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连南之古风今韵

2014-11-26    来源:未知    点击:951次
连南之古风今韵
 
黄 格
 
南岗瑶寨
 
        在“南岗瑶寨”,雨雾环绕飘浮,田野潮湿丰润,天地柔滑迷蒙氤氲。我似乎一下子隐进了神秘之境,体验清凉幽静的佳妙,甚至于古风词韵的雅致。
        繁华闹市,喧嚣街亭,身心俱负累。于是,我们日夜向往,这一处宁馨、这几许安谧,聊以抚慰烦躁的情绪。如果不是早早涌来的游客,如果不是经营者的刻意布置,我想这一来的享受自当久逢的回归,可以驻足留恋营造好心境。
        导游的声音在清晨的浓雾中忽隐忽现地鼓动,并不能完全吸引游人自由的脚步和撒野的心思。我们愿意带着无知去领略,从自我的解构里获得最初的信息和满足。
        时为甲午春,我随同民族局的同志到与湖南江华接壤的广东连南考察瑶族文化事业,有幸随众至南岗,品味历史文化名村千年瑶寨,聆听那些远遁的足音和渺茫的舞曲。据说,瑶族先祖约隋唐时期持续从湖南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一带,宋代始在这海拔800多米的坡岭上建寨,依龙形图腾坐西朝东,奠基搭梁,造房定居,至明末清初为鼎盛,面积延伸约11公顷房屋700余幢,而今仅保留一半多。眼前,青砖瓦屋,寨门古墙,在数百年风雨冲击洗刷后风貌犹存,只是腐败落寞气息略显浓重。
        显然,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排(寨)“修旧如旧”的愿望尚待时日,那一处处的荒草萋萋、枯朽坍塌、摇动碎落,让人却步和叹息,倒是石棺墓、石拱桥、石板道等,展示其愈经年愈坚硬的质感与光华。
        我仰望斑驳的石门,半圆形的拱门,上书“南岗”二字,蕴藏庄重与沧桑。身着瑶族服装的莎腰妹(未婚女青年)挡住了去路,唱着迎客歌,向我们频敬“拦门酒”,是地道的农家酿制米酒。因为昨夜初来乍到,被好客主人的轮番端碗,我此时酒重神疲,即使万丈豪情也只能佯攻而退,踏阶疾上。进寨为石板路,连着各家各户,写着村民生活的勤劳和艰辛。路边清泉从山顶欢腾直下,叮咚作响,如歌如琴。农家就地取材,把粗壮年老的毛竹对半剖开,衔接成竹笕,绵延十多里把山泉水引接家家户户。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人寥寥可数,竹笕也就因需而设,肯定没有了当年的曲折迂回之可观。
        沿阶直上,两边古屋依山傍坡而建,拥挤密集,高低层递,走廊过道串联门庭梯口,像一根灰色索链,维系村庄千年亲情血脉。只是岁月变迁,节同时异,物是人非,离的离散的散,多年以后这里可能就由着观光之人折腾了。这明清建造的房屋,以石灰拌着粉砂粘接,砌青砖盖红瓦,挑檐翘角,漏窗花墙,整齐规范,古香古色。房舍普遍分住宅、谷仓、柴寮三种类型,繁简不同,表明家居生活殷贫的差异。住宅为吊脚楼,伸出的阳台吊在屋檐下,木为柱,板为墙,住的清朗舒适,活的自由自在。听说政府已斥资为这里的村民建造了移民新村,那里接近繁华、照映光鲜,楼宇更为高大齐整,道路更为宽阔通达。也可预见,他们的子孙也会进城出域,分散奔波,村庄被一步步远离,枝条被一天天拉开。何年何月,谁人循着依稀的气息,在寻觅,在怀思?
