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龙乡现代版“山顶洞人”:我想有个家
2015-07-30 来源:大化县瑶学会 韦汉国 蓝冠忠 点击:2076次
我 想 有 个 家
——大化县雅龙乡弄往村弄权屯现代版“山顶洞人”见闻
韦汉国 蓝冠忠
蒙志灵、蒙妹飞夫妇站在岩洞里的家门前。(韦汉国 摄)
岩洞里的“家”
弄往村弄权屯是一个布努瑶族聚居的小村落,全屯分权上、权下两个自然屯,总24户,约200人,距离雅龙乡府所在地20多公里,未通公路,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差。在该屯北面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纯天然的岩洞,那里就是蒙志灵、蒙妹飞夫妇的“家”,全家11口人就蜗居在这个“家”里。
岩洞就是家,家就是岩洞。岩洞分为上下两层,洞口就像一条鳄鱼张开着的嘴,上层顶部外缘伸出来约2—3米的天面,形成了天然的“挡雨棚”,洞的下层用石头砌起围墙,看起来摇摇欲坠。岩洞除了石壁外,洞口正前面用木板和竹篾席围着,十分简陋。一兜柚子树不知是自然生长还是有意移植,其枝叶恰恰挡住了岩洞上层的大部分面积,如果不注意看,很难辨别得出这里是“家”。洞的上下层之间架有一副简陋的木梯,但木梯摇摇晃晃,人走在上面,就像荡秋千似的,令人汗颜。
爬上木梯,走进“家”里,顿觉里面石壁油黑,阴暗潮湿,各种酸霉臭味扑鼻而来,令人作呕。洞体呈长方形,长约10米,深不足5米,洞顶呈弧形,平均高度2米,面积约50平方米。屋里的地板一半是纯天然石板,一半是用参差不齐的木板平铺而成,走在木板上,咯吱作响,让人生怕。房门是简单的木门,“家”里除了有两个床铺、一个四方饭桌和两个木米仓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餐具,显得寒酸和萧条。
“家里不缺米吃吧?”看到两个盖得严严实实的木米仓,随行的蓝老关心地问道。
听到这一问,女主人蒙妹飞一脸无奈地说:“我们家11口人只有3.2亩的土地,每人平均不到3分,每年春节前后家里就没有米吃了,只能到市场去购买。”
正当我们感到惊讶之时,蒙妹花又补充说:“买米的钱除了卖猪卖鸡以外,主要还是靠低保金来维持生活。但今年的低保金未见打进存折里,不知还得不得。”
守住祖辈的“家”?
蒙志灵、蒙妹飞这对现代版“山顶洞人”夫妇都是1975年出生的人,今年皆40岁。夫妇俩皆属同屯人,于2004年结婚,婚后一直生活在这个岩洞里,至今共生育5男4女共9个小孩,被誉为该屯的生育旺盛大户。但是,丈夫蒙志灵因喝酒太多的缘故,几年前已造成酒精中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而妻子蒙妹飞也许是受到生儿育女的拖累和影响,再加上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身体虚弱。
当提到祖辈何时何地搬到这个岩洞居住时,蒙志灵简单介绍说,他曾听父亲讲,他的祖辈从上太祖开始,已经在这个岩洞里居住了五代人。至于从哪里搬进来,他摇头说不清楚。但经向他的三哥蒙志辉核实,其三哥说至少有七、八代人了。按照他三哥的这一说法,如果以一代人20年计算,至少已有150年的居住史。也就是说,蒙志灵的祖辈至少在清同治时代就居住在这口岩洞里了。
当问及选择蜗居岩洞的原因时,蒙志灵说:“这个岩洞起初并不是他的祖辈第一家居住,而先是本屯同姓蒙的其他祖辈人居住,当时他的祖辈家里太穷,修不起房子,最后趁着本屯同姓蒙的老祖搬离岩洞之机,买下了这个岩洞并住了下来。虽然是岩洞,但毕竟是祖屋,是祖辈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也舍不得离开,否则对不起祖辈们”。
稍微停顿了一下,蒙志灵接着很乐观地说:“虽说是岩洞,但住在里面生的男孩多,你看我的父母亲一生生我们共7个兄弟2个姐妹,这应该说是这个岩洞给的福气。”说到这里,只见夫妇俩露出了一脸的幸福。
我想有个家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首由潘美辰演唱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唱出蒙志灵夫妇对家庭的渴望。
“你们有搬离岩洞到平地修建房屋的打算吗?”同行的蓝老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这个打算是有的,可是我俩夫妻常年生病,孩子又多,无法外出打工挣钱,生活相当困难,目前暂时没有能力建新房。去年,乡里安排给我家一个危房改造指标,因家里人手少,又筹不出太多的钱,无法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建房任务,只好放弃建房,村上最后不得不收回了房改资金。”说到这里,蒙志灵夫妇显得有点无奈。
当我们即将返回时,蒙志灵夫妇站在门口,微笑着说:“我们一家虽然居住在岩洞里,但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了,大家都觉得丢脸,所以,近几年内我们要力争搬出岩洞,修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过着遮风避雨、有模有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