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布努瑶铜鼓文化调查

2019-03-25    来源:蒙桂芳    点击:1073次

布努瑶铜鼓文化调查

蒙桂芳


       
      布努瑶铜鼓历史文化悠久,内容丰富,现在我把调查的基本情况表述如下:
      1992年10月,我采访板升乡弄冠村弄浪屯蒙小乔,65岁,小学文化,曾任大队干部,祖传有两面铜鼓,年轻时是个鼓手。
      1993年1月,我采访板升乡弄立村下弄立屯蒙朝荣,57岁,文盲,歌手,祖传有两面铜鼓,年轻时是个鼓手。
      1993年3月采访板升乡弄从村上山河队蒙朝吉,67岁,小学文化,说亲师,家族有一面铜鼓,年轻时是个鼓手。
      1994年8月我采访板升乡八好村小学教师罗玉良,51岁,师公、说亲师、歌手。
      他们四个人所反映的情况大同小异。内容分为:铜鼓的铸造、神秘传说、铜鼓的象征意义、铜鼓的使用范围、鼓点的种类、表演艺术、管理习俗、传承情况等。
      一、铜鼓铸造
      铜鼓的铸造是跟煅烧泥锅、泥碗有关系的,后来从煅烧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离的铸造术。
      传说,6千年至1万年前,布努瑶的远祖,密洛陀的儿子嘎阳、西阳和他们的传人阳也和阳仪是煅烧术的祖师爷。他们专门挖土窑煅烧锅碗炊具。
      有一次,他们依坡挖窑的时候,挖进去不远就碰上了石头,他们就依石头摆放泥锅。为了烧得更多的泥锅,他把很多泥锅一个叠一个地煅烧。烧了九天后,发现土窑后壁坍塌了下来,就停止了煅烧。自然冷却后,他们才挖掘出来,发现泥锅与泥锅之间有了铜锅。有些一边壁薄一边壁厚,有些还缺边。这些现象是泥锅重叠不均匀引起的。总结经验后,他们每烧泥锅时,都把铜矿石架于泥锅边上。经过长时间的煅烧后,他们既得了泥锅又得到铜锅。后来发现了铁矿石时,也用同样的方法煅烧出泥锅和铁锅来。久了以后,他们觉得泥锅太重,铜锅、铁锅轻便。就产生了专铸铜锅、铁锅的念头。他们仍用泥土做模型,但不讲究泥土能否烧成泥锅的质量了。从此,煅烧技术和铸造技术就分开了。
       为了消灭危害庄稼和人命的飞禽猛兽,布努瑶远祖经常打猎。与猛兽搏斗时,经常被猛兽咬伤或咬死,最要紧的是头部被咬就没命。这些远祖发现铜锅比铁锅有韧性,就用铜矿石来铸造铜帽,打猎时戴在头上护头。后来下地劳作时也戴在头上,以防猛兽袭击。
        密洛陀专门在家做家务,孩子太多了,有时开饭漏掉了人。有一天,蒋令(第二代九位父老之一)走亲戚,忘带了帽子,密洛陀就把它当作开饭的信号来敲击。她一敲击,见到飞禽猛兽受惊到处跑开,她突发奇想,如果铸造比铜帽大几倍的铜器,拿来敲击保护庄稼,肯定比人工保护庄稼省力得多。
       她把这个任务交给嘎阳和西阳,并交代他们:“铸的帽子比原来的要大两三倍,把它的顶部变成平面,平面要铸上太阳纹,敲击时,它的声音要象太阳光线一样传得远。铜帽铸成后,人们拿到地里去敲打,惊跑了飞禽猛兽,保住了庄稼。密洛陀就把它叫做“严”,“严”就是汉语的惊醒,惊跑的意思,即惊跑飞禽猛兽的铜器,由于它是用铜铸成的,所以叫“严劳”,“劳”就是汉语的“铜”。
       从此,布努瑶的铜鼓铸造术就产生,并且还延用了几千年。虽然考古发现的都是春秋战国时,在楚国地域铸造的铜鼓,不过,这些铜鼓都是精品,粗糙品还没有发现过。在古代,从粗糙品到精制品,必定要走过上千年的历程,才能使它完善起来。
       二、铜鼓的神秘传说
       1、和龙打架
