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文苑 正文

我的家乡,我的七百弄

2014-11-11    来源:黄格    点击:878次
我的家乡,我的七百弄
□ 黄 格
 
       一种情愫,如同大石山路边那一丛丛茅草,发达旺盛的根系,翠绿爽直的叶子。它如果生长在那里,就生死不弃的纠缠,永生永世的繁衍。
       我觉得自己多么的卑微,大自然撼动灵魂的,昭示真理的,即使心诚如佛,依然有一个不可企及的境界,旷朗无尘,香远益清。
       我的爱,缘于窗棂格子里剪裁出山峦坚实的脊背,缘于脆弱生命中汩汩流淌的血液,这大山赐予的,骨架里搏击的羽翅,眸子里透明的晶体,歌声里飞扬的音律……
这里,云贵高原余脉抖落的诗句,散播出层峦叠嶂的峰丛洼地,一个天造地设的岩溶地质公园,犹如镶嵌在广西中部偏西的红水河东面的绿珠。
 
       七百弄,一个我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南方裸露型岩溶山区地貌,在“千山万弄”中,落水洞,漏斗,溶井,溶洞,伏流,地下河天窗,盲谷,石海,石林,峰丛,洼地……
       在七百弄251平方公里面积的山峦叠嶂中,有大小弄场达1300多个,平均深达105米,最深处可达300多米。这里的山峰平均海拔800米,最高峰是弄耳山,有1100多米。而在山底,极少有整块超过10亩的平地。
       山和弄构筑而成的七百弄神奇罕见的景观,被专家惊叹它“塑造了一个形态优美、类型复杂的热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认为它是“记录了全球变化以及生物、人类和社会演变的史实,集美学观赏价值和极高研究价值于一身的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大宝贵遗产”。 
       而我必须说——
       在我的肌肤里,有着这里山石的颜色,泥土的味道,以及野果的芬芳;
       在我的生命中,也印记了这里泉水流失的哀号,土地贫瘠的无奈,峰峦隔阻的艰难;
       ……
       我无可选择的七百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七百弄之名的由来,很多人首先会猜疑是因其有七百个弄场(四周围山,像锅头形状的洼地)而得名。其实不然,是清朝末年在此设七个团局,每个团局辖弄100多个,故名。
       其实,这是在我离开家乡到城里工作后才知道的。很多七百弄人都是这样的。这最大的可能是,和七百弄人的“孤陋寡闻”有关。
       所有的“孤陋寡闻”也大多和闭塞、贫穷有关。
       缺衣少吃的时代,这里如同一个被时间遗弃了的世界。因此,七百弄,首当其中成了贫困的代名词,甚至是“耻辱”的代名词。这样说,难免让我这个七百弄人顿感悲伤,顿感忍无可忍。
       然而,这是个连魔鬼都会诅咒的地方。石山密集,怪石嶙峋,仅留下深凹的洼地,填聚起来的土块,土层稀薄,贫瘠干燥,难养粮食。大石山水溶性石灰岩纹理十分发育,水顺着那些缝隙下渗,不断侵蚀溶解地下的岩层,经历了千万年后,形成了无数的溶洞和暗河,雨水都流到暗河里去了,地表的河溪和泉水不见了。缺土缺水,酿造了“贫困”这个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石头缝隙间“抠”粮食,仰望苍天盼“甘霖”。 
       难道,这原本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绝不是。七百弄,高山险境、洼地深谷中,也曾是原始森林润泽的动物乐园,几人合抱的大树随处可见,动物野果漫山遍野,泉水叮咚的响声不绝于耳。这一切,毁于了大炼钢铁的肆虐,毁于了人们无休止的砍伐和燃烧。
       残缺苦涩、苍白萎缩……难道这不能成为事实?是的,往往饥饿让人丧失了欣赏,匮乏让人忘记了眺望。
       其实,给我们遮荫的,是大山的身躯和绿树;给我们充饥的,是大山的果实和甘泉;给我们希望的,是大山牢固的根基和宏伟的气魄。
       如果说,纯真永恒,厚道永恒,良知永恒。那么,超越我们身体的,是心情;超越我们心情的,是想象;超越我们想象的,是时空……
 
