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布努瑶铜鼓文化略谈(图文)

2019-11-01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1618次
 
        地处红水河中游偏西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布努瑶族的主要世居地,也是红水河铜鼓文化资源的存藏区。生活在该县境内的布努瑶是铜鼓的使用者和收藏者,其民间藏鼓、养鼓、敲鼓、祭鼓、赛鼓、舞鼓、禁鼓之风代代相传,兴盛不衰,由此孕育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器乐文化,为布努瑶悠久的历史文化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祖传铜鼓。(韦汉国   摄)
        一、铜鼓来历
        关于铜鼓的来历,史书载称是僚人造的。据戴裔煊在《僚族研究》中指出:“僚乃一后起名称,上古无所谓僚。”其余所知,僚字之称,始见于晋张华所著《博物志》“谓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稍后常璩《华阳国志》始屡有所见,如蜀志“滇僚费焚,……于是僚之名,渐见于载籍”。何光岳认为:僚人起于汉代。主要在西北、西南地区,晋时实力强大,有些北迁至江汉地,所以《僚传》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既然僚属南蛮,说明有部分僚人已加南蛮集团。自晋以后,历隋至唐,僚人为患,史不绝书。而且所处之地均与瑶杂居。与瑶族先民同属一个集团,必然互有往来,相互渗透。所以史有“瑶僚”、“蛮僚”之称。后来僚与瑶族先民同时迁到武陵郡,瑶族先民称长沙武陵蛮,僚则称舞溪僚。因此《溪蛮丛笑》把二者统称为五溪蛮,“环四封而居者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僮、曰仡佬”。武陵僚不仅与瑶杂处,而且联合斗争。同治《番禺县志》云:明天顺二年,“瑶僚作乱”。嘉靖《翁源县志》卷四亦载:“天顺初,广西瑶僚四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卷十三也云:田州瑶、僚盘居。正因为如此,瑶、畲、疍、黎等族人被称为山僚。今广西、越南的瑶祖称宗族为“lub”,汉语叫“老”。即来源于僚。瑶人叫砍山烧山为“放燎”,称布努瑶住山上搭棚为“寮”,均来源于僚。僚人冶铜技术很高,《北史·僚传》云:“铸铜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於熟食。”、“铸铜为大鼓”、“夷僚……着斑布,击铜鼓”、“居干栏”。瑶民击铜鼓,住干栏,说明与僚关系密切。
        除了史书所载以外,在大化县雅龙乡布努瑶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密洛陀在“罗力”造人之前,先造出九位大神公。有一年,密洛陀忽患重病,九位大神公四处求医,不见好转,只好去请“桑师”占卜问鬼,断个吉凶。“桑师”占卜后对九位大神公说:“密洛陀的病虽无大碍,但要好转,必杀猪宰羊,敲锣打鼓,用两天两夜时间来举行大还愿仪式来(布努瑶话叫‘属运’),驱赶依附在‘密’身上的邪难病魔即可,否则难以治愈”。九位大神公回来后告诉了密洛陀。密洛陀听后犯了难:“属运”可以,但是要到哪里去找铜鼓啊。密洛陀左思右想,于是,就画了九个圆形图形,安排“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布努瑶话叫“藏罗福利”),按照图形先造出两面铜鼓来。“卡洋也”和“卡洋义”费了九虎二牛之力,用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终于铸造出了公、母两面铜鼓,敲打起来,鼓声震天,很有驱邪力。于是,在给密洛陀“属运”时,拿这两面铜鼓来敲打两天两夜,密洛陀的病很快就好转起来。密洛陀病好后,对“卡洋也”和“卡洋义”说:“你俩兄弟继续按此法去造铜鼓,以后造人后分给他们去敲打,驱邪赶魔,热闹凡间。”同时,吩咐九位大神公说:“以后别忘了只准在我的生日五月二十九日那天敲打铜鼓啊!”从此,铜鼓神话般地流传了下来,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
 
