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瑶族美食 正文

布努瑶族春节美食珍品——粽粑

2015-02-17    来源: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1159次

瑶家粽粑。(韦汉国   摄)

 
        粽粑,布努瑶话叫“教”,是大化县布努瑶族过春节的主要食品及供祖祭品之一,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美食。
        每逢春节,布努瑶家家户户都要包粽粑。粽粑主要原料包括糯大米、糯小米、糯玉米头三种。如以糯大米为原料的,称为“大糯粽粑”,瑶话叫“教总录”,以糯小米为原料的,称为“小米粽粑”,瑶话叫“教农”,以糯玉米头为原料的,称为“糯玉米粽粑”,瑶话叫做“教洒录”。从形状来看,既有四角粽、三角粽,也有驼背粽、枕头粽,且以驼背粽居多。
        过去,由于布努瑶居住的地方都是大石山区,没有水田稻作,尽是山岭旱地,只能适应种植玉米和小米,再加上生活贫困,资金缺乏,瑶家根本买不起糯大米来包“大糯粽粑”,每到春节时,只能包些“小米粽粑”或“糯玉米粽粑”来作为节日食品和供祖祭品。不少的家庭因为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米料来包粽粑过节,令人感到寒酸。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饮食结构得到调整和改善,“大糯粽粑”才开始进入布努瑶族的“寻常百姓家”,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布努瑶家当今富有特色的节日食物。             
        粽粑是一种糯制品,也是当代的绿色食品,主要有黑粽、白粽、黄粽三种。用糯谷穗杆或酥麻杆烧成灰后将糯米染成灰黑色包出来的粽粑叫“黑色棕粑”,简称“黑粽”;将糯大米不作任何调配直接包出来的粽粑叫“白色粽粑”,简称“白粽”;用糯小米包出来的粽粑,因其颜色淡黄而被称为“黄色粽粑”,简称“黄粽”。不过,现在“黄棕”已经很少了,除非是染黄色素,原因是糯小米产量低,再加上山区没有太多宜种坡地,布努瑶已不再种植小米。所以,现在的瑶家粽粑主要有黑、白两种颜色,且以黑棕为主。因黑粽不容易霉烂变质,保质期长,多受瑶家人民的青睐。
        瑶家粽粑制作精细,工序繁杂。其主要制作过程是:一是洗粽叶,瑶话叫“宝郎”。粽叶采集回来后,要清洗干净,并挂起来晾干水分。二是制馅料,瑶话叫“姐卡”。选好五花肉,用水清洗干净,切成大小、长短、厚薄等同的肉片,配以八角、草果、山姜粉、绿豆沙、板栗、食盐等佐料,并充分搅匀,让它入味即为馅。三是洗糯米,瑶话叫“宝总录”。将糯米淘洗干净滤干水分,放入容器内。然后,用糯谷穗杆或酥麻杆烧成灰稍拌水,倒入容器内与糯米反复搓揉约半个小时,滤出灰沙,将糯米染成灰黑色即可。四是包粽子,瑶话叫“考教”,这是包粽子最重要的一环。按每个粽粑需要2—3张叶子的标准,将粽叶交叉在手掌或膝盖上,在叶子的中心部位倒入一个粽粑二分之一的糯米,平铺均匀,放入肉片,然后再铺上剩余的另一半糯米,将肉片盖住,把叶子两头分别交叉合拢,用稻草杆或棉线从任意一头开始,一圈一圈地捆扎几道至另一头并打结,这样,漂亮的瑶家粽粑就大告功成了。值得注意的是,绳条捆扎松紧要适度,包得过紧,糯米不容易浸水,难以煮熟;过松则水容易渗进去,糯米和馅料变成糊状,影响粽子的质量。粽子包好并修边剪叶后,就将捆扎好的粽粑浸泡在淡盐水里约半个小时,让粽粑湿透盐水,这样即可入锅水煮。五是煮粽粑,瑶话叫“哈教”。将包好的生粽粑放入大锅里,加上清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熬煮约3——5个小时即成为粽粑。在煮的过程中,要注意添水并随时翻转粽粑,以防粽粑受热不均而出现半夹生。粽粑熟透以后,从锅里捞出来,一个一个地摆放在桌子上或簸箕里,让其充分散热,蒸发水分,最好不要叠放,以免粽粑的棱角受压变形,影响美观和送礼。经煮熟的粽粑,香味俱全,细嫩可口,是瑶家难得的美食珍品。(大化瑶学会 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