        想当年,瑶民为了躲避封建统治者的民族迫害和民族歧视,逃离广阔家园躲进连南大山深岭,建寨筑墙,依靠山势险恶防备外来势力镇压破坏,生息繁衍,代代相传。在连南“八排二十四冲”,南岗排瑶民规模大、人口多,被称誉为首领排,曾在清康熙四十年,为反抗官府的歧视和压迫而起义,翌年遭粤桂湘三省数万官兵的镇压,被迫分散迁徙望佳岭、猫坑、三排、甲塘冲、马头冲等地,另建寨定居,垦荒种植。史料记载,在元代就建立由“天长公、头目公、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及各姓老人组成的“瑶老制”组织,并逐渐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至清代又设置了“瑶长瑶练”制,严密管理山寨,四处设防,壁垒森严。
        人类的进步,在于组织的形成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吧?我想,“瑶老制”是管理的智慧,思想的密码,并非玄乎的神秘古俗。
        从寨门途经瑶练屋、得金石、歌堂坪,临近山寨顶便为“龙头”。古时瑶民将南岗排依山势纵向划分为三条“龙”,在每条“龙”的中间竖起一块石头作为“龙”头,各姓氏就居住在“龙脉”上。东边的“龙”居住着唐姓,中间的“龙”居住着邓姓,西边的“龙”居住着盘、房两姓。每条“龙”都有首领,称为“龙头”,即相当于族长,负责管理“龙”内部的事务。“龙”的组织也许在民族区域中仅此而已。后人以“龙文化”去探究内中,既是牵强附会更是情结所在,或不如纳于风水文化,解剖人与自然的关系。
        寨内“洪秀全传教屋”留存这样的信息:洪秀全在发动金田起义前,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与冯云山经阳山白虎圩(今阳山黎埠)到南岗排,在此屋居住数日,发动瑶民反清,清咸丰十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军连阳地区,瑶民闻讯纷纷响应,支援太平军讨伐清兵。流传之真伪难辩,然这里瑶民历代与恶势力勇敢周旋,保全庞大家园,足以令后世景仰。
        由此可见,南岗排健全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明理淳朴的敦厚民风,是其巩固推进家族繁华的秘笈。山寨如画,风情似酒。行色匆匆,只能用镜头记录雨雾中的迷蒙林海、造型图画、古屋残垣,未能细读其深厚史卷、独特风情、精巧技艺……我似乎也是想逃避,那爆竹响彻山巅的拜祭、沿路纠缠随性的贩卖和那些自以为可以吸引游客的小心思。
        古称“行祥排”的南岗,坐落在百里瑶山万峰朝王的正面,钟灵毓秀,宝地风水。勤劳能干的瑶民一代接一代在斜坡平坝垦地种粮植树,那层层相叠的梯田、茂密蓊郁的森林、千姿百态峰谷,一派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财富的享用,在于人的智慧。
 
油岭古排
 
        啄食的鸡群兴高采烈,围着年迈的老太太,唧唧喳喳喋喋不休;胆大的老鼠傲娇敏捷,闲逛在路边墙角,肆无忌惮地东寻西觅;离家的黄狗自由自在,游荡在狭窄的石板路上,摇头晃脑无以揣摩;饱食的小猪打闹翻腾,责怪于简易木板的围困,无所事事又烦躁不安……我一边举着相机追逐眼前惊奇的发现,一边弱势地寻找着寨子的出口。
        这个古老的村寨,被注视着,被遗弃着。
        开车从曲折陡险的乡间小路上坡时,我们望过这边来,气势雄伟的土坡上,半坡的黄墙黑瓦,层层叠叠,壮观恢弘,在稀薄的山岚和微弱的阳光里,凝重而旷达。我多么向往这样的坡地,这样的空气和色彩,赶紧提出停一会车,找位置拍一张照片,让镜头拍摄下那种气场,一种窒息的快意。可是很遗憾,山坡上到处是葱茏的树木,挡住的投向对面的视线。
        这是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始建于隋唐,最盛时有民居600余幢,人口5000余人,现保存完好的约有400幢,人口约千人。吊脚楼依势而建,层次有序,瑶家特色鲜明,保留完整,是原生态的活古寨。其实,现代不乏震撼的造景,我们却多时在鼓舞之后便感到了气馁,冲突的缘由在哪里?今天,我们是奔这里来寻求答案吗?
