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掬一把乡土入怀

2014-11-12    来源:未知    点击:987次

掬一把乡土入怀              

                                                                           ——试评蒙桂周的乡土诗

 

据我所知,在大化,写诗的人不多,能把诗写好的人更少,能十几、二十年笔耕不辍并始终力求把诗写好的诗人则少之又少,而蒙桂周绝对算得上一个。蒙桂周是那种仅仅依靠才华就能够轻易把诗写好的诗人。他对诗歌具有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和驾驭力,这一点确实令好多苦苦追随诗神许多年却一无所获的写诗人忌恨、羡煞。就是其中一个。 

我最喜欢蒙桂周的乡土诗。

在我看来,蒙桂周的乡土诗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色。

乡土气息浓郁,乡土味道纯正乡土元素齐全。这三者里的气息味道意思差不多,不难理解,在此不作细说,我想重点说一下元素乡土元素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指乡村里土生土长的自然元素,另一个是指反映乡村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文化元素。必须具备此二元素,我们才有可能称之为乡土诗。在蒙桂周的诗歌中,乡村泥土粮食庄稼农人农具农舍、“农事”诸如此类的词语比比皆是、俯拾即是。这些词语给诗歌贴上乡土特有的标签,让我们即便屏住呼吸、闭上双眼也能分辨出其诗固有的形状与气味。那么是不是说有了这些元素我们就可以认定是乡土诗呢?我想用蒙桂周乡土诗的第二大特色来回答。

对乡村怀有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虔诚之情,对乡土持着强烈的敬畏感,这才是蒙桂周乡土诗最吸引人、震撼人之处。乡土诗是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诗歌中所表现的道德良知就是诗人自己的道德良知,诗歌中发出的呐喊就是诗人灵魂的呐喊,诗歌中流露出的爱与关怀,就是诗人心灵的爱与关怀。在《雨落乡村》中,诗人开篇写道:在乡村,下雨要比干部下乡/更受欢迎/站立的雨,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村庄/被老农请到地里/促膝长谈这是何等自然朴实的文字,又是何等炽热浓烈的情怀!雨,在乡村成了倍受农人欢迎和敬重的物象,比领导干部尤甚。这是为什么?全因它决定着农人的一年收成,它与农民的温饱问题休戚相关,决定着农民一家老小的命运。雨犹如此,那么粮食呢?还有脚下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呢?只有在乡下/你才能看到粮食的高度/才会真实地握住生活的根/面对乡下/谁也别想逃离/我们已被土地种得太深几乎可以断言,若不是对乡村怀有宗教般的虔诚膜拜和深切感恩之情,是写不出如此深情动人的诗行的。在另一首堪称经典的《在乡下与玉米相遇》中,诗人更是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激情,眼含热泪,大声宣告:玉米,你这燃烧我一生的圣物/我为你双膝跪下”我们且不说上面这些引诗中亘古的意象,独特的细节和厚重的诗意,单就诗人面对乡土的态度和情怀而言,我们不得不被这一份干净、纯粹、宽阔、庄严所震撼、折服。我想,这些感人肺腑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灵魂关照的诗句,一定来自他真真切切的人生体验和思想顿悟,诗里边的随处可见的乡亲们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一定也出自他脚下的这片泥土与大地。这是一串串从泥土深处挖掘出来的闪亮的珍珠,它们实在,温润、厚重,不像那飘在天边的高蹈凌空的云霞,更多时候给人浮泛苍白虚幻缥缈之感。

崇尚写实,不玩技巧。这是我对蒙桂周乡土诗语言的一大感受。作为诗人,蒙桂周始终像一株质朴亲切的庄稼,深入生活的底部,触摸现实的纹路,扎根泥土的深处,舔乡民的痛到创作时,他只需用生命去丈量生活宽度、厚度和热度,而不需用修辞用技巧去抵达生活的彼岸。也正因如此,我们在他的诗中,基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技巧,绝大多数都是信手拈来,感觉极其自然,毫不费力。比如,蒙桂周这样描写勤劳善良的乡下农民:这个冬季,乡下人/抒情得最生动的是农事/乡间里寒风尖锐得象刀子/但是一碰上农人劳动的光芒就软了/农人真能/  硬把这块贫瘠的土地修整得/像一个能生的女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新潮的手法、结构及主义,也没有那些用来吓唬读者的诸多技巧,有的只是在沉思、追忆、感怀、守望之中的瞬间颤动的感动与发现。对于山村里常见的苦麻菜,蒙桂周这样写:苦麻菜拒绝娇生惯养/苦马菜不要痛苦呻吟/它高扬大咧咧的生机/让所有营养不良的花草/惊得目瞪口呆这里的苦麻菜成了吃苦耐劳的乡亲的象征,后面两句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实则妙手偶得的画龙点睛。乡村里也不乏甜美的事物,譬如草莓。草莓,这些乡村的野妹妹/从乡村走到城市/以乡村的名义/把自己出售/使那些游子可以在异地/买到自己的故乡草莓在诗人的眼中又成了淳朴美丽、泼辣多情、聪慧能干的乡村妹子,她们以特有的秉性给在异乡打工的游子带去心灵抚慰和精神食粮,给喧嚣的都市带去乡村的纯净的歌谣。为什么蒙桂周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我想,诗歌的力量主要缘于诗人生命的力量,诗歌的品质是诗人气质的集中体现,诗歌的品格更是诗人人格的彰显。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这样自白:“我之所以能永远和人民亲近/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人民的善心/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以普希金的诗句为参照,我们不难发现,蒙桂周,他首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

当然,一个优秀的乡土诗人,不应该长久地把激情停留在对乡村的田园牧歌式的歌唱的层面上。城乡之间的冲突,乡村农耕文明面临着城市工业文明粗暴倾轧,新时期农民的心声、农民的悲苦命运,这些更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好好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发掘乡土内涵。能老是匍匐在地上,要站起来,甚至要飞起来,看看周围的大千世界,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透这话不仅仅是对蒙桂周而言,对我,也是一样。

果真如此,我们将是这片土地上最最有福之人。

 

 

作者简介】三半,本名潘宽平,男,瑶族,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人。广西大化人。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大化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陆续在《星星诗刊》、《北京青年报》、《广西文学》、《文学教育》、《读写天地》、《广西日报》、《中国文学》、《诗中国》、《诗友》、《中国乡土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共计60万字,并公开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少年行》。作者通联:广西大化县社科联(530800  手机:18977894989 QQ120969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