铜鼓舞精彩场面。(韦汉国   摄)
        二、铜鼓舞蹈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古代,铜鼓是布努瑶先民通神的法器、权力的重器、娱人的乐器、指挥的响器,同时也是镇寨之宝物、避邪之神物。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铜鼓在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布努瑶现存和收藏的铜鼓除了用于祭祀神灵、降妖避神、节日庆典以外,主要用于演奏音乐和伴奏舞蹈,其功能作用发生了一定变化。布努瑶认为,铜鼓是密洛陀铸造并传承给布努瑶族作为“传家宝”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与祝著节密不可分,祝著敲鼓、舞鼓、乐鼓之风已成习俗,代代相传,不可丢弃。因此,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的祝著节,布努瑶村村寨寨敲打铜鼓已成为常态化,且常伴之以猴子舞、扁担舞、簸箕舞、竹帽舞等民间舞蹈,以此来纪念和感恩始祖母密洛陀,庆贺作物丰收和民族团结,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同时也反映了布努瑶对祖先的无限爱戴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其中为布努瑶人喜闻乐见、代代相承的就是集健身、键心、自娱、娱人于一身、富有强烈艺术感又最具文化特色的“铜鼓舞”。
        铜鼓舞是布努瑶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源于布努瑶群众为了吓跑野兽保护庄稼而发明的一种原始舞蹈。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铜鼓舞逐渐演变为瑶山庆“祝著”、贺新春的主要祭祀舞蹈。每逢春节和农历五月廿九日祝著节等重大节日,布努瑶都要杀猪宰羊,大摆筵席,敲打铜鼓,跳铜鼓舞,以示怀念先祖的恩德。铜鼓舞多为集体舞,人数八至十六人,开始时将一面皮鼓夹放在两面铜鼓的中间,敲打铜鼓者右手各握大槌打鼓面,左手各握筷子敲打鼓耳或鼓边,而敲打皮鼓者合着铜鼓点挥舞着大槌尽情灵活地敲打着鼓面和鼓边。时而正击,时而背击,时而翻击,时而俯击等等,鼓声飞扬悠远,节奏明快紧凑,鼓点铿锵谐调,悦耳动听。而跳舞者身穿节日盛装,伴随着激昂的铜鼓声,双手举起斗笠扬起花巾,踏着鼓声的节拍,左闪右跑跳起古老的舞蹈,时而围成圆圈,时而排成一行,时而交错舞步,队列巧妙多变,舞姿刚健有力,舞蹈动作象征着耕作、狩猎以及与自然作斗争的情节。那雄浑的鼓声,密集的鼓点,优美的舞姿,相交辉映,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观众,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之美,也使人感受到布努瑶“铜鼓文化”的绚丽与魅力。如今,铜鼓舞已成为布努瑶欢庆祝著节的一项传统节目,它凝聚着布努瑶人民的智慧,传播着民俗文化的正能量,岁岁年年,永放光彩。
 
祖传铜鼓(仿制品)。(韦汉国   摄)
        三、铜鼓禁忌
        铜鼓神圣物,禁忌何其多。布努瑶在使用铜鼓时,都要按照古老程序举行“开鼓”仪式,不能肆意为之,否则招来不测。每到春节、祝著节或需敲锣打鼓的红白喜事,凡是藏有祖传铜鼓的布努瑶人家都要择吉日举行杀牲供祭、祷告密洛陀和“洛刚”的开鼓仪式。其祭品包括:1块肉、1碗酒、三支香即可。祭祀时,主人将公、母两面铜鼓摆放在堂屋正中间,鼓旁贡着一块肉和一碗米酒,点插三支香,由鼓主面对铜鼓念经诵咒,邀神请祖,然后拿起鼓槌在公鼓身上敲打三声,即可将铜鼓悬挂起来尽情敲打,铜鼓那“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山鸣谷应,撼动心魄,否则鬼必惩之。需要收鼓的,也要按程序择日举行封鼓仪式。其仪式与开鼓仪式一样,只是封鼓时少了一碗肉,且喃神不一。其意是:“五月二九已过去,今日封鼓送祖离。摆肉把酒点三香,念我祖宗好心肠。封鼓封去聋哑盲,还有千灾加病亡。祖宗阴间多显灵,财源滚滚多安宁。来年五月二十九,鼓前灵上再叩首。”封鼓以后,主家就将铜鼓收藏起来。在使用禁忌上,收藏的铜鼓,必须放在小孩不易碰到的地方,且在平常日子里禁忌敲打,如确需敲打的,也要按照程序举行“开鼓”“封鼓”仪式,否则就会惊动天庭,吵闹祖宗,各种凶神恶鬼就会进屋里来“问罪”,招来鸡犬不宁、聋哑病亡等灾难。不许往铜鼓洒水淋尿、拨粪吐痰,不许面对铜鼓高声大叫,大吐口水,更不能私自撬开锁在铜鼓上的锁头、链环等,否则招来神判,难以招架。
        布努瑶铜鼓根据鼓皮厚度和音响,将铜鼓分为公鼓、母鼓两种类型。公鼓鼓壁较厚,鼓颈略长,鼓面十二角光芒较平滑,声音清脆高昂,母鼓鼓壁较薄,鼓颈略短,鼓面十二角光芒略凸起,声音低沉浑厚。布努瑶认为,公鼓当中有一种叫做“严拉韦”的鼓类,这类铜鼓长有无形翅膀,乱性善飞。为了与“龙女”幽会,每到晚上,它就偷偷跑到海底龙宫与“密洋”(龙女之母)拼个输赢,如果拼赢就不回来了。因此,大凡收藏有此类铜鼓的人家,都会在鼓边锯个小三角形或挖一个小洞,意味着“阉割”,有的甚至在鼓耳上锁上一条铜链锁,也意味着“锁住”,日后它就无法飞回龙宫行“幽会”之事,此说此举,倒给铜鼓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现在,这种被称为“严拉韦”的铜鼓存量很少甚至没有,更没听说有“会飞”的怪事,即使有少量保存,其鼓身自然涂有一层泥土红,相传那是其与“密洋”打拼留下的印记,令人回味无穷。
 