        跟在领路阿姨的后面,沿着村庄东边的石板小道往上走,下段一边贴着民居的墙根一边连着田野,上段便是直达山顶的山草树木和地块禾苗。我不时晃到房檐走廊东瞧西瞅,映入眼帘的是古老和破败,还有时不时欢唱着掠过的飞鸟和阳光闪动的光辉。不过,这只是寨子的一角和铺开去的屋顶,心里便埋着热切的期待,一种怎么样的文化安静地埋伏在此地?刚过了民居,路边凸现两三个尖顶树皮屋棚和草舍,犹是安徒生童话世界,无疑是农家搭建的柴木屋,很可能是废弃了的。
        右上田野里,孤立着一排开敞的暗红色木瓦房,是盘王古庙,正中神位端站威武的盘古王和他的后妃、武将。梁柱上,挂满了彩色的布条,上面写满人们许愿的话语。神灵的庇佑,顿时滋生在我们的内心。我能作何祈祷,一时竟无所适从,便敬而远之
        坡顶宽阔的草坪,境界豁然开朗,感觉地生洪福天降祥瑞,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微风轻拂,鸟叫虫鸣,蜂舞蝶飞,花开草香,空气美滋滋的。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大方的,不过如此。这里来的游人很少,没有惊扰山间的安详和美丽。铺开于山前的,一派苍莽叠嶂,绿涛翠涌,雾绕光耀。左侧随着坡岭而下的,是鳞片般的梯田,闪烁着媚惑。
        从这里往来路方向眺望,油岭新村揖让在黄绿相间的边坡,像镶在裙裾边缘的蕾丝。绵延起伏的高山绿野,奇峰突兀,气势磅礴,尤为壮观。如果遇上远处蓝天白云、雾纱游动,一定是摄影爱好者咔嚓咔嚓的快门。难怪说“好摄之徒”见了都不想走,来了还要来。官方投资指南册子里把七彩油岭称为:“粤北最壮观的瑶寨”、“影视天地”、“艺术世界里的明珠”,曾是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组委会的外景拍摄地。
        左侧是村人走出的一条隐没在树下草间的小路,斜陡弯曲,完全没有修饰,自然踩出来的。迷香的花,青嫩的草,杂生的树,是山野原始的美,是抵达灵魂的风。我一路滑下去,滑出了幼年时的纯真,只是少了那份叛逆。这些吸引人的地方,保留或生出一点叛逆,会是什么样子?
        及至深入寨里,如拐进了八卦阵。我急着拍摄窄小的过道和通向幽深之处的石阶,前面的人在墙角一拐,就没有跟上了。我快步急转,又不断碰上奇异的小事,如之前所说,在石板路上胆大的老鼠,在栏圈里欢闹的小猪,在屋外散漫的鸡鸭,在墙边信步的懒狗……还有随处的残垣断壁、腐木烂泥,还有几个年轻的大学生钻进低矮的砖瓦房里与老人聊天,探访古寨的前世今生……我感觉有点窒息,或许因为闭塞狭窄,或许因为无处不在的原汁原味。好奇而无知,以及慌乱地寻找出口,便觉得自己的可笑。
        回到寨子的对面公路,已接近中午,几个老人坐在路边树荫的桩台上,随意而热情和我们打了招呼,又悠闲地说笑家常事;小孩们在路上玩耍,没空理会外来的客人。
        还是想避开树枝叶片,找一个地方拍下整个寨子。这里的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虽然我们费尽周折,却也才能领略其真实的风采。同行的朋友自作主张,轻轻掀开路边一楼房走廊的简易木门,爬到边缘处,可以把寨子完整收进了镜头,神妙超然。我是兴奋的。
        听说这个古寨曾屡遭官府围剿,两次被焚,很多古老的建筑惨遭毁坏,难怪不少房子简陋矮小,甚至有一些是树皮房,那是多么残忍见证。如今政府建了新寨搬迁居民,所以留下了破败衰落,自是当然。
         “山是一个寨,寨是一面山。”过不了多久,开发商的机械和工人会捣腾这个古寨,改变着眼前的面貌,吸引来游客,我不知道它今后的面貌是什么。但是,至少扶起那些破败,去除那些腐臭。很多时候,挽救带来改变,也是另一种存在的需要吧。
        据说,南岗古寨多反映排瑶历史,油岭则以排瑶文化的积淀见长。油岭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是“耍歌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这里的民间歌舞队早已走出山门,亮相国内不少大舞台。199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油岭古排“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我们在山下的油岭移民新村排瑶文化传承人家中就餐。威武的男主人头顶缠成个大磨盘似的红头巾,发髻上缠红、绿、黄色绒线,插有三支雉鸡尾,耳吊银环,脖套项圈。他身穿棕黑色无领无扣开胸的枇杷襟衣,一丈多长的红腰带缠于肚脐,下身是蓝靛色短至膝盖的宽如水桶的“水桶裤”,白布从脚踝缠至膝头与裤脚相接,下为布鞋,皆自然古朴,工艺精美。