       在布努瑶民间,铜鼓的神秘传说有声有色。它为分公鼓和母鼓,公鼓声音莽扬,母鼓声音沉扬。公鼓数量比较少。神秘传说主要集中在公鼓这部分,即喜和龙打架。凡3—5个公里的峒场内有深坑,它都在夜里去跟深坑的龙打架。打胜了就回来,打输了就永远不来了。铁链锁也锁不住。每当听到唔唔唔的声音后,就听到锁链的响声,它就去了。它打胜回来时,又听到锁链的响声,人去看时,它被锁如故。但铜鼓的身上都有泥土,鼓身也有些伤痕。布努瑶把这种铜鼓叫做“严劳韦”。如果谁家有这样的铜鼓,一听到唔唔的响声,就马上摆桌盛酒烧香,然后又到洞口去烧香,要求祖先协助它打胜,并催它回家。一旦它打输不回家,鼓主就要有大灾难,过后就贫穷,直至绝灭。后来,鼓主们有了这样的铜鼓,就在鼓面边缘锯上一条一指左右的裂痕,或在鼓足上锯去一个小的三角形,它就不去深坑和龙打架了。我对大化铜鼓进行调查时,有几面是这样受破坏的。
       2、卖不得、偷不得
       一旦从鼓商那里买回来或在地下挖到的,就卖不得了。一卖出去,家里就死人,然后贫穷绝灭。一旦被偷,鼓主不作声色就无事,一旦作声查找,也同样逃脱不了绝灭的命运。
       小偷偷去后,不管他是卖或留,也逃脱不了绝灭的命运。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退休小学老师罗玉良告诉这样一件事:八代前,铜鼓商拿一面铜鼓过路,罗家有个青年小伙见到了,就主动帮他背,鼓商累了,也给他帮忙。他背上铜鼓就往林里钻,鼓商到路口喊他,他就在林里敲两下铜鼓给鼓商听,鼓商到那里时,他又到另一处敲铜给鼓商听。由于鼓商人生地不熟,追了几个回合后,诅咒一番就不再追了。
       这面铜鼓传了五代,这五代传人都没有后代。有些人虽然有后代,一接收这面铜鼓,小孩都死光而绝灭。20世纪60年代末,这面铜鼓传到了罗正龙,罗正龙是第六代。他的小孩病不断,老人建议他卖掉这面铜鼓,他祭祖宗后卖掉这面铜鼓,小孩才停止了生病。由于这些禁忌习俗,布努瑶民间很少偷铜鼓,或卖自己及别人偷来的传世铜鼓。
       3、遇到水灾、火灾能飞走
       传说,除被铁链锁外,铜鼓遇到水灾、火灾能飞走。火灾的时候,铜鼓发出哄哄的声音后就飞走了。里面所装的东西都没有损失。当主人找到的时候,铜鼓里面的东西一点也不少。
       传说,1百多年前,板升乡弄立村弄华队山洪爆发,加上地下水上冒,淹没了所有的房子,人们纷纷向山上转移。有一户人家把两个小孩放到铜鼓里面,然后忙着搬东西,把东西搬出后才想到孩子,当主人感到无望的时候,听到对面山边有孩子的哭声,找到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在铜鼓里。这是铜鼓随着水位的上升,带着孩子漂到对面山去了。这些传说非常离奇,但它是布努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财富,对研究布努瑶古代心态是有作用的。
       三、铜鼓的象征意义
       在布努瑶民间、铜鼓象征着权力、富裕。就是富有的人家才能买得起铜鼓,哪个家族有铜鼓越多,权力就越大,虽然三、四代后有所没落,但他们的赞誉仍然传播。
       四、铜鼓的使用范围
       铜鼓的使用范围抱括保护庄稼、战争号令、红事节庆、宗教活动、嫁女陪嫁等方面。
       1、保护庄稼时使用。密洛陀为了保护庄稼而铸造铜鼓,使庄稼免受了禽兽的糟踏,获得了丰收,保障了生活。后来发明了狩猎工具和狩猎技术的提高,就不用铜鼓保护庄稼了。
       2、战争时使用。战争时使用铜鼓,分为挑战、收兵、应战使用和庆祝胜利时使用。战争使用铜鼓:五、六千年前,九位父老在商阳(或叫山阳)与炎帝族发生战争时就使用了。这是布阵好后,就进行击鼓,一是便于统一指挥、二是鼓舞土气、三是便于收兵。过后,布努瑶与他族发生战争时,将铜鼓拿出来敲打,要求阿胜等九位父老在阴间助战,并许诺战争胜利后,要给九位父老大还愿,然后就击鼓进行战争。
