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研究 正文

大化布努瑶节庆文化考察报告

2019-03-25    来源:莫利细 沈向农    点击:911次


大化布努瑶节庆文化考察报告
 

莫利细  沈向农
 
       节庆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它以节日为载体,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空间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节庆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如中国的春节、元旦、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教师节、妇女节等等。有民间庆祝活动,也有官方的庆祝活动。每逢重要节日,除官方组织活动外,族人团聚,家人团圆,年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龙舟赛、看花灯等,彰显浓浓的节庆文化氛围。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瑶族是其中之一。据统计,当前瑶族总人口在270万以上,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等省、自治区。瑶族共有四个支系:盘瑶、平地瑶、布努瑶、拉伽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瑶族人口达145万以上,其中40多万是布努瑶人。
       成立于1988年10月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居住有布努瑶1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约22%,占全国布努瑶人口的四分之一。16个乡镇均有分布,呈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布努瑶除了过与汉族一样的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即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经过多年的挖掘、改造与传承,我县的布努瑶节庆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在2013中国节庆文化发展论坛美丽中国·品牌节庆榜发布会上,大化瑶族自治县布努瑶祝著节被授予“美丽中国·品牌节庆”称号。
       然而,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在节庆立法、基础设施、筹办方式和文化氛围等方面,与广东的连南等兄弟瑶族县相比,还有许多缺憾,有许多问题值得加以探索研究。
       一、布努瑶节庆文化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一)布努瑶节庆文化历史渊源
       1布努瑶与密洛陀的关系
      “密洛陀”是瑶语合成词,意思是“古老的母亲”。密洛陀之所以在布努瑶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是与世代流传在桂西山区的布努瑶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密洛陀古歌》密不可分的。由于《密洛陀古歌》没有文字记载,一直流传在布努瑶人民的口头上,多由歌师用宗教语传唱,收集、记录、整理都十分困难。当代布努瑶的民间文学工作者,通过14年的辛勤采集和整理,终于用文字体式,在2002年编辑出版了400万字的上中下三大部辉煌巨着《密洛陀古歌》(广西民族出版社)。《密洛陀古歌》是布努瑶的创世史诗,主要叙述始祖母亲密洛陀造天、造地、造万物、造人类的漫长而曲折的经过,其间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故事。《密洛陀古歌》以自由诗体为表现方式,集布努瑶的历史、风俗、信仰、道德、伦理、民约于一体,熔布努瑶神话、歌谣、俚谚、寓言及传说故事于一炉,篇幅浩瀚、气势恢宏、内容包罗万象,是一部关于布努瑶发展壮大的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加上歌词歌曲优美、艺术性强,成为布努瑶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伟大民间文学史诗。
       从这部史诗中,我们了解了布努瑶与密洛陀的关系。布努瑶的民间传说中认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是人类的“始祖娘娘”密洛陀的诞生日。瑶族先辈称密洛陀为创造万物的天神,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保护神。在传说中,她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下凡来巡视瑶族的各家子孙,带来幸福与吉祥。
       2、布努瑶节庆文化发展的脉络
       从《密洛陀古歌》这部史诗中,我们看到了布努瑶族这个中国一个古老民族节庆文化发展的脉络。布努瑶族有独特的生产、生活、服饰、语言与节庆活动习俗。布努瑶族民族文化独特,他们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万物。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各必备甜酒,烧香点烛,甚至杀母猪、宰肥羊来敬奉她,祈求密洛陀保佑族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祭拜祖先后,男女老少便换上民族特有的“五色衣服”,点火炮,敲锣打鼓,吹奏唢呐、举行聚会宴饮,欢唱“笑酒歌”、跳铜鼓舞、对唱山歌、斗鸡逗鸟、板鞋竞走、打陀螺,射****等,并齐诵《密洛陀》,长歌不断,彻夜沸腾。这些场面壮观、热闹红火的活动,自古至今,经久不衰,彰显深厚的节日文化底蕴。年复一年,逐渐形成布努瑶独有的节日――“祝著节”(也叫达努节)。节日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五月二十三日开始,直到五月二十九日结束,历时7天。漫长的岁月,演绎着源远流长的布努瑶传统节庆文化。
       祝著节在大化布努瑶民间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岁岁年年,久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原有的庆祝、娱乐或祭祀功能外,还具有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化布努瑶节庆文化发展现状
        “没有民族传统节日,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大汇集、大扩散、大传承。”大化县委、县政府认识到,祝著节是布努瑶文化和身份的重要标识,反映着布努瑶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博大精深的布努瑶祝著文化,提高祝著节节庆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不断提升品位和价值,促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成为大化县祝著节节庆文化活动的着力点。
