、炒、炸、蒸、烤、卤等,豆香味浓,口感鲜美,是瑶家逢年过节和招待亲朋好友的好菜肴。

        汤圆:布努瑶话叫“ras rux”。凡逢年过节时,布努瑶大部分都要吃“汤圆”。汤圆这一糯制食品,有甜汤圆、咸汤圆之分,布努瑶家食用的汤圆多为甜汤圆。瑶家甜汤圆主要原料是糯玉米和红糖。糯玉米颗粒小,口感好,糯性强,味道香,被人们称为"黄金作物"。其制法全靠纯手工来完成,即:先将适量的糯玉米粒浸泡在水里1—2天,用石磨来进行“水磨”,即边推磨边加微量水,磨成浆糊状,然后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滤水成软团状即可。食用时,将其取下来放在盘里,用力轻搓均匀适中,调制好后,捏出鹌鹑蛋般小块放在手心上,双手来回轻轻搓成圆形,逐个放进烧开的红糖水里,用慢火煮熟,煮时要用小勺子来回推动,不让汤圆沉底,待汤圆浮上水面时,就可滔起与糖水汤一起食用。不过,现在经济高歌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用作汤圆的糯米粉比比皆是,瑶民已不再通过推石磨这一古老的方式来制作汤圆原料,食用时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糯米粉和红糖回去,用水调好包制即可。这种甜汤圆油润绵软、色泽雪白、晶莹光亮、小巧玲珑,食之味道香甜,滑而不腻,糯而不粘,多吃无妨。按照瑶族民间的说法,年节吃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甜蜜开心,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四、饮食禁忌
        布努瑶族的饮食礼仪可谓繁多,其规矩森严的内容也不少。布努瑶一般禁食老鹰、猫、蛇、狐狸、鼠、貉、乌鸦、青蛙等兽禽、爬行类动物的肉,认为这些动物是师公和道公“兵马”的一种,不吉祥之物,秽气重,特别是师公、道公食用这些肉容易被鬼神捉弄,作法不灵,这与布努瑶信奉道教、巫教有关。用于祭祀或驱赶凶神恶鬼的肉,如不能食用的,由祭者(施法者)自行处理。如主家可食用的只允许中老年人食用,年轻人和妇女不能食用;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煮熟的肉类食品,需先供奉列祖列宗、祈求神明降福后才能食用,否则被视为对祖宗的不尊重;祝著节宰杀的禽或畜类,一旦确定了的对象千万不能随意改变。宰杀之前,先由一老者或兄长(巫师)念咒诵经,呐神请祖,将要宰杀的畜禽“交清交命”给“罗刚”和九位大神公后方能动刀,以示对祖先的崇拜和尊重。肉食以及各类菜谱煮熟后,不准擅自私尝,必先喃神请祖,并焚烧冥纸即“烧金烧银”后才准许食用。节日酿制的甜酒须需由家庭主妇张罗,且忌讳小孩参与或知道,也不许偷偷品尝或饮用,要等到节日当天开来祭祖后方可饮用,否则鬼必惩之;进入瑶家见到主人正在熬酒时,切忌说“熬酒、喝酒”之类的话,否则祖师爷就会怪罪,造成酒水断流变味,主人不高兴;饮酒时,先滴一至三点在地上,表示敬祖先和“酒神”们;红白喜事需宰杀耕牛祭祀宴客的,需由祭司在祭祀场地烧化香纸,诵咒念语,祭求东西南北四方诸神,并哭跪耕牛原谅,祈祷耕牛灵化成仙后才能砍杀,否则会得罪牲畜神,招来祸害;家有亲人过世,在停柩和开道场期间,死者三代以内直系的孝男孝女们忌食肉类、动物油类和青菜类,只能吃些白饭和豆类,即“忌斋”,待安葬完毕,经道公进行“解斋”等释念仪式后方能食用;布努瑶族宰杀生猪虽然喜欢灌猪血肠,但从事建新房、宗教丧事活动宰杀的生猪,忌讳灌猪血肠。
        禁忌宰杀白色的鸡或鸭招待客人。特别是订婚忌送白鸡,女方姑娘第一次来访男方家时,忌杀白鸡来招待,否则成家后不是白白分手就是夫妻难得白头偕老。故布努瑶民间有“鸡舍鸭断”之说。小孩忌吃鸡头、鸡爪、鸡翅之类,否则长大后像鸡瘟一样读不成书,写不成字,难以展翅高飞;到别人家做客时,忌坐在祖先神位的地方。进餐时,不能吃鸡头,也不要夹鸡腿,要留给小孩,同时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人或妇女,鸡胆要留给老人送酒;吃饭时不能有嚼食的响声,不能拨弄盘中的食物或转动桌子。忌翻菜、连续夹菜,否则被视为欠礼和缺少家教。饭碗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如吃不完,不能将其倒在桌上或地上,饭后不能倒扣碗或酒杯。客人吃饭时,在没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人不能收拾碗筷,否则被视为不让客人吃饱饭。吃饭时筷子长短要一样,否则夫妻不能齐头到老。拿筷子吃饭时食指不能伸出指向别人,这无异于指责别人,给人不快。不能用筷子敲击桌子和盘碗,因为这种“击盏敲盅”的做法与乞丐讨饭无异,被视为极其下贱的做法。不能用筷子来回在菜盘里寻找食物,否则被视为缺乏修养。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饭中递给对方,这类似于给死人上香, 既不吉利,也不礼貌。饭后也不要把筷子横在碗上,以示明理;男子忌吃死在笼里鸡鸟类的肉,否则难免遭受“牢狱之灾”;妇女忌吃难产致死的牲畜和生蛋卡壳而亡的家禽之肉,否则自己日后容易难产,甚至死亡;忌宰杀或出卖未断奶的母性牲畜;忌阉猪、牛、羊、鸡时喊“杀”,也不能先架锅烧水后才动刀阉割,否则所阉割的牲畜会容易死亡;布努瑶认为,小米是密洛陀在“罗力”造田造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人造出来后也是靠吃小米饭长大的,为密洛陀所管的“神米”。吃小米饭,意在于不忘始祖母亲“密洛陀”披荆斩棘,创世艰辛。因此,每当煮小米饭或熬制小米酒时,在进食之前要先祭拜密洛陀及先祖们,以示尊重和怀念,否则惹祖众怒,招来不测。
    (温馨提示:未经作者本人同意,禁止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