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理论探讨 正文

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走出“八大误区”

2023-08-12    来源:韦汉国    点击:364次

 

   布努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人口仅次于盘瑶的少数民族,是瑶族这个“大家庭”中的第二位成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自己独特、优秀的传统和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布努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做好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升布努瑶民众的文化自觉程度、增强布努瑶人民的文化自信力,意义积极而深远。目前,不少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等部门正在为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不懈努力,广大瑶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为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多方式、多渠道地探索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共同谋求保护传承的良药妙方,这是时代的赠予,也是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的幸运。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等部门在寻求保护传承的路径上却走进了不该走的“误区”,致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元气大伤,给保护传承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忧虑。为此,笔者谨以此文列举出八大误区,以求大家婉然醒悟并从这些误区里走出来,避免出现好心做坏事的现象,以成为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践行者。

   画蛇添足误区。“画蛇添足”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其原意是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其所蕴含的寓意深邃高远,给人的哲理直击心灵、发人深省。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画蛇添足的故事并不少,给人的教训也十分深刻。画蛇添足是个极为愚蠢的做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之举,是不足取的。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最怕的就是画蛇添足之举,添枝加叶之法。现在不少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同志,蛮有“画”的功夫,颇有“添”的本领,只要灵机一动,大笔一挥,就可在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册上任由点墨涂鸦,在本不该有的地方随意加汁加料,致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被美丽之“添”乱了套,被随意之“加”离了谱,甚至添出了笑话,加出了尴尬。君不见,有些地方在开展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时,在祝著节文艺汇演上竟“添”了友谊舞节目,一大帮“舞者”在台上扭不像扭,抱不是抱,以致喧宾夺主,场面十足难堪;有的将舞蹈内容加入“笑酒”节目来进行表演,使笑酒者摇身一变成为“舞蹈演员”,纷纷抛开酒碗离开桌子,在舞台上手舞足蹈,满嘴酒话,笑不像笑,舞不成舞,乱作一团,被人誉为台上“癫人”……凡此种种,皆因画蛇添足使然,说轻点就是一种对布努瑶传统文化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说重点就是公开侮辱、诋毁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伪民俗”的表现,容易让人误读布努瑶文化、曲解布努瑶文化。照此下去,势必会给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添足”硬伤,失去存在意义和传承价值。

   张冠李戴误区。记得有个自治县曾举办一场迎新春文艺晚会,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云集,堪称“新年佳作”。但其中有个叫做“布努瑶踩花灯”的舞蹈节目,笔者真不敢苛同,可不是吗?踩花灯是壮族道、僧公艺班集唱、念、诀、咒、舞、乐于一体,是唐宋流传迄今的一个综合性大型传统舞蹈。它通过“放花灯”“踩花灯”和“祭幽”三套舞蹈程式,踩过108盏分别代表五行、四季、四方、二十四气、三十六禽、七十二候的花灯,融合自然历、农历与人的生死轮回寄寓于108盏灯阵之中,演绎壮族激浊扬清、孝亲尊师、博施济众、祈福消灾的传统宗教道德文化精神,体现了壮族丰富的文化想象力和绝妙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布努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目前找不到布努瑶“踩花灯”的记载,在其红白喜丧事中,也看不到布努瑶“踩花灯”的原生态表演,丰年歉岁、添寿增喜、立房上梁,也未见布努瑶通过“踩花灯”来赐福谢恩、祈求安康云云。当然,有些婚嫁、移居在壮族地方的布努瑶同胞,因文化的交融交集,可能在宗教活动中有破例行“踩花灯”之实,但并非代表这是布努瑶固有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布努瑶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事象。也就是说,“踩花灯”并非姓“瑶”,布努瑶“踩花灯”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举。过后,笔者偶尔碰到了那晚“新年佳作”的负责人,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振振有词地说:“说实话,踩花灯是壮族民间一种宗教性舞蹈,我们冠之以布努瑶踩花灯,体现一种文化创新,有积极意义啊!”好家伙,你这种把壮族文化的帽子戴到布努瑶文化的头上,还言之凿凿叫“创新”,这简直是要布努瑶传统优秀文化之命啊!可见,保护传承布努瑶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最怕的是张冠李戴式的“创新”,人为地把其他民族文化之“冠”戴到另一个民族的头上,然后叫这个民族遵从其他民族文化,这是民族文化的“牵强附会现象”,这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后患无穷,必弃之,不足取!