        屋前的田地里,身影点点,多是排瑶妇女忙着插秧。她们的长发盘结成圆锥高高立于头顶,彩色绒线缠绕,绣花头帕中插着白色柔软的雉鸡羽毛和银簪等装饰品,白腰带缠绕的红蓝艳美衣装点缀在晶亮翠绿的田间,显得那么抢眼。
        油岭的美,在“万山朝王”之巅,沉静孤傲。
 
瑶族博物馆
 
        在广东瑶族博物馆,竟然看到视频里播放来自家乡的视频,那是2011年祝著节,我组织大化文艺界在七百弄乡弄呈村和瑶民共同举行庆祝活动的歌舞场面。
        这可想而知,这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乃至世界瑶族文化的元素。它循着瑶族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的足迹,和瑶人游走的天南海北,去追寻那无可磨灭的神采和韵律,广纳博采,建设一个同胞心神所往的精神寓所。
        从大门进入,红色的方形条柱婷婷玉立在大堂前方,上面是美丽的瑶绣图案,温馨而热烈。三十根,难道就是代表了瑶族三十个分支?对了,这个热情豪放的民族,用独特的风姿迎接四面八方宾客。耐人寻味的,是随之的盘瓠托举盘王印的铜雕,是高山流水与瑶族各支系的人物浮雕,是栩栩如生的瑶族起源传说《盘王的故事》、《密洛陀》的墙体浮雕,寓意深远,古朴凝练。或许,你无以穷尽的独具魅力的支系文化、你所心之长久迷恋的故事秘境,为你已守候千万岁月。
        这就是博物馆为我们陈列的主题——瑶岭长歌。人生有限,文化无垠,且行且悟,亦以快哉?
        滔滔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古代九黎、三苗与之有渊源。这是瑶族主体盘瑶支系各分支和布努瑶支系各分支瑶族的源流,可追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蚩尤时期。当时,蚩尤活动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蚩尤部落集团与炎帝、黄帝战败后,大部分部族向南迁徙形成三苗,活动于江汉、江淮、长江中下游、洞庭彭蠡之间。禹与三苗争战,三苗败走南迁洞庭彭蠡,形成荆蛮集团。先秦楚人在荆蛮地区崛起,一部分荆蛮成为楚国臣民,一部分荆蛮继续南迁分别形成“长江武陵蛮”和“桂阳蛮”,多活动于现在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魏晋南北朝部分长沙武陵蛮后裔被称为“莫瑶蛮”,唐末宋初“徭”之称便见于史籍。
        这样说来,后来瑶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融合中,因为自然的同化、交汇,形成了瑶族次来源,其总归是千年同源吧。“远古寻踪”之展厅,知源流、明迁徙,而终为一体也。
        一个迁徙的民族,民风淳朴而彪悍,用足迹踏出众多支系。“无山不有瑶。”接近60%的瑶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石山里,其余则是湖南与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大致各分半,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人口为最多,约34万占全县人口67%,被誉为神州瑶都。而连南瑶族人口仅8万多人,占总人口约53%。在东南亚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瑶族。本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兵侵略越南、柬埔寨,印支地区局势动荡,战争频繁,有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因躲避战乱而被迫离开家园,后在联合国的帮助下返回故地或迁移到第三国家,因此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典、墨西哥等国也有瑶族,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远古寻踪”给我们展示了瑶族源流、迁徙、分布、支系情况及文化特征等,展现全国十个瑶族自治县、两个瑶族杂居县和广东七个瑶族乡的概况。从古老的器物和图片、文字中,我们似乎穿越了盘瓠神话、盘古开天地的云诡雾谲的历史幽谷,迷失在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丛林中。