       为打造民族节庆文化品牌,充分展现瑶族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推进“文化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节庆品牌、促进大化发展”为出发点,每年精心组织举办布努瑶祝著节庆祝活动,为群众献上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民俗文化大餐。特别是从2011年起,县委、县政府把祝著节庆的主会场搬到了县城,同时在七百弄、板升、雅龙、江南、百马、北景、六也等七个布努瑶主要聚居乡设立分会场,采取“1+7”的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同期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有敲铜鼓、跳铜鼓舞、吹奏唢呐、唱始祖歌、对情歌、赛陀螺、射弩、斗鸟、斗鸡等,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营造了节日良好的社会氛围,彰显民族节庆文化。
       通过几年的实践,祝著节逐步成为大化县集经贸、旅游、文化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一个盛会。同时,大化县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布努瑶文化产业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加大对布努瑶旅游精品景点和旅游产品精品的深度开发,让布努瑶文化和产品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布努瑶族文化优势逐步成为旅游收入新的增长点;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瑶族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对瑶族文化进行全面和真实的记录,建立文化资源档案,制定保护规划,使布努瑶文化保护有序、开发合理;修建了3个铜鼓传习馆,创作了一批瑶族歌曲,培养一批民族文化优秀人才,成立了民族舞蹈队、器乐队等10多个民族文化艺术表演队团;还按照布努瑶古民居建筑风格,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示范点等。这些重要的举措,为布努瑶节庆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兄弟瑶族县的做法、经验和我县布努瑶节庆文化的缺憾
       为了弘扬和发展布努瑶节庆文化,大化县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以“布努瑶节庆文化研究”为课题,赴县内相关乡镇,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瑶族同胞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了解其他兄弟瑶族县的做法,学习他们的好经验,调研组先后赴广东的连南、乳源、湖南的江华、云南的河口、广西的富川、恭城等兄弟瑶族县考察学习。所到之处,大开了眼界,也深受启发。
       (一)兄弟瑶族县的做法和经验
       1、注重瑶族传统节日立法工作,为节庆文化保护传承保驾护航。在这方面,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走在了前列。该县在2009年修订《乳源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时候,把瑶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纳入其中。《条例》第七章“民族关系”第六十一条规定:“自治机关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艺体育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是瑶族的传统节日“十月朝”,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2天。适当发放民族特殊福利……”获当年7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9月1日起施行。瑶族传统节日立法,让节庆文化保护传承有法可依。
       2、注重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为节庆文化的繁荣“把根留住”。在这方面,广东省连南、云南省河口两县取得的成效尤为显著。河口瑶族自治县2007年开始着手瑶族传统文化资源申报保护工作。县级申报名录(非遗和传承人)获准369项;州级申报名录(非遗和传承人)获准38项;省级申报名录(非遗和传承人)获准7项,其中蓝靛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省级代表性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人5人。连南瑶族自治县采取有力措施,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下功,通过搜集整理、出版专著和申遗等办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非常完好,包瑶族民俗(包括婚俗、排瑶的葬礼、瑶经、瑶族节日等)、民间舞蹈曲艺(包括瑶族长鼓舞、舞狮、舞火龙、唱春牛等)、瑶族传统手工艺(包括花灯、纸马、排瑶扎染、银饰等)、瑶族刺绣、瑶族传统民歌(包括古歌、劳动歌、风俗歌、歌堂歌等)、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等。为节庆文化的繁荣发展“把根留住”。该县瑶族“耍歌堂”是排瑶世代相传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是该县把“耍歌堂”申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2005年着手申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也因此而成为该县瑶族节庆文化活动的“代表作”和“保留(品牌)节目”。
       3、注重瑶族文化硬件建设,为节庆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在这方面,广东省连南、乳源、湖南的江华、广西的富川等兄弟瑶族自治县都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把瑶族文化保护好,各县建造了瑶族博物馆、瑶族文化馆、盘王殿、盘王庙等,收藏民族文物、布展瑶族文化。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建造了“民族的、特色的、世界的”中国广东瑶族博物馆,已于2013年1月10日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之际隆重开馆。它以清晰的历史脉络、文博的视野,全面、系统地展现全国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文化。