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理论探讨 正文

用节庆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大化布努瑶“祝著节”办节着力点探究

2015-05-15    来源:县政协 沈向农    点击:1440次

用节庆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
――大化布努瑶“祝著节”办节着力点探究

沈向农/文
 
        节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主题性活动。古今中外,均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节日,以示记忆。如今,社会各界日益重视节庆活动。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祝著节”是布努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是瑶族自治县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完善与发展布努瑶节庆文化,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然而,如何才能把民族节庆活动办得有意义、办出新意来?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农历五月廿九日祝著节将至,笔者就办节着力点问题作进一步探究。

着力点一:在节庆欢乐中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节庆文化以其风格各异的特色活动和特色项目点缀着文化的宏阔背景,成为区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县级来说,节庆文化活动是构成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显示群众文化、民族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节庆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周期性、纪念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征,其功能也显而易见:它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要通过民族节庆文化活动来充分展示和体现。
大化瑶山居住着瑶、壮、汉、苗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4%。其中以瑶、壮民族为主,瑶族人口10.3万余人,约占总人口约22%,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2%。该县布努瑶与毗邻的巴马、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同属于布努瑶支系,是瑶族众多支系中仅次于盘瑶的第二大支系。自称“东白挪”(意即“人”),他称“背篓瑶”、“蓝靛瑶”、“安定瑶”、“番瑶”。据都安县志载,该县布努瑶约于明朝从东兰、河池等地陆续迁入,较早定居于大化县境内(原属都安县)的是蓝、蒙、罗三姓瑶人,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化土著先民——“壮族”即繁衍生息于此,而后瑶、汉等民族迁移深山弄场,多民族的结构、多地域的组合、多层次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大化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其特点:一是具有传承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的精神,思想相对保守落后的山区农耕文化特征;二是具有不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内涵、民族风俗、服饰的多样性;三是具有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成分的兼容性;四是具有外来各地建设者的“移民”文化、新建县不同县份的根源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多层次性。
        布努瑶族物质文化遗产,有瑶寨风景区、“干栏式”瑶居、吊脚楼、铜鼓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祝著节”本身就是布努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还有瑶族服饰、银饰等;有瑶族传统手工技艺如:瑶族的刺绣、蜡染、编织、银饰制作等民间手工技艺;有打铜鼓、跳铜鼓舞等瑶族歌舞;有瑶族传统体育,如:舞狮、舞龙、射弩、斗牛、斗鸡、斗鸟、摔跤、打长鼓、打铜鼓、打陀螺、掷石头、推石磨等;还有传说、古歌、情歌、民间故事、服饰、瑶医、瑶药等瑶族古籍资料。这些布努瑶族的瑰宝,如今仍散落民间,也有许多濒临失传,需要保护,更需要一个宽阔的平台,加以展示,以示记忆。
        “祝著节”是布努瑶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文化魅力正日益凸显的特有民族节日,就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布努瑶族文化的好平台。“祝著节”又叫“达努节”(意为“不忘记”),在瑶族民间中,还有“能属足”、“能夹足”、“锅夕九”等叫法。节期定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该节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远古九位瑶族父老进行战争,陆续汇合到一起的纪念日。大化独特的瑶民族文化,在本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特有民族节日――“祝著节”庆祝活动期间表现最为充分,且在新时期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博采众长,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让全县46万各族人民特别是10余万布努瑶族同胞在欢乐中传播、传承民族文化。
        这是我们一年一度隆重举办祝著节活动的初衷,也是我们今后办节的着力点之所在。我们要突出重点,打造布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通过持续举办祝著节庆活动,不断地包装、打造布努瑶族这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节日,在全县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并借鉴各兄弟瑶族县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繁荣和发展博大精深的布努瑶祝著文化,提高“祝著节”庆祝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点二:用法定假日强化民族记忆
 
