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瑶族服饰 正文

布努瑶蓝靛染布工艺——染色

2018-07-30    来源:大化县瑶学会 韦汉国    点击:1868次



布努瑶蓝靛染布工艺——染色。

        制好“靛浆”,意味着备好了染布的传统色料,接着就可以进入染布程序。瑶族用于染色的布料一般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全优质棉花为原料,经过原始的纺车、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常称为老粗布,又称为“老织布”、“老土布”。这种土布料继承传统工艺,纯手纺手织,虽略显粗糙,但纹路紧实,经向分明,幅宽一般40—50厘米,幅长不限,具有手感厚实、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无毒、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优点,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文化精品”。
        染布时,首先是调制好染液,即制液,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故布努瑶民间对染布有“成在液,败也在液”之说。而要调制好染液,就要认真研究和耐心操作,把握好天气状况、调料选配和主料比例三大原则。关于天气状况,根据长期的染布经验,布努瑶认为天气情况对调制染料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制液需要配置的调料要视天气变化情况来定,如果天气比较热,各种配料的量要放多一点,如果天气凉爽或是微冷,配料的量则放少些。调料主要是料酒和草木灰之类,调置比例直接关系着布料成色的好坏。料酒具有醇香、杀菌、蒸发的特点,染出来的布料有香味,无毒素、易晾晒;草木灰(由山草、禾秆和树枝等燃烧而成的灰烬)属碱性,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吸水性好,吸湿性强,无臭无毒,具有一定的固色、护色作用,染出来的布料彰显色泽饱满,富有韧性,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够很好地吸湿解潮,不会发生霉变,耐洗不褪色,属天然的固色剂、吸水剂和干燥剂,是染布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主料即水和蓝靛汁或蓝靛泥,要根据染布的量和自己喜好的颜色深浅,确定主料的用量和比例,量多色深,少之则浅,没有固定的要求。调制染液是染布的关键,要根据天气情况,将制好的蓝靛泥加入不同配置的米酒、草木灰等调料一起放入染缸中,用木棍经过充分的搅拌均匀,即可制成浓淡相宜、色正质优的纯天然蓝靛染液。
        调好了染液,接着就到了整个染布工序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染色。染色常用的方法是浸染法,这种传统染色技术不同于现代染色技术,纯手工操作,讲究工序,注重精而细,因此,染色工艺多由女人来操作,属于女人的份内活,故布努瑶妇女大多都懂得用蓝靛染布技术。染布时,布料颜色的深浅除了染液的氧化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浸泡的时间和次数。因此,染时将棉布布匹一节一节慢慢地浸入染液中,直至全部浸泡于染液里,待2—3个小时后捞起用清水漂洗晒干,又继续放入染液中浸泡。每天要泡一次,每次2—3个小时,每浸泡、漂洗、晾干一次,棉布的颜色就会加深一层,如此反复两到三次,棉布的色彩出现深蓝色调,一块纯手工制作的蓝靛染布才算制作完成。一般来说,每一条土布从染色开始到捶打定型,时间短则半月,长则一个月以上,是一种需要耐心和认真的活儿,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这种染色技术手法自由,成色因人而异,对场地和环境没有特别要求。经精心染制出来的布料,既有蓝靛浓重的馨香,又有棉布柔柔的气味,新清自然,无毒无害,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有害影响。但是,如此浸染往往是色度深厚而亮度不够,显得暗淡无光,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解决染布的亮度问题,布努瑶人还需要在浸染的棉布上加入“亮”的元素,即将“牛皮”蒸煮后,将牛皮水放在木桶里,细心地沾上牛皮水,深蓝色的棉布就会更加发亮。有的还把植物中的薯莨、金樱子、虎杖等一起蒸煮,将这种混合“树水”的液体融入到棉布中,使棉布的颜色变成紫亮色,这样染出来的棉布更加鲜艳清丽,光亮夺目。
       (韦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