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二五”
2014-10-10 来源:大化县民族局 作者:韦汉国 点击:1258次
又是一年“三·二五”
——大化羌圩乡艾圩村“3·25”壮族山歌会小记
韦汉国
“又是一年三·二五,歌声伴着春风舞;美丽艾圩摆歌台,八方歌手乐嘟嘟。”4月24日,正值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大地葱郁,鸟语花香,一派春意怏然的景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羌圩乡艾圩村艾圩屯,壮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三·廿五”山歌会在一曲曲深情而优美的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大化羌圩乡艾圩村“3·25”壮族山歌会小记
韦汉国
据悉,艾圩今年壮族“三·廿五”歌会由羌圩乡党委、政府主办,乡文化站、计生站和艾圩村委会共同承办,吸引前来参会的各族同胞三万多人,对歌队伍绵延四、五公里,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为历年之最。
歌会主会场设在羌圩乡艾圩村新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来自巴马、东兰、凤山县以及羌圩乡周围的村屯10个代表队共20名歌手参加了主歌场的山歌比赛。那些参赛的壮族男女青年歌手穿着盛装,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关卡重重。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形式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内容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也涵盖有国家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在歌场上,男女青年用一首首撩人心炫的情歌,传递着幸福和快乐,传递着对故乡的热爱,唱出了壮家儿女的一缕缕心声,点燃了每个人心头蕴藏着的火热激情,为古老的壮族传统节庆赋予了新时代的内容。那甜美的歌声,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精彩纷呈,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使人感受到壮族“歌圩文化”的艺术魅力。
除了主歌场以外,那些自由组合对歌的一个个分会场却是另类风光,别有情趣。笔者离开主歌场走进歌海人流中,只见在屋檐下、公路旁,在河溪边、稻田间,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是一个个分会场,凡有打伞的地方都有男女青年在对歌,凡有笑声的地方就有嘹亮的歌声飘出。对歌有两人、也有三人的,人数不限,组合自由。在柔和的春风中,一对对壮族男女青年或站或坐,或你唱我答,个个精神饱满,青春洋溢,大胆地放开歌喉,这边唱来那边和,尽情地倾诉着自己的爱和恨,倾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人不散,歌不断,情未了,小小的艾圩屯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让人身临其中,流连忘返。据悉,每年的“三·廿五”歌会,正是壮族男女青年答歌成婚、以歌深交的时候,他们通过对唱山歌传情,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一对对有情人因此而缔结了美好的姻缘。因此,“三·廿五”歌会深受壮族男女青年的喜爱。
据当地老人介绍,相传很久以前,艾圩村一带山清水秀,树木葱郁,美景如画。在该村附近的土坡上有一个叫做“岩全”的地方,那里有一股春夏秋冬潺潺而流的山泉水,壮话叫做“波共”。有一天,人们发现在“波共”岸边,有一对壮族帅男靓女正尽情地对唱情歌,其歌声悠扬美妙,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活明快,几乎传遍了艾圩一带的每个壮族村寨。于是,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不约而同地来到“波共”边聆声细听唱歌,并自发地为这对男女青年送来了壮家特有的鲜味美食。这对男女连续唱了三天三夜,始终难分难舍。等唱到第三天即农历三月廿五日时,人们突然发现泉水中飘来了两个貌美如花的仙女,仙女伴着山歌的旋律翩跹起舞,舞姿优美迷人,所有在场的人无不齐声欢呼起来:“看,仙女也听唱山歌来了啊!”。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两位仙女一个转身,就在众目睽睽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那时候起,每到农历三月春播季节开始前,艾圩一带都要举行祭祀祖母神仪式,祈求祖神降雨、保佑五谷丰收,并在祭祀后举行歌圩,歌圩时间定于农历三月廿五日。这一天将邀请亲朋好友聚宴对歌,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渐渐地,艾圩“三·廿五”歌会就演变成了壮族民间自发组织、有特定时间和地点、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盛会,且以青年人为主体,以唱歌为中心,始终保持着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壮家人独特民俗民风,一直沿袭至今。每到这个时候,来自羌圩乡邻近的乡镇以及周边县的壮族男女老少,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一睹歌会的风采,领略歌会的乐趣,那场面可谓人山人海,歌声荡漾,成为一幅难得一见的团结和谐、民众同乐的民俗画面。
即将离开艾圩村时,该村党支部书记谭海帮介绍说:“艾圩村隶属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位于大化与巴马两个自治县的交界处,全村1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族479户总2248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这里的壮族人民流传和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民风,民俗文化十分浓郁。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正是该村壮族同胞具有传统意义的盛大节日——“三·廿五”歌会,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岁岁年年,久盛不衰,成为了引领壮族民俗风骚、传递文化“正能量”的传统节日活动。”
愿艾圩“三·二五”壮族山歌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