       我的家乡,我的七百弄,也并不完全是贫乏——
       那也是一个被上帝青睐的地方,它的神秘给人无限遐思,它的纯粹蕴藏无限财富。
       从大化县城出发,走六十多公里后,到都阳镇的双福坳,地势顿时拔高,曲折蜿蜒而上的,就是七百弄“八里九弯”的“山门”了。
       进入了七百弄,你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被抛入了大自然的宁谧幽深和变幻莫测中。随着车子的颠簸晃摇和山路的起伏迂回,一片博大的山的森林里,可以聆听到一种诗意神韵的飞扬。眼前,你看到的是峰峦的拥挤耸立和深洼浅涡的隐秘清幽,缕缕轻雾飘荡着仙境的空灵,斑斓山峦涂抹着色彩的诱惑。
       七百弄的山,是山的海洋、山的波涛、山的沸腾。这里的山是一本厚重的书,铺展古代冥顽混沌时期而今历史长河的内涵与无限。这里的山密集簇拥,千姿百态,高低耸立,大小参差,缓峭绵连,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
       山凝固不动,千万年前已然作姿弄态,静心禅思,或站或坐,皆硬朗坚定,守神忘我。山灵动飞扬,神采奕奕,如男人之雄壮威霸,如女人之温顺柔媚;如马之骏腾刚猛,如鹰之展翅欲飞;如唇之微翕惊愕,如胸之起伏丰隆……它与人共舞,扬眉扭腰;它奔突狂怒,呼啸翻腾;它形象各异,幻化无穷。
       你可以攀上“千山万弄观景台”之巅,环顾四周,看山的浪潮向天之尽头奔腾而去,绵绵延延,开阔胸怀,激荡诗情。也可以一路赏阅,看石国天都、天街别墅、火神映崖、仙境蓬莱、雾锁奇峰、翠纱红锦……
 
       如果,你已长久地压抑于高楼和水泥板的呆板中,就随便选择一个时间,试着走进七百弄。
       春天,七百弄的山,是泛着光嫩亮色的水粉画,绿中涂上一层淡淡的鹅黄,让初春的酥雨细心的淋洒后,越发秀得可爱。倘若此时坐在半山腰,看花儿初绽、嫩枝亭亭、蝶舞莺飞、轻雾华露,可赏心悦目;闻空气清新、花香萦绕、草木飘馨,可神醉气舒;听雨润枝展、虫鸣鸟唱、轻风习习、细叶婆娑,可催眠入梦。
       夏天,七百弄的山,是色彩丰富凝重的油画,一层一层叠加颜料,让我们只能用心去想象它所包容的一切。消失后的重新勃发,热烈而充满着力量,鼓舞而显露着肆意,如此我们看到了山的雄伟与傲岸。烈日下群山,便是一群烈马,在碧蓝的天空下扬鬃施威。
       秋天,七百弄的山,是爽朗明丽的工笔画。因为是高寒山区,这里的秋走得迟缓。远看山,依然是厚厚的绿,只是更纯了更深了更静了。这样的山少了诱惑却多了丰盈,就像山里朴实的中年人,不爱过多地炫耀自己,而把收获的喜悦藏在心里。这时你一定要去品尝山野原汁原味的果实,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
       冬天,七百弄的山,是简洁豪放的写意画。长满树的山依然是绿的,半山腰的草却一片枯黄,老气横秋的色调浓了,山便给人另一种独特的感觉——灰朦,凝重,透着世事沧桑的哲思。
       只有这群山连绵的天籁之韵,方有精神游移自然的奇妙感觉。可以借用庾肩吾《赋得山》诗,云:“层层霾峻岭,绝涧倒危峰。刻削临千仞,嵯峨起百重。行曦上杳杳,结雾下溶溶。仁心留所属,休奉愧群龙。”
 