       应战也使用铜鼓。一百多年前,七百弄乡弄平村的弄坝屯对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发动战争。当弄坝人把弄研人围住后,弄研人马上敲击铜鼓,并邀请阴间的九位父老助战,战争胜利后,按事先承诺,就给九位父老大还愿,以报答他们在阴间助战的恩德。
       庆祝战争胜利也使用铜鼓。传说,九位父老(史称九黎族)在涿鹿偷袭炎帝族胜利后,就敲打铜鼓庆祝胜利。后来定为祝著节。这个战争胜利庆祝活动一直传承至今天。
       3、节日使用。除祝著节使用铜鼓外,布努瑶过春节也使用铜鼓。这个习俗文化,板升乡的弄雷村,弄冠村和弄立村弄立屯还传承了下来。
       4、喜事使用。喜事包括结婚嫁女,喜进新房。这些喜事都敲打铜鼓,进行各种表演以增加乐趣。板升乡的弄雷村,弄冠村还有少部分人传承下来。其他地方已消失了。
       5、进行宗教活动时使用。宗教活动使用,是指给九位父老大还愿时使用。一旦承诺给九位父老大还愿时,春节后就把铜鼓拿出来敲击,没有铜鼓的家族,就借来使用。一直用到下半年的8月到12月大还愿结束,使用铜鼓才停止。20世纪50年代后,给九位父老大还愿的宗教活动消失,宗教活动使用铜鼓的习俗才消失。除此之外,其他宗教活动不能使用铜鼓。
       6、当作陪嫁品使用。20世纪40年代前,有多面铜鼓的富裕人家,嫁女时,都把一、两面铜鼓当作陪嫁品,既达到玄耀他们的权力与富有,又提高女婿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20世纪50年代后消失。
       五、鼓点的种类
       鼓点是布努瑶根据内容创作的敲击方法,它相当于词牌,如“西江月”、“蝶恋花”等。也可以称为鼓谱。
      〈一〉以内容命名的鼓点
       1、迎客鼓点:专门为迎接客人到来而敲击的鼓点。
       2、留客鼓点:专门为留住客人而敲击的鼓点。
       3、思归鼓点:专门为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而回家的鼓点。
       4、送客鼓点:专门为欢送客人回家而敲击的鼓点。
       5、生产鼓点:包括产蛋鼓点和孵蛋鼓点及孵化鼓点。
       产蛋鼓点:是春耕种植农作物所敲击的鼓点,喻为鸡产蛋时期的鼓点;孵蛋鼓点:是给农作物施肥、除草、培土的鼓点,即保护农作物的鼓点,喻为鸡孵蛋时期的鼓点;孵化鼓点:是农作物粮食成熟收割管理的鼓点,喻为小鸡孵化出来后,母鸡管好,带好小鸡,让小鸡长大的鼓点。
       6、鼓连锣鼓点。鼓连锣鼓点是,两人又敲击铜鼓又打皮鼓的鼓点。敲击时,把皮鼓放在中间,两面铜鼓放两边,两人右手敲击铜鼓,左手共同轮流敲击皮鼓,使铜鼓和皮鼓发出协调而动听的声音,看其敲击动作眼花缭乱而引人入胜。
       7、拉牛进场鼓点。是进行九位父老大还愿的宗教活动时,拉牛进宗教场地准备杀掉的鼓点。
       8、杀牛鼓点。杀牛鼓点包括阿胜鼓点、罗告鼓点、奉玉鼓点,阿约鼓点等四种。阿胜是九位父老的老大,阿胜鼓点是根据他指挥打仗的特点创作的鼓点。敲击阿胜鼓点结束,就杀牛祭他。
       罗告是九位父老的老二,罗告鼓点是根据他呼风唤雨助战的特点创作的鼓点。敲击罗告鼓点结束,就杀牛祭他。
       奉玉是九位父老的老三,奉玉鼓点是根据他指挥打仗的特点创作的鼓点。敲击奉玉鼓点结束,就杀猪祭他。
       阿约是九位父老的老四,阿约鼓点是根据他布石头阵的特点创作的鼓点。敲击阿约鼓点结束,就杀猪祭他。