它承载着中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它以民族性、特色性、世界性凸显瑶族的共性与个性,是瑶族历史文化收藏、研究、演绎、展示中心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是瑶族的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是世界瑶族同胞共同进步的精神家园,也是瑶族节庆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4、注重瑶族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让节庆文化保护传承“后继有人”。民族文化需要薪火传承,其薪火传承需要后继有人。这方面,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做到抓早抓实,卓有成效。该县于1982年办了一所全寄宿制小学――连南民族小学。学校以全县农村瑶族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探索发展民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加快培养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为宗旨,以“管理规范,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和谐发展”为办学目标。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瑶族传统艺术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瑶族刺绣、瑶族舞蹈、瑶族歌谣和民族体育。开发了《瑶族刺绣》、《瑶族长鼓舞》等5种瑶族传统艺术学生读本。通过学习瑶族传统艺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从小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勤劳勇敢的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瑶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后继有人”。
       5、注重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的创建,为节庆文化活动打造强冲击力和亮点。市场需要品牌效应,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也需要品牌支撑。在这方面,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做得有声有色。该县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民族节日各有一个主题,推出一个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以2008年11月8日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45周年县庆为例。当年的县庆文化活动主题是“五福齐聚”:在县庆仪式上,代表瑶族反面刺绣颠峰之作的百米长卷“瑶岭长歌”完成最后一绣,并震撼登场展示;“五福同心”: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探寻瑶族历史渊源,弘扬瑶族灿烂文化;“五韵律动”:瑶族“十月朝”呈上长桌宴和篝火晚会等魅力风情;“五彩争妍”、“五味留香”,乳源20多万瑶汉人民喜迎宾客。百米长卷“瑶岭长歌”展示成为县庆庆典活动主打品牌和亮点。8日上午10时30分,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兰心和县委书记梁健与两名瑶族绣手共同完成了百米长卷“瑶岭长歌”的最后一针,这标志着历时一年、凝聚着几十位瑶族绣手辛勤汗水、有着浓厚瑶族文化特色的百米刺绣巨作终于胜利完工。紧接着,100名瑶族少年将这百米长卷从一个巨型瑶族长鼓内缓缓牵出,以一个“之”字造型向嘉宾、观众展示。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图案及颇具创意的展示,吸引了场内所有观众的目光和摄影摄像镜头。百米长卷展示,把节庆文化活动推上了高潮,也成为本次庆典文化活动的亮点,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冲击波,让参加庆典活动的嘉宾、观众、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乃至外界人士赞不绝口,刻骨铭心。
       (二)我县布努瑶节庆文化的缺憾
       大化瑶族自治县自1988年10月成立以来,经历了26~27个春秋。时间不长也不短。作为中国14个瑶族县中的一员,瑶族节庆文化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祝著节庆典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民办到官办再到官民同办。节庆文化活动也与时俱进,越办越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与各兄弟瑶族县相比,还有许多缺憾。从具体庆典文化活动来说,我们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尚属原始的和表象的。“打陀螺”“敲锣打鼓”“对歌笑酒”“斗鸡逗鸟”“射箭射弩” “板鞋竞走”“聚会宴饮”,欢唱“笑酒歌”、齐诵《密洛陀》等,均属“小家碧玉”型的,缺乏创新的、升华的、大气磅礴的手笔,更缺乏瑶族节庆活动品牌的打造。从长远看,我县的瑶族传统节日立法工作、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瑶族文化硬件建设、瑶族文化教育等,需要我们今后去努力探索研究和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完善与发展我县布努瑶节庆文化的深层思考
       节庆文化以其风格各异的特色活动和特色项目点缀着文化的宏阔背景,成为区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县级文化来说,节庆文化活动是构成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显示群众文化、民族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节庆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周期性、纪念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征。其功能也显而易见:它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要通过民族节庆文化活动来充分展示和体现。在我县,完善与发展布努瑶节庆文化,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
       (一)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民族节庆文化意识。节庆文化的群众性,决定了它的群众基础,它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人民群众是民族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众是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化的受益者。因此,繁荣发展节庆文化,用好用活节庆文化,真正达到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展示民族风采的目的,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民族节庆文化意识。
