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壮族在线 正文

祭祀红水河 欢庆三月三

2017-12-15    来源:大化县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2169次

        “壮族三月三,大化嘉年华。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也是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北面红水河畔绿草茵茵的河岸上,该县壮族民间三月三首次盛大的节庆活动——祭河神仪式正在精彩上演。壮族同胞与各民族群众、各地游客一起,身穿节日盛装,擂响壮族铜鼓,踏着欢歌,齐聚一堂,相争亲眼目睹独具宗教、民族特色的祭河盛事,感受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魅力。
        当天,天空虽然飘着沥沥春雨,河面上泛起轻烟薄雾,空气似乎多了一些凝重和湿气,但并没有阻挡人们前来“观祭”的步伐,无法泯灭人们前来“参祭”的激情。早上九点多钟,在岸边临时搭建的祭祀神台周围,早早就站满了不少的观众和游客,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场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胜似一幅彰显民族团结和谐的美丽画卷。
        红水河源出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称南盘江,南流至开远折而东,至望谟县与北面来的北盘江相会。因其流经红色岩系地区和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河水多呈红褐色,故名红水河。奔流不息的红水河全长638公里,其中流经大化县境内长达160多公里。自1975年以来,在占有整个流程25%以上的大化河段中游,先后建起了大化、岩滩两座国家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40多万千瓦时,源源不断的电能昼夜不停地输送到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为人们带去了光和热,带去了幸福与希望,这在国内绝无仅有。红水河因此被人们誉为母亲之河、发光之河、幸福之河、和谐之河。
        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化红水河两岸的壮族人民,岁岁年年得到红水河赋予的恩泽,过着衣食无忧、幸福美满的生活。故红水河被壮族同胞称为福的源头,善的使者,为神灵之物。在壮族民间,人们普遍认为,强大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山河湖泊等等,皆由神祗所管,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这种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类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红水河是大自然赋予大化人民的宝贵遗产,与大化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人们依赖着她生存和发展,并创造出了光辉而灿烂的红水河文化,理应受到崇拜和保护。因此,保护红水河成为了各族人们的自觉行动,祭祀红水河神,也成为人们进行宗教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每年春季时节,壮族民间皆以不同的方式举行各种祈福、祭拜活动,祭祀红水河,祈祷河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今年祭河仪式,是大化建县以来进行的首次祭祀活动。上午十点三十多分钟,当主持人宣布祭河仪式开始时,全场立即欢呼起来。仪式分为拥抱红水河、敬畏红水河、歌颂红水河、感恩红水河四大篇章。随着祭师们鸣鼓吹号,祭祀活动各大篇章的节目随即登台亮相:壮族少女汲取河水,壮家敬上米酒、黑山猪、五色糯米饭、彩蛋、粽粑、七百弄鸡等祭品,祭师颂文念经、诵祭文、上香进贡、水中实景表演、向红水河抛无色糯米饭、放生河鱼等,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祭河场面。最后以一曲《红水河 太阳河》的歌舞表演,为整场祭河仪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祭河仪式集壮观、庄重、趣味、欢乐于一体,反映了大化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对红水河恩惠的答谢,内容精彩纷呈,让人赞叹不已。
        “举办祭祀(红水)河神仪式,这在我县壮族民间是第一次,以后每年都要举办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以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觉醒,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活动主办方韦先生说。
        来自都阳镇的梁阿姨心满意足地说:“今天前来参加三月三节庆活动,第一次看到祭河神的场景,内心非常激动,希望以后要多举办这种活动,让人人都来敬畏红水河,保护红水河。”
        (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