       其他五位父老因部落人口少兵力少,很少参加打仗,所以,没有创作他们的鼓点。
       〈二〉以地名命名的鼓点
       1、弄立鼓点:是板升乡弄立村弄立队创作的鼓点,瑶语称“严伟立”,“严”是铜鼓,“伟立”是地名(下同)。
       2、木林鼓点:是板升乡弄纳村木林屯创作的鼓点,瑶语称“严委赖东汉”。
       3、弄边鼓点:是板升乡弄郎村弄边屯创作的鼓点,瑶语称“严旁兰”。
       4、拉毕鼓点:是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葛家村拉毕屯创作的鼓点,瑶语称“严弥道”。
       5、王亮鼓点:是七百弄乡弄合村王亮屯创作的鼓点,瑶语称“严王亮”。
       6、弄呈鼓点:是七百弄乡弄呈村弄昧屯创作的鼓点,瑶语称“严东些”。
      〈三〉以面数命名的鼓点
       1、二面鼓点:用两面铜鼓同时敲击的称之。瑶语称“严而龙”。
       2、四面鼓点:用四面铜鼓同时敲击的称之。瑶语称“严化龙”。
       3、八面鼓点:用八面铜鼓同时敲击的称之。瑶语称“严约龙”。
       4、九面鼓点:用九面铜鼓同时敲击的称之。瑶语称“严著龙”。
       5、十二面鼓点:用十二面铜鼓同时敲击的称之。瑶语称“严祝而龙”。
       除此之外,还有直鼓点和曲鼓点。敲击动作简单的称为直鼓点,瑶语称“严紧(近音)”。敲击动作比较复杂的称为曲鼓点,瑶语称“严各”。
       六、表演艺术
       表演工具由铜鼓、皮鼓、鼓槌、鼓棒、雨帽等工具组成。鼓槌敲击鼓面,鼓棒敲击鼓腰,雨帽为敲皮鼓的扇具。
       表演人员:一面铜鼓一人,用鼓槌和鼓棒敲击铜鼓的鼓面和鼓腰。一面皮鼓两人,一人拿两根鼓槌敲击皮鼓,一人拿雨帽在敲击皮鼓的人身后面扇动。敲击鼓点由两个敲击铜鼓的人定好,然后按鼓点的内容要求进行敲击。同时也定好先敲者和后敲者。
       敲击铜鼓的过程分为单槌、二连槌和三连槌。鼓棒只敲击鼓腰配音。双方各敲单槌10多次后,先敲者加快一槌,这一槌与后敲者重声,意思是通报后敲者,我要敲击二连槌或三连槌了,使后者听到后,有思想准备。当先敲者敲击二连槌或三连槌时,后敲者也跟着敲击二连槌或三连槌,双方连敲三次后,又敲单槌,几次后,又重复二连槌或三连槌,一次比一次的速度加快,直敲击到双方敲击声重叠才终止。
       产蛋鼓点是各敲一槌十多次后,先敲者加快一槌预告对方,然后连敲两槌,后者只在后面加一槌,两鼓的声音就连成“叮叮嘡”,这样敲三次后,后敲者又连敲两槌三次,前敲者在后面敲单槌三次,两鼓声音就连成“嘡嘡叮”、“嘡嘡叮”、“嘡嘡叮”。这样敲结束,先敲者又连敲两槌,后敲者在后面敲一槌,先敲者再在后面只敲一槌,两鼓的声音就连成“嘡嘡叮嘡叮”,连续三次后,后敲者就敲两槌,先敲者只在后面敲一槌,先敲者再加一槌,两鼓的声音就连成了“叮叮嘡叮嘡”的合音,它的象征声音就形成了“个个大,个个大,个个大,个个大个大,个个大个大,个个大个大,”类似母鸡产蛋的叫声,所以取名为产蛋鼓点。
       孵化鼓点是,先敲者进行三连槌敲击,后敲者在后敲一槌,形成了“嘡嘡嘡叮”的声音,连敲三次后,后敲者又连敲三槌,前敲者在后敲一槌,就形成了“叮叮叮嘡”的声音。连续敲击三次后,加快敲击速度,直到两鼓重槌为结束。敲皮鼓者按照铜鼓的声音敲配音,并围着皮鼓转动敲击。敲击的时候,可以跳各种舞蹈。拿雨帽的舞者,在敲皮鼓者的背后边起舞边扇动。两人配合的舞蹈动作十分美观。
       鼓连锣鼓点的敲击方法是:把皮鼓放于中间,将两面铜鼓靠近皮鼓的两边。两人用鼓槌敲击铜鼓面,用鼓棒敲击铜鼓腰及皮鼓面和皮鼓边缘。为避免鼓棒在皮鼓面上的碰撞。先敲者敲击皮鼓面,后敲者则敲击皮鼓面边缘。后反过来即成。20世纪60年代后,很多鼓点的敲击方法已失传。