       首先,要让民族节庆文化深入人心。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教育,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发展民族节庆文化,是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民族风采、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瑶族自治县知名度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民族节日的文化娱乐。
       其次,要注重提高和升华干部群众的精神境界。打造节庆文化必须意存高远,要以塑造地区文化形象、提升区域文化品位、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如果仅仅为经济效益或眼前利益而发展节庆文化,简单地把节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势必会导致一些短期行为,最终难以形成文化特色。所以,在民族节庆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群众这个主体,适应群众多层次的需求,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内容上做到丰富多彩,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从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民族节日文化创建的热情。
       (二)加强基础性建设,为繁荣发展布努瑶节庆文化夯实“根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庆典活动只是一两天时间,一两天的节庆文化活动的精彩,来自基础工作的扎实与给力。如果民族文化没有硬件建设作支撑,是无法呈现其“精彩瞬间”的。所以,繁荣发展布努瑶节庆文化,打好基础是关键。
       1、为布努瑶族传统节日立法,让节庆文化保护传承有法可依。立法本身也属文化范畴。为布努瑶族传统节日立法,从观念层面上考量,可以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确文化保护传承和节庆文化活动,是依法行事而非随意安排或出于长官意志。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可以让广大干部群众意识到党委政府对自治县瑶族传统节日庆典是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是极为重视的,是真正把民族节庆文化作为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民族风采、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来看待,而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从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程序上考虑,为布努瑶族传统节日立法,可以让节庆文化保护传承有法可依,让庆典程序合法化,让瑶胞有民族自豪感。所以,为布努瑶族传统节日立法,规定日期、规模、投入、休假、民族特殊福利待遇等,是当务之急。
       2、建设布努瑶文化博物馆,为瑶族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标志性活动场所。布努瑶文化博物馆,将承载着中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它是瑶族历史文化收藏、研究、演绎、展示中心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是我县瑶族的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也更是瑶族节庆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每逢祝著节,我们可以利用博物馆,展示布努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组织参观、举办布努瑶发展史讲座、布努瑶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研讨会等方式,开展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增进民众对布努瑶历史和现状的进一步认识,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改造、发展的责任感。
       3.做好瑶族物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为节庆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布努瑶族物质文化遗产,有瑶寨风景区、“干栏式”瑶居、吊脚楼、铜鼓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 “祝著节”本身就是布努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瑶民族服饰;有瑶族传统手工技艺:瑶族的刺绣、蜡染、编织、银饰制作等民间手工技艺;有打铜鼓、跳铜鼓舞等瑶族歌舞;有瑶族传统体育,如:舞狮、舞龙、打长鼓、打铜鼓、打陀螺、射弩、斗牛、斗鸡、斗鸟、摔跤、掷石头等;还有传说、古歌、情歌、民间故事、服饰、瑶医、瑶药等瑶族古籍资料。这些布努瑶族的瑰宝,如今仍散落民间,也有许多濒临失传,需要保护。一要开展瑶族文化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瑶族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生存环境,运用文字、录音、录像以及实物展示等方式,对瑶族文化进行全面和真实的记录,建立瑶族文化资源档案,制定出具体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方案,夯实瑶族民间文化保护基础。二要将瑶族物质、非物质文化申报县、市、省(区)和国家级名录。布努瑶文化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也是通过名录申报,取得各级名录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还能提高全县干部群众对保护瑶族物质、非物质文化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保护意识;更能让外界了解大化,提高知名度,对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要把“祝著节”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程序立即启动。其次,逐步将上述其余的瑶族物质、非物质文化申报县、市、省(区)和国家级名录。三要开展瑶族古籍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四要将布努瑶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录像和拍照,制作音像片和照片集,在平时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祝著节庆典中播展,做到节庆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有“影”有“图”。