   小打小闹误区。2020年12月28至29日,笔者有幸随广西瑶学会观摩团前往来宾市参加金秀瑶族自治县第十六届瑶族盘王节活动。金秀本届活动共举行盘王节开幕式、大型主题晚会、盘王祭祀大典、瑶医药发展论坛、非遗项目展演、学术研讨、瑶族长桌宴、瑶族服饰展演、登山比赛等十三项活动。在整个节庆活动中,笔者有两点感触最深:一是本届节庆活动邀请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达一千多人,上至国家民委代表,下至本县历任四家班子领导代表,堪称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俗盛会,小小的金秀县城一下子人满为“患”,好不热闹;二是整个节庆活动除了在县城瑶都广场设置主会场外,还在各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设置分会场。例如,横村瑶寨举行大型原生态盘王祭祀活动——传统做盘王(山祭)以及瑶族风情展演、民俗展演活动,游客在参与传统盘王节传统祭祀活动同时,还能体验别具一格的瑶族特色饮食文化——千人八卦宴。游客还可以到六段瑶寨体验一把爬楼火把迎亲习俗,到罗汉山瑶寨体验唱香哩、农耕文化展示活动,到古占瑶寨感受上刀山、下火海等瑶族度戒文化。可谓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仅透过这两点,足以说明金秀举办瑶族盘王节庆活动讲究的是“高大上”,注重的是人气规模,不旖旎于小打小闹,随便应付。究其原因,就是不断做大做强“盘王节”这个蛋糕,让“盘王节”走出大瑶山之门,叫响新时代品牌,彰显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可喜可贺!但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地方在举办布努瑶传统文化节庆如祝著节活动时,热衷于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一门心思往“小”想,尽量在“小”字上做文章,请不来几个外地客,演不出几个好节目,电视见不到新闻,网络见不到宣传,以致年年办节年年办,越办档次越降低,越办规模越变小,最后“小”到可有可无,名存实亡,创不出大品牌,形不成大气候,令人感到悲哀!此种现象堪称“小”人之举,永远弄不出大雅之作,更谈不上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要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小打小闹的误区里走出来,“不来就不来,来就来大的!”

   闭门造车误区。俗话说:“家底再厚,也禁不住造。”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皓若星辰,底蕴深厚,是布努瑶人民的根和魂,既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也有落后的封建迷信糟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处理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使之与现实文化相通相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观园不可缺少的一束鲜花,中华文化一张靓丽清美的名片。但在现实状态下,有些地方在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上,没有深入实地进行翔实的调查研究,而是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胡编乱造,照搬照抄,并冠之以创新和突破的名衔加以吹捧,以致造成以讹传讹,歪曲了真相,误导了历史,亵渎了文化。例如,“笑酒”是布努瑶人民在长期的饮食习惯中形成的一种富含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习俗,也是布努瑶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因其具有群体笑、男性笑、站着笑、碰杯笑、喜事笑、半醉笑、宴会笑等特征,再加上妙趣横生的场面、含蓄风趣的语言、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传递浓浓正能量而被民族、文化等部门推举为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对象”,纷纷搬上非遗文化的舞台予以亮相。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等部门的同志没有身临其境“笑酒”场面,没有人读懂其中的“笑意”和“酒话”,也没有沉下身子去研究探讨布努瑶“笑酒”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不愿请教布努瑶民间“笑酒”传承人,仅凭着一些感知印象和肤浅材料,就躲在办公室里敞开思维,胡编乱造,捏泥作画,大而概之地编造出现代版的布努瑶“笑酒”,致使舞台上的“笑酒”与史实大相径庭,笑不像笑,喝不像喝,乱作一团,众骂如潮,甚至被誉为“辱瑶之作”。这,无疑是闭门造车使然,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趋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蹲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也不能守住方寸之门固步自封,必须走进基层,深入民间,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加工出动人心弦、给人启迪的文化艺术品,打造出与历史相衔接、与实际相吻合的精品力作,才能在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的征途中有所建树。