       七、使用仪式
       铜鼓的使用仪式包括开鼓仪式和封鼓仪式两方面的内容。
       开鼓仪式:是把铜鼓拿出来准备使用时,用酒肉放在鼓面上,祭念罗告(也称:东亻女罗等)和三、五代内的祖先,说明使用的原因,要求他们不要怪罪鼓主家人,并在阴间保佑好鼓主全家。
       封鼓仪式:铜鼓使用结束后,在鼓面上摆一碗肉,一碗酒,祭念罗告和三、五代内的祖先,告之铜鼓已使用结束,感谢他们在阴间保佑。同时,要求继续在阴间保护好铜鼓,特别提防盗贼,不能让铜鼓被偷盗等,然后把铜鼓拿去收藏,封鼓仪式即结束。
       八、铜鼓的收藏习俗
       铜鼓的收藏有两种形式,即个人收藏和宗族收藏。
       个人收藏是个人的铜鼓收藏。一是埋在干燥的地下。二是用锁链锁在房间里。在没有强盗的年代,往往都放楼上。里面可以装黄豆、火麻、饭豆、黑豆之类的杂粮。
       宗族收藏,是宗族集体财产的收藏。整个宗族选择一个正真可靠的人来收藏,一般是拿到隐秘的岩洞或地下收藏。一至多面铜鼓都可以由一个人收藏。收藏地方除他个人知道外,其他人不知道收藏之处。每五年都拿出来给整宗族看一次,然后再收藏。如果要换人收藏,也是由整个宗族讨论选择新的人,再由原收藏人当着大家的面移交,新的收藏人才能收藏。
       传世铜鼓的这种收藏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九、铜鼓带来的灾难
       铜鼓给布努瑶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是面临绝灭,逃离家园的灾难。
       传说,第一次是四千多年前,在黎国庆祝著节的时候,用的时间太长,土官向朝廷枉报军情,说是布努瑶敲锣打鼓欢庆祝著节,为阿胜(蚩尤)等歌功颂德,目的是让他们子孙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将来条件成熟就攻打商朝,商朝颛顼皇帝知道后,就下禁令禁止黎国布努瑶欢度祝著节,并还命令布努瑶用官教,消灭巫教,用官语(汉浯),消灭瑶语等,布努瑶表面同意才了事。
       第二次是到周朝昭王的时候,就利用布努瑶欢庆祝著节为借口,说是布努瑶敲锣打鼓招兵买马,准备攻打周朝。周朝昭王听后,不由分说地派兵攻打布努瑶,布努瑶在黎国抵抗不了周朝,就举族逃难到须弥山和密须(今的甘肃、宁夏一带)去了。
       第三次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布努瑶的祖先在离堆(地名,今的四川灌县西南岷江分流处)居住。有一年,蒙姓和蓝姓开亲,打铜鼓娱乐的时间太长,官府给朝廷枉报军情,说布努瑶敲锣打鼓,招兵买马想攻打朝廷,朝廷马上派兵攻打布努瑶祖先,布努瑶祖先抵抗不了,就渡岷江逃难。
       最后一次造成的灾难是文化大革命。1968年到1969年,七百弄乡造反派命令上缴铜鼓,谁不上缴就斗谁,群众逼迫上缴或低价出卖了三百多面铜鼓,汽车装不下,就用大锤打烂装车。
       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乡隆林村的阿只峒有一户人家有一面铜鼓,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命令鼓主上缴铜鼓,鼓主拒绝上缴,就被斗得死去活来。逼迫上缴后不久,鼓主因被打成重伤而死亡。
       按照传说,4千多年来,布努瑶使用铜鼓进行娱乐活动造成大灾难就有这四次,遗忘的灾难不知道还有多少次呢!