        我县是瑶族自治县,以布努瑶族为自治主体。布努瑶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民族之魂,这是民族的“根”。而作为一个瑶族自治县,应该把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随着时代文明进步的加快,各民族迅速大融合,并逐步同化。然而,毋庸讳言,在时代步伐越发加快的今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我县的瑶民族特征,己逐步退化,瑶族自治县标志性的文化渐渐消失。而传统的民族节日“祝著节”包含了民族积淀已久的深厚民族精神。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用假日强化民族记忆。
        首先,要将民族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放大民族文化标志,把“根”留住,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布努瑶族传统节日立法,将“祝著节”定位为法定假日,政治符号的影响被放大,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政治文化的确认、对全县各族人民的人性化关怀。能使全县各族人民从自己的节日中,沐浴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光辉,从中享受到民族自治政策的好处,从而体会到党和国家以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民族关怀。同时也有精力、有时间去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更会使全县各族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让瑶胞有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出积极建设家乡、发展瑶山经济、社会、文化的热情。
        其次,打造布努瑶族“身份标识”,营造瑶胞“叶落归根”的环境。目前,大化县尚未把布努瑶“祝著节”作为法定假日,境内居住的布努瑶族10余万人,平时生产生活在自己的居住地,每逢“祝著节”,未能放假,集中活动规模也有限,大部分瑶胞只能就地自娱自乐。同时,由于“祝著节” 尚未作为法定假日,在县外漂泊的许许多多大化籍瑶胞,由于常年外出读书、工作,他们很难有机会回来参加节庆活动,所以,很多关于祝著节的文化和传统礼仪逐渐淡忘了。而如果把“祝著节”设为法定假日,有了布努瑶族“身份标识”,他(她)们可以带上家人回来参加祭祖大典,如此,可让他(她)们有“叶落归根”的感觉,更意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有利于通过他们把优秀的布努瑶族文化向外界推介。
        再次,要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布努瑶族“祝著节”,由民间节庆文化节日提升为政府文化行为,提升到以政府主导、民间主体的民族文化节日,无疑将提高大化县以祝著节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质量。我们认为,布努瑶民族的“祝著节”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寓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平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团结、文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祝著节”定为法定假日,不断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创造新颖活动形式,增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特点,赋予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更多的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对民族文化的推广、弘扬、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要推出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强化民族记忆。节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地域性”,这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的“民族性”或者说是“地方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可以借鉴兄弟瑶族自治县的做法,每年的“祝著节”庆典活动,明确一个主题,推出一个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可以考虑把布努瑶的“始祖娘娘”密洛陀的传说,注入当代元素,利用现代声光技术,演绎为一台布努瑶品牌的舞台剧,滚动向外推出,让人们加深对布努瑶族的认识和认同;也可以考虑对布努瑶“铜鼓方阵”加以改造,打造布瑶族节庆文化活动“主打节目”,在祝著节庆典仪式上,雷霆推出气势磅礴的“铜鼓舞”,展现布努瑶“铜鼓之乡”风采,制造视听“冲击波”,让人观后刻骨铭心。同时,也让全县46万各族人民特别是10余万布努瑶族同胞在节日欢乐中,增强民族记忆。
       
着力点三:重拾民族团结优良传统风尚
       
        节庆活动的核心是什么?毋庸置疑,其核心是民族团结。只有民族团结,民族才能发展,否则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认为:“祝著节”庆典活动,一定要科学、规范,不能丢掉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在注重节俭、丰富节日内容、改善基础条件、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节庆活动又一个着力点,重拾民族团结优良传统风尚。
        节日是我们民族传统优良品德的载体。传统节日多因农事形成,它的内容也多以协调人际关系、处理人际交往为主。大化县以布努瑶民族为自治主体,还有壮、汉、苗、满等13个民族,更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各地建设者的“移民”。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与沟通,主要还是通过传统节日的聚集、接触、联谊来实现。因此,传统节日“祝著节”设为法定假日,无疑是加强传统道德重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程。
        通过“祝著节”庆典活动,唱响民族团结“大戏”,促进瑶壮等兄弟民族的融合,是布努瑶“祝著节”节庆文化活动重要使命。布努瑶族生活的地区,周边有壮族和汉族;瑶族走出山寨后,所接触的多是这两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的交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首先,通过婚姻形式实现血缘的融合。民族间的通婚,20世纪50年代以后比以前多,随着经济开放交流增多,血缘融合有加速之势。血缘单纯的瑶族,一般认为已不存在。其次,语言的融合。语言融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壮,一是借壮借汉。此外,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融合性趋同性。民族融合经历较长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后,融合有加速之势。现在,县内瑶族和壮汉民族地位平等,关系融洽,相互团结,亲如一家。民族间经常出现 “结老同”、“结老契”的结拜方式,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与团结。其实,瑶族自治县不是单个民族县,而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布努瑶节庆文化活动中,适当融入多民族元素,安排反映民族大团结内容的项目,比如瑶壮语言“双语”对话、瑶汉语歌曲对唱、表现瑶壮联姻、互助的文艺表演,或开展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政策宣传,或开展“多民族大联欢”的活动,把民族团结的主题,贯穿在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中,这将丰富布努瑶节庆文化活动内容,也给活动增光添彩,更将给“祝著节”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全县46万各族人民在欢乐中,把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风尚发扬光大。
        其实,民族融合与交往,还体现在许多方面。节庆旅游活动,也是民族交往交融的好机会。我们发现,将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定为法定假日,激发了游客探寻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内涵的心理,这种心理使游客积极主动融入到形式贴近他们的节庆活动中。节日期间,多部门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规模大、场所多、形式灵活多样,游客乐于参与。在传统文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如此经营传统节日是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更是民族交往交融的好机会。
        每逢布努瑶“祝著节”,大化县各地活动精彩纷呈,民族文化大放光彩,外地游客也纷至沓来,“祝著节”正逐渐被打造成布努瑶族区域乃至更广泛地域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民族节日品牌,它将有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保护并传承好布努瑶民族文化。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打造好这个品牌,将“祝著节”作为一个窗口,向外界展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此同时,搭建一个民族文化与世界互动的平台,如在“祝著节”庆典活动期间,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民俗学家、作家、画家等到大化瑶山采风,在他们的作品中增加布努瑶民族元素,以此扩大布努瑶文化影响力。这必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特色牌,吸引全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了解和研究布努瑶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促进大化瑶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编辑: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