   照抄照搬误区。笔者曾参加某个瑶族自治县的祝著节庆活动,活动会场以一首布努瑶原生态古情歌《布努过祝著》作为“压轴曲”,这首古情歌用布努语声唱出了布努瑶人民农历五月二十九过祝著的欢乐喜庆与幸福祥和,声情并茂,动听感人,充满着浓浓的民族味。但是,通过声音辨别发现,这首“压轴曲”并非主办自治县的布努瑶古情歌,而是另一个自治县的布努瑶古情歌。笔者感到纳闷和不解,为何把其他自治县的布努瑶古情歌搬到我们的祝著节庆会场来进行压轴“高歌”?后经了解方知,原来承办自治县文化部门为怕麻烦、图省事,在本县没有搜集到布努瑶古情歌资源的情况下,灵机一动,脑子一转,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直接将其他自治县的古情歌搬过来为我所用,毫不费一枪一弹,真可谓明智之举!难怪有人说:“搬过来总比没有好!”但这种“照搬古情歌”之举,看似是高明的选择,实则是一种典型的、危害性极大的形式主义,其折射的是作风顽疾,暴露出了民族、文化部门慵懒散慢、作风不实、敷衍了事、照搬照抄的现象,这对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害而无一利”,是千万不能提倡,也不可足取的。作为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沧桑岁月,仍然流传至今,其不但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其功能特征、行为艺术、表现形式、含义要领等截然不同,机械式的照搬照抄、人为的“依葫芦画瓢”、习惯性地“复制粘贴”,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保护传承效果,而且还滋生出了新的形式主义,甚至成为民族文化上的顽疾,难以消除病灶,后患无穷。因此,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彻底地从照抄照搬的误区里走出来,做深、做真、做实保护传承工作,交一份反对形式主义、杜绝照抄照搬的满意答卷。

   消极对待误区。2020年12月中旬,笔者随县民宗局的同志前往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古寨村参加“大瑶山与世界对话——2020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峰会”。本次峰会是贵州与广西、荔波与南丹首次跨省跨地区联合举办的民族峰会,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碰撞融合、交织绽放的盛会,更是一次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集中交流展示的大会。会议期间,主办方安排半个上午时间观看瑶山脱贫攻坚成果和古寨白裤瑶民俗文化表演。表演节目并不多,但精彩连连,其中令人叫绝的就是白裤瑶原始部落打陀螺表演和陀技展示,民族特色凸显,文化品味浓郁。在白裤瑶民俗文化小广场上,只见放陀者左手紧握陀螺,右手将约2米长的陀绳朝逆时针方向缠绕陀螺,然后朝着目标抛去,陀螺随即在平地上旋转起来,几乎百抛百转,而打陀者举起陀绳缠绕的陀螺,朝平地上旋转的陀螺打去,把旋转的陀螺打得飞离原地,几乎百打百准,无一虚发,令人竖指叫绝。除了打陀螺,白裤瑶男女青年还现场表演了陀螺技艺,什么空中抛陀螺、拇指转陀螺、定点转陀螺、食指转陀螺、手掌转陀螺、下巴转陀螺、指转双陀螺、额头转陀螺……小小的陀螺在他们的面额巧手之间转出新技艺,玩出新造型,令人大饱眼福,渍渍称奇。看看白裤瑶的陀螺表演,想想我们每年祝著节举行的打陀螺比赛,那真是天壤之别,差距太大了。可不是吗?我们年年在祝著节期间举行赛打陀螺活动,报名参赛十分踊跃,但是,比赛现场却十分糟糕,放陀者放不转,也放不对定点,打陀者不但打转陀不准,就连死陀也打不准,一场比赛结束,毫无亮点可言,观众不是嘘声连连,就是摇头骂娘。这叫比赛吗?否,这纯粹叫学打陀螺,距离比赛远着呢。所以,难怪有人戏称祝著节举行的打陀螺比赛是最失败的一个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一种变相的亵渎布努瑶文化,侮辱布努瑶文化,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消极对待、敷衍塞责所致,长此以往,势必会给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打上“消极对待”的烙印而逐渐被丢弃。在新时代下,保护传承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情怀,有守住相望的理念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坚决反对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的消极对待、行为怠慢的行为和做法,让保护传承之路越走越顺畅。