       山长水远。
       这里,到处还有四周高峰环绕的深洼地——“弄”。 
我的家乡,我的七百弄——
       弄,在这里荟萃,在这里集结。隐幽的弄场,和耸立的山峰,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映照,天成合一,书写了一本奇特的时空传记。
      七百弄的弄场,是山的掌心,是山连结的脚窝。其弄弄相接,弄上有弄,风采各异,奇形怪状,山围而形成。弄如锅如蕾,底部或斜或平、或隆或陷,土从四周往中间流聚,便可以开垦耕种。有三百多个弄居住着人家,如世外桃源。在山上俯视,如桶的弄场遥远而宁馨,袅袅炊烟飘扬着抒情散文的轻盈和妙曼。在山脚零零落落的木瓦结构的农舍,像散在碗底的暗红米粒,与自然形成一种和谐而默契的搭配。
       不消说,在这里生存的人们与大自然的对话是亲昵的,该如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呢喃交谈,或许你应该走进弄场,走下那个充满着淳朴民风的洼地,踏着随意搭放的石板放松步子,在青草树叶的示意亲抚中、在鸟鸣狗叫的欢迎曲里,接近大地深处,与泥土息息相通。最简朴自然的是最容易接近的,弄场是真实而热情的怀抱,那种细微的呵护可以让你终生回味。
       七百弄的弄场,正是我们最初的梦和家园。
 
       我们的祖先,安眠在大山的怀抱,从露凝碧叶的清晨,到天色垂暮的夜晚,每时每刻不聆听着鸟类歌唱家们优美的音乐会。
       鼓角齐鸣,风潮并进。大山是不会寂寞的。
       这里,弄有弄的欢娱,弄有弄的深沉,弄有弄的宽容,弄有弄的喧闹。
       “峒场”繁衍生息着瑶族、壮族、汉族,他们世代相依相处,过着宁馨和谐、波澜不惊的生活。
        布努瑶,瑶族第二大支系,称“东白挪”。他们祖传用绸缎丝线来刺绣,制作精美的衣装,再佩以头饰,插上银簪、银花及银串珠链等饰物,天然之雕琢,精灵之美态。这个喜欢狩猎的民族,淳朴好客,自酿的米酒,像深山野岭的玫瑰花一样,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气息。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布努瑶的“祖娘节”,或称“二九节”,或称“瑶年”。瑶族同胞开炉灶祭祖先,颂唱创世史诗《密洛陀》,敲锣打鼓,对歌笑酒,赛马射箭,聚会宴饮,演绎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美的传世铜鼓,不断飘扬着现代文明的音符和歌舞升平的旋律,在青翠的大山里回荡。
       也许你可以走进壮家点缀在青山绿树之间的木楼,享受冬暖夏凉的安居况味。只是,这样的木楼,渐渐地被钢混结构的楼房所代替了。
       我不知道有人想过没有,当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织的土布衣饰、自制的美味小吃的时候,会如何去保存那些难舍的记念和情愫?
        农历三月三,春天的大地,万木复苏,野花初绽,一派清丽流芳的景象,唤起了人们美好的思绪。壮家人精心打扮,心怀喜悦,向山谷、林子涌去,在天然的舞台上唱山歌牵红线、碰彩蛋结良缘。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那美丽动人的传说,是否能在新时代的气息里延续它的魅力?
歌声常伴随着丰收,努力常换来幸福生活。
       山里人,雄性山魂铸就的刚烈、豪迈的性格,赋予了他们征服大自然、征服贫困的洒脱和勇气。
       他们可以唱出震撼山谷的恋歌,可以大碗大碗地喝酒,可以雕刻出飞越山岭的“巨龙”,可以描绘山外一样的精彩……
 
       我的家乡,我的七百弄——
       那是一个纯粹的地方,它以山山弄弄的无限魅力震撼心灵,它可以洗涤神魂,昭示真知,引领你超脱尘世,从而升华思想境界和生活品位。那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方,瑶、壮、汉同胞携手开天辟地,以独特的姿态和超人的勇气,不断地书写着大山里的奇迹。
       如果你和别人一样,想阅读岩溶地质公园里的童话,不妨也走一趟山山弄弄七百弄,走一趟我的家乡。
 
                                    写于2008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