       虽然使用铜鼓娱乐造成很多灾难,但,活泼乐观的布努瑶族仍然钟爱铜鼓,使用铜鼓娱乐,直至今天仍不衰。
       十、铜鼓文化的传承
       布努瑶铜鼓文化的传承包括铸造技术的传承,表演艺术的传承。
       1、铸造技术的传承
       起初,煅烧术和铸造术是混合进行的,后来铸造术从煅烧术分离出来后,用泥土做模型铸造铜鼓的技术就不断地提高。黎国时使用铜鼓,是有铸造才有使用,而铸造技术比以前也提高了。
       到了周朝的楚国时期,布努瑶的远祖绝大部分是楚国的臣民。楚国的下级官府和土官都很喜爱铜鼓,经常和布努瑶买铜鼓,并提出意见:所有的铜鼓都是一种声音,即莽壮的声音,如果能铸造出几种声音,那就更好了。
       布努瑶祖先听到了这建议,经过几百年的铸造研究,最后掌握了调音技术,才使铜鼓的声音有多样性,而且都有悠扬激荡的波浪音。
       铸造商在铸造场内或房内挂有三、四面铜鼓,这几面铜鼓叫做样鼓。每一面铜鼓是一种声音。买者选中一面铜鼓的时候,就拿到挂样鼓的地方,逐面敲击听音,看中了某一面样鼓的声音,就对鼓商说:“我要象这面鼓的声音。”铸造商就把这面铜鼓拿去调音,调好和样鼓一样的声音后,买者才买回家。
       这个调音的地方是一个密秘的地方。有些用岩峒作调音的地方,没有岩洞的地方,就在房子后面做一个小房作调音房。调音的时候,铸造商自己一个人拿铜鼓进这个密秘地方去调音。
       这种调音技术一代只传一个人。工头到老时,才把这项技术交给悟性高而忠诚的徒弟。铸造商往往都是父子,或伯侄、叔侄关系。
       传说六百年前,即离现在23代时,罗弥南在板升乡八好村弄甲屯铸造铜鼓,所以他的别名称罗严。“严”是汉语的“铜鼓”,因他铸造铜鼓而得名。两百年前,即离现在九代前,板升乡弄从村的下弄劳屯还有铸造铜鼓的传人,他叫蒙阿严,也因铸造铜鼓而得名。
       别的地方也有人铸造铜鼓,因不懂得调音技术,都拿到下弄劳屯来给他帮助调音。
       他的徒弟都是他三个儿子,即蒙阿汗、蒙阿养和蒙阿连。他们一年只铸造得三、四面铜鼓。如果不帮他人调音出卖,铜鼓是供不应求的。所以,现在板升乡和七百弄乡的布努瑶传世铜鼓最多,除文化大革命破坏去三百多面外,还有236面。其次是都安县下坳乡的隆林村、隆福乡的葛家村、渔洞村,巴马县的东山乡一带的布努瑶都有传世铜鼓。
       蒙阿严把调音技术传给他二子蒙阿养。他去世后不久,蒙阿养患急病死亡,调音技术就没有传人,铜鼓铸造技术也随着消失了。
       2、铜鼓点的创作和表演艺术的传承
       我们在鼓点内容中,已看到以地名命名的鼓点:如弄立鼓点、木林鼓点等等。这是布努瑶迁到这一带后才创作的鼓点,除传承离堆的迎客鼓点、留客鼓点、思归鼓点、杀牛鼓点外,他们新创作的鼓点,增加了内容和表演艺术的多样性。使铜鼓娱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表演艺术方面,现在还传承有直鼓点、鼓连锣鼓点,猴鼓舞等的表演艺术。
       一个几千年常被追杀驱赶的民族,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绚丽多彩的铜鼓文化,是一个很活泼乐观的民族才能做到。所以,她留下的铜鼓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