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瑶族美食 正文

亦粮亦蔬是南瓜

2019-10-10    来源:安徽 张 坤    点击:2852次

        南瓜在我的家乡可不是什么“稀罕物儿”,可以说是遍地都有。这种瓜最大的优点是极其容易种植。阳春三月,在房前屋后,河岸道路的边边角角之处挖出一个个脚盆大的坑,下足基肥,播下种子,只要十来天,就可以冒出一棵棵绿色的生命。南瓜藤长叶阔,满地乱爬;房前屋后种的南瓜,搭起棚子,就会爬上草屋面,待到秋天,屋面结满的金黄色的南瓜,与朝阳相映,实是农家的一道风景。
        以前,农村种植的南瓜相当多,“粮不够,南瓜凑”,那时的南瓜可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救命粮”。南瓜可以有多种吃法,有“南瓜面”、“南瓜粥”、“南瓜饭”、“南瓜饼”。“南瓜饼”是南瓜系列“主食”中的精品。肉质泛红、肉实厚、肉头硬的老南瓜,甜分足、水分少,最宜用来制作南瓜饼,吃起来比南瓜面、南瓜粥耐饥。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房前屋后就种有好多南瓜。南瓜初结时,脆薄的皮,很嫩,用指甲轻轻一掐就有一个小印。如有汁液掐渗出来,就会迅速地凝成一颗晶莹透明的圆珠。慢慢长大的南瓜,皮就逐渐坚厚了。熟了,采摘下来,可以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熬南瓜粥,或做南瓜饼。其中,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要数奶奶给我们做南瓜饼吃。挑选上好的南瓜,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到大锅的笼屉里蒸熟,晾凉,压成南瓜泥,和到糯米粉里,揉成面团,再揪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团,压扁,再放到有点油的锅里,小火翻来覆去地煎,把饼的两面都煎得焦黄,在锅里轻声唱和,戚戚嚓嚓,诱得我在一旁等吃直流口水和傻笑。终于挨到了可以吃南瓜饼了。虽被烫得龇牙咧嘴,但我仍然勇往直前,张口就是香腻粘连的一大块儿,在舌头上打了个滚便“吱溜”一声顺着喉咙滑入了肚子,猴急得啥味也没吃出来!
        南瓜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植物,它“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可谓也是“历经艰险”。南瓜原产于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以后被葡萄牙引种到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地,明代开始进入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南瓜还常作为礼物送人,被誉为“金瓜礼。”传说清代海盐地区有个名人叫张艺堂,欲拜大学问家丁敬身为师,无钱交纳学费。第一次上师门时,身后背着两只大南瓜,每只约重十余斤。旁人看了皆大笑,而丁敬身先生却欣然受之,并当场烹瓜备饭,招待学生,这顿饭只有南瓜菜,但师生却吃得津津有味。在海盐一带,“南瓜礼”一直传为美谈。
        因为南瓜在缺粮的时候可以当饭吃,故又称“饭瓜”“米瓜”。《北墅抱瓮录》中说:“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少水缓火,蒸令极熟,味甘腻,且极香。”所谓“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就是苏东坡制作东坡肉的方法,可见人们已将南瓜视为珍物。从古籍上看,当时人们不仅吃果实,还吃叶,比如“以叶作菹,去筋净乃妙”,花亦能食,“泡以开水盐渍之,署日以代干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须,否则太苦,而南瓜茎则可以“织屦及缫作丝为绦紃等物”。此外还用南瓜泡酒,被认为有利于保健,《本草求原》载:“蒸晒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经络,利血脉。” 南瓜还有很高的医药价值。《本草纲目》言其“补中益气”。近代营养学认为:南瓜含大量果胶,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预防动脉硬化;南瓜汁有加快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溶解的作用。如今菜馆里,有一道清蒸南瓜。有时,还会搭配一些红枣。清蒸南瓜有淡淡的甜味,清淡可口,很受食客青睐。
        更为有趣的是,南瓜在我国有很多别名,如“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窝瓜”等,一方面是说它来自海外,一方面是说它体量巨大,此外还有“金瓜”一说,因为它色泽金黄,且有药用价值。鸦片泛滥时,南瓜常被用作药物,以治疗烟瘾。南瓜传入中国有多条路径,但以广东、福建、浙江为最早。国人初期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故名之为“倭瓜”,因日本在中国之东,所以又称南瓜为“东瓜”,此外还有进一步误会为产自朝鲜半岛,名之曰“高丽瓜”,而日本人则以为南瓜来自中国,所以称它为“唐茄子”(当时日本人将中国产品概称为唐物)。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南瓜沿大运河向北移栽,特别是山东,成了北方南瓜种植重镇,人们开始意识到此瓜应自南来,“南瓜”之称开始流行。
        (安徽 张 坤)