铜鼓收藏。(韦汉国   摄)
         四、铜鼓收藏
        据传,布努瑶族先人不会铸造铜鼓,也不是铸造铜鼓的第一人。布努瑶现所收藏的铜鼓多为滇类铜鼓,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和鼓耳等五个部分浑然一体,形态较小,轻重不一。鼓面多为太阳心圆形,少有菱角面状之类。鼓身上段为胸,大于鼓面,中段是腰,膨大突起,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具有“丰乳、细腰、大肚”的特点。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像一座无比丰富的资料宝库,储存着瑶族古代社会生活的众多信息。鼓身图案既有人物肖像,也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蕴含着古老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祖传铜鼓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体,容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是布努瑶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先民生产生活、权力财富的体现,凝聚着古代布努瑶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才能,被誉为布努瑶文化艺苑中的奇珍异宝,具有审美、研究、开发、收藏、展示价值。
        铜鼓祖传物,收藏何其多。据调查,大化县现存铜鼓达400多面,多分布在七百弄、雅龙、板升、北景、江南、百马等乡镇的布努瑶民间当中,故有“无山不有瑶,无瑶不有鼓”“瑶不离鼓,鼓不离瑶”之说。在布努瑶民间,收藏铜鼓者也不乏其人,蓝建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蓝建文是大化蓝轭瑶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是大化县大化镇土生土长的布努瑶人,出生于1956年,现年63岁。1984年12月,蓝建文从湖南武警总队复员回乡后的第二年即1986年,他即开始收购、收藏铜鼓文物,三十多年来,其铜鼓藏品达139面,被誉为布努瑶民间奇人、古董收藏家,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名望。2003年7月,为了给铜鼓爱好者提供一个读鼓、品鼓、赏鼓、鉴鼓的好去处,蓝建文在其老家投资修建了瑶族风情楼,辟有古董文物厅、服饰银饰厅、名家字画展示厅、福寿厅、祖传铜鼓厅等各类厅堂,其中祖传铜鼓厅所收藏和展示的铜鼓,按类型来分,既有滇类铜鼓,也有粤类铜鼓。按历史来分,有远古铜鼓、近代铜鼓、现代铜鼓。按形状来分,有北流型铜鼓、万家贝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灵山型铜鼓等,具有极高的开发、研究、审美和观赏价值,可谓小小风情楼,珍藏大乾坤。热忱欢迎诸位瑶学各位专家、学者到蓝建文的瑶族风情楼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从中你可以领略到布努瑶自古至今珍藏铜鼓、珍爱铜鼓的悠远民族文化渊源,感受到布努瑶源远流长的铜鼓文化魅力,油然生起一股对收藏者不失重金保护、传承铜鼓文化的敬慕之情。
        (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