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途中好风景
2015-01-13 来源:韦胜山 点击:1090次
“取经”途中好风景
——大化县七百弄、江南乡村考察参观取经侧记
《中国瑶族网》副总编辑 平果县马头镇新兴党委 韦胜山
一些经历,可以让人只向往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蜕变成也能领悟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样的契机、到目前为止在我的生命中,云南算一个,连南算一个,没想到无名的大化七百弄、江南乡也能算一个……从最北端到最南端,从西部到东部,短短两天,我社区大党委考察小组与大化县七百弄、江南两个乡共聚餐、话亲情、谈感受、聊发展,所到之处收获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亲情,还有对两乡三地加强互信与交流的美好渴盼和憧憬。——大化县七百弄、江南乡村考察参观取经侧记
《中国瑶族网》副总编辑 平果县马头镇新兴党委 韦胜山
在七百弄乡、江南乡参观考察期间,两乡三地同胞同吃同乐,互称兄弟姐妹喜气洋洋,特别是两乡的村民建设奔小康和农业休闲风光给我们参观考察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七百弄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世——1000米的峰丘5000多座;1300多个洼地(当地人称“弄场”),有324个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底部;在观景公路上,可仰视高约300米的高峰丛。俯视深200——300米的洼地,宛如“世外桃源”。正如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d?福特教授说:“我认为穿越红水河平原和七百弄喀斯特地区的考察是我所知的最好的旅游。一个人到中国进行红水河——七百弄考察,再加上到桂林沿着漓江穿过塔状喀斯特旅游,并且看到了云南省的路南石林,也许已经看到了世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类型中的最非凡实例。”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这是一个被上天青睐的地方。上天赐予七百弄神奇壮丽天下独绝的美景,于是,它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貌景观,这种景观带给它无匹的美丽。七百弄的“弄”,是四周高峰环绕的深洼地的意思。在七百弄地区251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内,有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5000多座,千姿百态的深洼地1300多个(当地瑶语称之为“弄”)。该地区的洼地是世界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喀斯特地貌发育壮观典型震慑人心。放眼望去,重峦迭嶂,气势磅礴;山岩嶙峋,崎岖突兀;千峰竞秀,形态各异,拟人状物,如鬼斧神工。
山美水美人更美,在七百弄、江南两个乡的两天行程中,我们两地同胞肩并肩,同游了天街别墅,参观考察了铁皮石斛种植场等珍贵药材生产基地,不仅领略到秀美的风光,感受到两地间浓浓的亲情,也学习到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同吃一锅饭、同饮一壶茶,同游同乐同参观,在一天的参观考察中,双方收获了沉甸甸的友谊,互相交流了先进发展经验,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了解。
“取经”之路处处盛开友谊之花,领略到的都是无限好风景。
当北方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仍然是春暖花开。醉人的南方总是鸟语花香,让许多奋斗者不停神往,我们也毫无例外!人生,圈圈点点。落幕的就落幕了,奋斗的就继续激昂下去。每个人都是有温度的,每个人的温度是由心决定的,进不了湖的心,如何感知湖的冷暖?仿佛阳光穿梭黑夜,黎明悄悄划过天边,我心深处总有声音在呼唤。保留一份对生活的感知。兴许若干年后,我会对七百弄这片土地,这份亲情的回忆,难以忘却那万般热情款待。
三十多年前,我就在祖国边陲之处守护着领土完整,怡然自乐,独享属于自己的清静;多年以后,我依然靠心灵的自足维持自我的周游民族那深山瑶寨,依然从内心里获得远远超于外界的快乐。而每到一处,亲友们那热情如阳光,把荒山变绿洲;他们那热情如甘露,能滋润久旱的心田;兄弟姐妹们那热情如种子,把贫地变成生命的海洋。尽管我的心已沉封了许久,上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原以为不会开启,但就在那个花瓣满天飞舞的七百弄行程,那尘封已久的光开启了;我的心对这个世界完全毫无顾滤地敞开了,就在那光发出最闪耀的一刻,一切都变了。激昂的日子,心情是美丽的。当我站在春意盎然的莲花山峰峦上,任那银灿灿、金光辉的太阳洒落到我的全身;化成一颗颗剔透的珍珠,顷刻我泪如雨下,不知何时我的泪竟成了那珍珠.....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那我们的心就永远不会老,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永远年轻。
我的世界呵,我自慰地说:自己是个歌者,然后才能感受到生活很美。可见,只要热情如初,顽石也会盛开美丽的花。
七百弄、江南乡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热情如鲜花,给我社区送来缕缕清香;你们的热情如冰茶,能为口干舌燥的我们解渴去暑;你们的热情如阳伞,为我们晴天遮一方绿荫,雨天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尽管你们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忙忙碌碌,但你们还到半途中来等待并陪着我们……你们的热情就如明灯,能为人孤寂的心灵点燃心灯;你们的热情如泉水,能为人涤荡心间的尘挨;你们的热情如火炬啊,能为独行夜路的人照亮前途。
曾经的我,把自己当作别人眼底一抹风,风过而不留影。
有人说,静静的湖面是冬天里的太阳,有光无热。想着这样的自己,许有些微的寒凉。似乎一直以来的自己,还算是一个充满热心的人,不断操心着这个那个事。从云隙中看到太阳,照射着那直率的眼神。找一棵风干的树,刻上我青翠欲滴的向往,不必说任何誓言,让我在你们的心底沉眠。曾经说过所求的东西不多,可这一路走来,光阴充满了渴望,世事增强了真情。你们的热情如蓝天,为人那颗困倦疲惫的心,在它宽阔温暖的怀抱中瞬间变得神采飞扬;你们的热情如火,能证明自己的灵感如泉源,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纯真的回忆烙印下往日的时光,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最美的愿望。你们的热情如白云,能为人带走烦脑;你们的热情如清风,能为人捎来凉爽。
这次大化七百弄、江南乡行程,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大化人,无论是县民族局领导、七百弄书记、乡长或者是江南乡党委、政府的三大班子,还是乡镇招待所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好客,处处无不让我们有宾至如归之感,感觉不是来到了异乡,而是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我们瑶族有句老话,叫“来的都是客”。对这句话我深有体会。在过去经济条件尚不富裕的年代,每逢亲朋好友来到家,主人总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也许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但只要客人来,那绝对是“倾其所有”来热情款待,还唯恐招待不周。这并非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源自内心那大气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
当今,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我们瑶族兄弟姐妹热情好客的传统没有变。譬如,对外地人的包容、相助、服务等等,都为我们瑶族乡村收获了更多赞誉,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你们为我们不仅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而且还饿着肚子等着我们好几个小时……
一个文明乡村需要拥有什么?我历来觉得,应当拥有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公共卫生环境,更应当拥有一种充满温情和温度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在当下,在水泥和钢筋构建起来的乡村千家万户中,虽然人们彼此之间挨得很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很显然,这样的一种人文环境跟建设文明乡村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人们多么希望,每一个乡村各民族都能像你们父母官这样,能够把自己视作当地形象的代表,把我们民族热情好客、诚恳待人的良好风尚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深信,定会让我们这些乡村的文明品牌更加闪亮和夺目。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