       4、大力推进瑶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培养瑶族节庆文化传承人。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大融合步伐的加快,瑶民族逐步壮化和汉化,瑶族特色文化随之逐渐消逝,瑶族自治县的特征将因此而逐渐淡化、退色,形势极为严峻。瑶族民间技艺失传,瑶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所以,培养瑶族节庆文化传承人,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借鉴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经验,把瑶族节庆文化,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教材,把瑶族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种活动中融入瑶族文化元素,开设瑶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班,如射弩、打陀螺、铜鼓舞、瑶歌、书法、刺绣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瑶族传统手工技艺,同时,接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瑶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瑶族节庆文化传承人,解决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后继无人的问题。
       (三)创新节庆文化活动形式,打造布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的生命。基本要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在己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立足本县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根据布努瑶的民族特色,创新布瑶族节庆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把瑶族节庆文化发扬光大。
       1.推陈出新,改造原有的祝著节庆典文化活动项目。建县29年,官方组织祝著节庆典活动己有9届。其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基本上都沿袭“一台戏”+“对歌”、“斗鸡”、“斗鸟”、“ 射弩”、“打陀螺”、“板鞋竞走”……这一思维定势和路数,显得套数狭窄单调,内容原始陈旧。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去粗取精” 的原则,把旧方式旧内容加以精选和改造,将“斗鸡”、“斗鸟”这些纯娱乐性且有原始野蛮意味的项目剔出,请专家、艺术家前来指导,将保留的项目加以改造、提升,加入现代元素,使节日文化活动更文明、更精彩、更深刻。
       2.灵活多样,不断丰富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内容。节庆文化群众性、综合性、大众化等特征,决定它最惧单调、乏味。这就要求我们的组织者下更大的功夫,筹划好、设计好每一次的节庆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布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内容,比如,增加民族书画展览、布努瑶发展史讲座、布努瑶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研讨会、布努瑶知识灯谜等。
       3.瑶壮融合,为布努瑶节庆文化活动唱民族团结“大戏”。布努瑶族生活的地区,周边有壮族和汉族;瑶族走出山寨后,所接触的多是这两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的交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  首先,通过婚姻形式实现血缘的融合。民族间的通婚,20世纪50年代以后比以前多,随着经济开放交流增多,血缘融合有加速之势。血缘单纯的瑶族,一般认为已不存在。其次,语言的融合。语言融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壮,一是借壮借汉。此外,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融合性趋同性。民族融合经历较长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后,融合有加速之势。现在,县内瑶族和壮汉民族地位平等,关系融洽,相互团结,亲如一家。民族间经常出现“打老同”、“打老契”的结拜方式,加深了感情。其实,瑶族自治县,不是单个民族县,而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布努瑶节庆文化活动,适当融入多民族元素,安排反映民族大团结内容的项目,比如瑶壮语言“双语”对话、瑶汉语歌曲对唱、表现瑶壮联姻、互助的文艺表演等,这将更布努瑶节庆文化活动内容,也给活动增光添彩。
       4、突出重点,打造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节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地域性”,这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的“民族性”或者说是“地方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可以借鉴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做法,每年的祝著节庆典活动,明确一个主题,推出一个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可以考虑,把布努瑶的“始祖娘娘”密洛陀的传说,注入当代元素,利用现代声光技术,演绎为一台布努瑶品牌的舞台剧,滚动向外推出,让人加深对布努瑶族的认识和认同;也可以考虑对布努瑶“铜鼓方阵”加以改造,打造布瑶族节庆文化活动“主打节目”,在祝著节庆典仪式上,雷霆推出气势磅礴的“铜鼓舞”,展现布努瑶“铜鼓之乡”风采,制造视听“冲击波”,让人观后,刻骨铭心。
       总之,我们要通过持续举办祝著节庆活动,不断地包装、打造布努瑶族这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节日,在全县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并借鉴各兄弟瑶族县的好做法、好经验,传承并不断繁荣和发展博大精深的布努瑶祝著文化,提高祝著节节庆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