        迁徙和逃离,带来的只有分散和奔走,隔山歌水的,所以各管各的,各自为政,甚至“吃尽一山过一山”、“不入版籍”,自过着刀耕火种原始生活。然而,大有大管,小好为小,一些瑶族山寨便创造了“瑶老制”、“石牌制”、“油锅”、“社老”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来团结民众,抵御外敌,从而兴旺发达。
        如上所述,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瑶老制”比较完整,由“天长公”、“头目公”、“管事头”、“掌庙公”、“烧香公”和“放水公”等组成,成为瑶族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中的联系纽带。这些头目们没有什么特权,平时参加劳动,与民同甘共苦,但每年需由每户凑一、二斤米给他们作报酬。
        融合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法治间的“瑶老制”, 在连南瑶族中一直延续到解放之前。在南岗千年瑶寨,有一栋房子规模和布局非常讲究,占据在最佳之位置,据说属于最后一代瑶王——邓卖尾八公的。其视野宽阔,居高临下,乃威望的体现。“瑶老制”这种独特的民主模式,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是山野的奇葩。“瑶山春秋”,花开花落,几度绚灿,而今回望,多少感慨?
        这些史实的记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在博物馆,更把珍贵的实物征集流传,真是一件福泽子孙的大好事。
        我在观摩博物馆,最不想的是跟着解说员一路黏着走,那能领悟到什么?历史的余音,需要聆听;远去的足迹,需要细读。在走过“古韵流芳”、“神工能匠”、“瑶绣工坊”这些展厅,尤其要慢下脚步,静下心神。
        听说建馆之初,工作人员用近两年时间,奔赴全国瑶族聚居的各地,走村串户,对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征集工作,还远征泰、法、美等国开展瑶族文化的交流和调查研究,既增进了解结下友谊,更是获得了珍贵的文化宝物。20541件文物、实物,无论收购、调拨或捐赠,收集之艰辛,是以心,是以城,是以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才有今天全国瑶族文物最多、最系统、最齐全的专业博物馆。我们当以敬畏。
        瑶族的语言、刺绣、服饰、饮食、医药等,彰显其独特魅力,工艺、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精湛艺术的源流,神话传说、节庆活动、婚姻生育、丧俗葬礼文化绽放山野清香,图腾、宗教仪式和宗教道具蕴藏着古老神秘的符号。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明的积淀。那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星辰,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韵致天地,流芳永世。
        传承文化精髓的,从古到今,少不了精英智才。他们一边潜心探索研究,一边高擎火炬递进,静默处心醉神疑,激扬时手舞足蹈,癫的可爱,迷的伟大。
        及至“瑶绣工坊”厅,便见了“五彩斑斓”,浓郁与厚重并存,精细与典雅共泽。史记瑶绣,汉有“好五色衣裳”记载,隋唐有“斑布衣裙”之说,
宋有“妇女上衣下裙,斑斓勃窣”文录,明清有“用五色绒杂绣花卉”之妙,均取材于山野花草树木精华,模仿于天地日月虫鸟花纹图案,创作于勤劳智慧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之中,镶嵌了古老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不令人神牵梦萦?