   墨守成规误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而要“拼”要“干”出来,不能“安于守摊、不迈新步”,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必须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破解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困境,才能寻求传承和保护的新路。“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布努瑶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布努瑶生存的精神纽带,是布努瑶的灵魂,是推动布努瑶进步发展的智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布努瑶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因年代久远已经消亡,有的已被替代,但也有一些传统文化经历代传承得以保留下来,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和精粹,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深远的保护传承意义。在保护传承中,我们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要敢于打破常规,不能一成不变地墨守成规,遵循“老皇历”,惯守“旧套路”,流于表象、疏于本质、惰于思考、怠于实践,长此以往,只会裹足不前、落后于人。画眉鸟是有名的笼鸟,也是布努瑶至爱的宠鸟,我们除了拿画眉鸟来逗乐(斗鸟)以外,其它别无创新之路。但是贵州荔波瑶山古寨却把这种“笼鸟”搬上了舞台,全方位地向人民展示了画眉鸟的无穷魅力以及带给瑶山人民生活的乐趣,意义非同凡响。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是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的形式,记载了布努瑶的发展脉络,概括了布努瑶一个历史时期,以创造一切、指挥一切的人类始母密洛陀为中心,将布努瑶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法制、民约、礼教集于一体,是布努瑶的“博物馆”,是布努瑶人民赓续千年的密洛陀文化的精品杰作。但是,对密洛陀文化的保护传承,目前还“墨守”在挖掘历史根源、丰富完善史诗等表面文字上,让人看到文字研究里的密洛陀,看不到表演舞台上的密洛陀,远远达不到“继承、吸收、创新”的目的对密洛陀文化的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密洛陀》唱述的布努瑶始母密洛陀的诞生以及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万物的起源、同妖魔兽怪的斗争、民族迁徙的原因和经过、族内外的冲突和矛盾、族姓的确立及传宗接代等重大事件,选择一些最具典型的内容,如《下人间》《造天地》《杀日月》《铜鼓魂》等,通过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以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创作,把密洛陀惊天动地的传说和充满传奇的故事搬上舞台,两者交融,完美契合,使密洛陀既披上传统的外衣,又萌发新时代的鲜叶,在万众瞩目下煜煜生辉,达到既保护又传承的目的。有位科学家说过:“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如果习惯了已有的方法、停止了对创新的探索,个体就容易被捆住手脚、滋生惰性,导致思想上的不求甚解和行动上的路径依赖。尤其当环境发生改变时,如果仍然墨守成规,以旧观念旧模式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前行的脚步必然会受到阻滞。”实践证明,保护传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勇于破除自我设限,善于革新方式方法,像鹰一样换羽振翅、像蝶一样破茧成长,才能开创保护传承新天地,传递民族文化正能量。

   自编自演误区。“不怕自编自演,怕就怕编不成演不好。”这是最近笔者与一位县歌舞团负责人聊天时,他给我讲的一句真心话。作为一个专门演出歌舞剧的团体,自编自演当然是其职责所在,是一项少不了的“看家本领”。但是,歌舞团体并非“万金油”,也并非什么都能编,什么都能演。譬如布努瑶祝著节启封铜鼓、祭献甜酒、交牲交命等仪式,看似简单,但你演不了,因为你不懂宗教语,也不懂掷筶术,更不懂祭祀和禁忌规则;布努瑶的“笑酒”,你可编“喝”也可演“笑”,但布努瑶原生态含沙射影的比喻你不懂,风趣幽默的话语你不熟,你编不成,也演不了。布努瑶《招童魂》《古情歌》也许你听不懂是啥意思,更何况自编自演?《铜鼓舞》特别是猴鼓舞,是布努瑶民模拟猴子动作,创造出的一种原生态民间舞蹈,你不懂猴子的动作语言,就难以做到动作、手势与鼓声相配合……2019年11月,笔者曾应邀参加南省丘北县瑶族盘王节庆祝活动,整个节庆文艺汇演十七个节目,用时一个半小时。在所有的文艺汇演节目当中,除了第一个节目《迎客欢歌》和最后一个节目《欢迎您到丘北来》由丘北县文工团表演以外,其余节目的表演者均为瑶族、白族、彝族、藏族等民间艺人和农民演员,观众通过观看自己人演自家的节目,内心充满着十足的自豪感和亲切感。因此,整台文艺节目一开演,再加上主持人的随机应变,始终掌声不绝,欢呼不断,场面活跃,温馨浪漫。丘北县此举说明了什么?说明对于少数民族原始古老的原生态节目,你不能自编自演,你应该把编演的主动权交给少数民族,由他们去编排、组织和找演员,这样,才能把原生态的东西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达到传播民间艺术正能量、引领新时代文化思潮的目的。现在有的县级歌舞团,一旦领有办节任务,热衷于自我挖掘、自编自演,结果把布努瑶的民俗文艺节目编离了主题,演出了笑话,误导了观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觉醒啊!

  (文/韦汉国,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