         工作人员给了我们一份宣传册页,上面写有:“广东瑶族博物馆设备先进,设施一流,以高科技的声、光、电结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包括安全防范、设备管理、信息通信、网络应用和音视频等智能系统。文物库房和部分展馆实行恒温恒湿和气体消防。”无疑,博物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着力打造瑶族文化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描画粤北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站高者,方能思载万千、视通万里,然后大作为、大手笔。
        瑶族博物馆设计者房木生,广东籍瑶族,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建设部建筑历史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唐山唐人起居……当然还有广东瑶族博物馆。他说,可能是受自己名字潜在的影响,把自己定位为在建筑与景观之间探索其相互关系,更广泛地说,是在人工与自然之间寻求设计的可能。广东瑶族博物馆把雄壮的外观融入了瑶族红头巾、吊脚楼、长鼓等瑶族文化元素,以红黑两色为主调,整个外观绚丽典雅而庄重,寓意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瑶族人民的历久不衰、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前门,是以长鼓造型的湿地生态公园为一体的《瑶族舞曲》音乐广场,直通对面河边公路。周边是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示范区的特色民居和民族风情街,凸显浓郁的瑶族风情,营造瑶族文化氛围。
        我想,它的意外,它的博大,它所挽留的消失。所以我喜欢。 
        广东瑶族博物馆占地面积47.75亩,建筑面积14566㎡,于2009年规划,2010年12月动工兴建, 2013年1月连南瑶族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开馆。是为记。  
 
记忆连南
 
        那天,我们是一早从大化出发直奔连南,夜色收拢得紧了,才进入周遭山丘的暖怀里。这个小县城因兴奋而抑不住的亮丽。
        酒酣中的主人不由分说把我们拉上桌,几两暗红色的液体灌下肚,就毫不客气地升腾为热气、熏气,提了神,热了耳,麻了身。幸好是半道插进来,我们在拉扯中还勉强能够应付。
        一路颠簸的疲惫在熟睡中烟消云散,清爽的山风也吹走了沉积的酒气。
        是雨,丝丝缕缕润酥了小城的清晨。飘浮的雾纱,在绵延起伏的峰谷山峦间,游动着无以言说的曼妙风情。我喜欢这里所拥有的舒缓和坦荡,像汉子摊开的手臂,是力量和信任,更有安详和梦想。走在雨中,释怀,欣赏,慢慢浸来的冲动。
        连南瑶族自治县,在广东省西北部,与湖南省接壤,不大,仅1231平方公里,人口16万。瑶族人口占去了一半多一点,有排瑶和过山瑶两个支系,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
        排瑶也称八排瑶,是因为他们聚居在油岭、南岗、横坑、军寮、马箭、里八垌、火烧坪、大掌八大排(寨子)而得名。一千多年的排瑶文化,一定浸润这片土地,沿着无数的根系,涵养底蕴。
        如此,如何读懂连南?县城宽阔的道路和狭窄的小巷、豪华的酒楼和低矮的摊店、奔驰的车辆和修饰的草木……这些大江南北到处都有的气象,自然搅动不了内心的涟漪。那么,是要记住这里的独特之处,那是身处的城阔人稀、气爽风清,那是满街的土特产品、山茶草药,还有自创的篆体“瑶”字型屋宇建筑、雕塑饰物等,似乎以一种强势的文化符号处处渲染,是会深入人心脑海吧。
        令人醉心的,总是那些远离喧嚣、隐遁山林的。于是,我想踏着南岭的余脉、沿着众多的河流,走向“八排二十四冲”,探寻“耍歌堂”、“长鼓舞”的蛊惑秘境,享受“绿色宝库”、“万山朝王”的爽朗神气,欣赏“九寨一湾”、“三江八景”的风雅清韵。
        翘首而望,依稀的美丽动人如在眼前。“岚气磅礴,氤氲蔽空”,大山深处,清凉的月光,是诗的蜗居?“崇山环拱,林木蓊蔚”,林海盛大,色彩的斑斓,是路的终极?“虹销雨霁,彩彻云衢”,湖水锦波,欢舞的精灵,是美的极致?
        其实,连南的诸多独特之处,我们还无以涉足、无以赏阅、无以聆听,乐活连南,人文连南,景色连南,尽在迟尺,掠影而过。匆匆行程,记忆仅是心头的念想,何时能够放松身心,去聆听铜锣叮当、牛角嘟嘟,去品尝山楂薯脯、豆腐糍粑呢?
        记忆中的连南,还是古风深一点的好,还是今韵静一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